中国队分别以1:2,1:3落败英国与日本,出乎观众意料,也出乎节目组意料。记得去年在做《最强大脑》的时候,我们横扫德国,意大利还有西班牙。当时我深刻的记得全民沸腾,网络上很多人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的种族没有之一。但之后的第二季《最强大脑》国际挑战赛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编导组也很困惑,说句实话在录制比赛之前没有人知道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我就写一点小记告诉大家一些台前幕后的小故事和心里的一些感想吧。
为什么会有《最强大脑》? 被逼的。
很多时候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做《最强大脑》这档节目,说句实话当时的初衷没有那么高大上:领导要求的。因为唱歌跳舞的类型在电视圈已经是一片红海,转完椅子之后只能想到导师跳楼了,如果当初大家知道明星跑步也能引发热潮,说句实话我们团队真心会一门心思研究跑步了。一开始接手这档节目和节目模式,我们就想:完蛋!搞不好我们这群文盲会把节目搞成类似达人秀这样的节目。如何破题?我们8个初创编导在一起开了一个月的会,什么都没有开出来。这个时候大家开始有点儿急了,这档节目还能不能继续推进?翻遍所有明星没有一个能达到我们设想的专业技能且智商与颜值齐飞的。这个时候我们就想算了吧剑走偏锋,做一个专业的,纯科学的。于是我们找到北大心理学院作为合作伙伴,于是见到了魏教授。
在刚见到魏教授和北大心理学院的刘教授的时候,一个是帅教授一个是怪蜀黍。但是他们都极度热情,于是在第一季他们成了主力编导。他们做进驻节目是又做爹又做娘,虽然节目组都是大学毕业,但是节目的调性要求编导必须有一定科学功底才能设计节目规则,设计挑战内容。所以所有编导先要重新拾起质数,学会开方,还要学记忆,编导更要学会魔方的逻辑,8位主力编导闭关学习了一个月,才开始进行项目规则设计。
虽然闭关一个月,但是就这样设计出来的题目考察的方向放在魏教授和刘教授面前,他们都直摇头。因为我们的大脑完全没有浸染过科学,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只有粗浅的挑战没有科学的依据。刘教授几次和我们说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项目放到台前让选手挑战,是误国误民!于是我们进行了重新分工,刘教授和他的科学团队负责设计项目,我们编导负责找选手和项目视觉包装。在项目设计,及项目考核上再专业的编导也完全插不上嘴,全部由专业的科学助教进行原理分析。在双方分工协作下才有了第一季最强大脑的魔方墙,看鸡蛋,攀岩等一系列令人惊奇的挑战出现。
到了第二季大家磨合的也非常流畅了,两个团队之间已经完全没有间隙。我们团队甚至有一个主力编导准备报考心理研究院研究生。而我们团队已经有人可以再5分钟内还原任何魔方(包括异行魔方)。我们也知道了质数,了解了开方。知道记忆10分钟训练法。有编导能把写完的台本在第二天背下来去统筹开会。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都是被逼的!导演在第一季提出节目口号:让科学流行起来!想要在节目内做到这点,首先得先让科学在我们团队里先流行起来。
第一季最强大脑找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翻报纸,我们上天涯,我们和果壳合作。觉得泱泱大国找点儿人还是不难的。我们团队有一部分是从非诚勿扰过来的,他们把找男女嘉宾的劲头拿了出来。一开始我们找到了学校奖学金获得者,我们找到了心算高手,我们找到了很多很优秀的人。但是全部被教授pass,因为他们没有一个能挑战他们设计的项目,于是找选手成了一个最大的难题。后来刘教授的科学团队开始给我们科学地设定找人标准,并配置科学教员入组,能上最强大脑的选手得有几个条件,智商标准,记忆力系统测试培训,智商能力迁移性考察。让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去甄选。并且联系了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在这里出于保密协议就不提相关部门了)我们的编导也发挥了名侦探柯南的本事,有一位选手是翻阅县志才在山区旮旯找到结果他轰动全国。第一季《最强大脑》选手让我们很兴奋,国际pk赛,我们选手横扫。我们也很兴奋。在欧洲《最强大脑》也引起了轰动。我们很兴奋。在第一季的庆功宴上,我还记得我喝了点儿酒跟刘教授和魏教授说,中国人智商这么牛逼,独孤求败,赢的太简单了第二季国际pk看点肯定没有晋级赛好看。我记得当时魏教授和刘教授没有说话只是和我默默的碰了一下酒杯。
为什么第一季中国横扫千军第二季会两连败?
事实证明人不能狂,我们对中国队选手信心爆棚!第二季我们在人选上更加苛刻,对选手要求更高,第一季打响指这种奇怪的技能绝对不会出现在舞台上。每一个选手后面都有2个专业编导配合2个科学教员对技能进行科学验证及迁移性评估。
由于第一季在欧洲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开始陆续有各个国家的电视台通过国际脑力组织联系我们希望参加到国际pk中。他们将在自己国家进行海选,推送选手过来。我们可嗨了,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日本是第一个联系我们的国家。能和日本选手较量一定很有看头,于是我们选择了日本,美国,德国,英国作为《最强大脑》第二季挑战赛的对手。因为这一季按照导演的要求我们不要去讲选手的故事,我们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最强大脑》选手有多么逆天!于是我们设计的挑战有时候连规则观众都没有看懂。在把挑战规则发到国外后,就等待他们推送选手过来。德国场的pk我们势如破竹0:4.记得赛后我和魏教授洋洋得意,说今年看到又要横扫了。当时魏教授没有多说话,只是说:“让选手好好准备,日本这个国家我了解,他们非常厉害,而且深藏不露,在脑科学研究上他们先进我们好多年。”我们当时也没有当回事儿。日本选手如约而至。他们彬彬有礼,谦卑有礼貌。节目彩排的时候我们所有主力编导觉得十拿九稳。日本选手魔方的确强,但是扇子我们稳赢,速算只要选手发挥好一定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只能说我们真的小看我们对手了,深藏不露是他们的特点。
在速算比赛的时候辻洼凛音小朋友突然爆发,心算能力按照次方级别提升的爆发,这是彩排时候完全没有展现出来的能力。让我们猝不及防。后台乱成一片,当时唯一还能淡定的只有魏教授。他似乎早有准备,他只是在通话里和我们说了一句:“我说过他们深藏不露,你们想好怎么应对吧。”最终我们《最强大脑》中国战队1:3落败。之后一个星期就是英国场,我们编导组没有太多时间去消化失败的情绪,但是失败的情绪在选手组蔓延开来。英国场,刘教授和我们说这些人都是在国际上有名的人,很多人在科学界都响当当。虽然我们设定了项目,有主场优势,但是这些人都是脑力高手而且长期接触脑力科学及前沿科学。但当时我们对我们的选手还是有信心的,结果本周大家都看到了。
对于为什么输,我们和魏还有刘讨论过很久。第一场对日本,按照刘教授的说法,日本这个民族非常厉害,他们闪电算是“国算”他们对算盘的运用和传承比中国人要强的多。而且问题在于这个民族是一个有巨大创造力的民族。他们一旦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到极致。我们记得编导组在做节目之前王导自掏腰包给节目组买了10本《菊与刀》和《源氏物语》让我们翻阅。一个说是了解日本社会结构,一个去深度了解日本文化。这样才能做出深度,不然我们对日本的了解只停留在动漫和动作片的浅层面上。我们只有部分人阅读。毕竟大家都在昼夜颠倒地弄道具,写台本,排选手。我记得我在翻阅《菊与刀》迪克特在里面这样描述本人:“他们律己甚严,但是日本人为其生活方式付出了及其高昂的代价,他们放弃了单纯的自由,而美国人认为理所当然的自由。”在做完《最强大脑》之后这段话一直浮现在我眼前。所有日本的选手赛前非常的克制,赛场中疯狂的爆发,比赛结束之后又再次彬彬有礼。
王导在和日本场之后和我们说,目前中国电视没有一个台能去做类似“《超级变变变》的节目,这个国家人的创新能力极强。”而反观中国选手我们在固定的模式中成长,我们能找到能力极致的人,但是我们和他们比缺乏的是文化的传承和与自己死磕的精神。在日本选手身上我们能感觉到他们把对自己的自由的束缚,感觉他们都有人格缺陷但是就是没有办法明确说出来。
我们团队中有《一站到底》的编导,赛后都成了诸葛亮,分析指出我们的答题战神和日本益智节目中的选手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他们选手只需要听到题干就能回答出问题,而且还能把衍生问题顺便解释了。日本场我们真的轻敌了,比赛后我常常去想我们GDP可以做到全世界数一数二,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做出闻名于世的品牌,我们可以有福布斯富豪级企业家但是暂时还没有稻盛和夫那样的殿堂级的企业文化奠基人,我们可以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记忆上傲视群雄的选手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找到能把自己的兴趣加工到变态级别的脑力达人。我们做不到但是日本可以,面对这样的民族我作为主编,觉得有些不寒而栗,这样的民族我们是该尊敬呢还是应该畏惧呢。
说完日本说英国,英国场之前我们拿到这个国家选手的资料,一堆头衔,都是科学家,高学历。我们当时觉得古板的民族大概等级和德国人一样。因为德国崇尚科学和精细,但是英国选手也让我们大吃一惊,在彩排的时候他们完全就是压倒性的胜利,他们有深厚的科学功底,我们设计的世界大辞典为了公平性的原则不得不在规则上一改再改。因为Katie Kermode精通五国语言,精通哦,而且还略懂4国语言。刘教授和我们说此次英国选出来的选手基本都是学院派,都有着丰富的科学从业经历。他们对自己大脑的控制是和他们的工作强关联的,基本上都是科班出生。而我们选手大脑的运用都是和从业弱关联。所以日本场我们可以说略有轻敌在英国场我们真的我们技不如人。
说了这么多杂而且乱,我只是想说为什么我们会两连败。1,科学真的没有在中国流行起来。我们这个国家把太多精力花在文化体制创新,对于自然科学并没有欧美甚至日本那么尊重。2,我们有很多天赋异禀的选手,但是他们散落在960万平方公里各个角落里。我们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平台去把这些有着超越常人大脑整合在一块。
《最强大脑》编导组的欣慰与困惑
日本场的失败真的让我们惊慌失措,因为赛前我们有内部评估,败谁也不能败日本。我们自己给这场比赛附加了太多的民族情绪。且在南京这块特殊之地。但播出当天,没有出现所谓的“网络暴民”。大家都在很理性客观的去分析,从选手技能到日本的礼仪。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这点让我们长舒一口气。也让我们甚为欣慰。也说明看大脑的观众素质真的很高,大家能够理性的去对待输赢,客观的去分析成败。
但是英国场让我们很困惑,脑力竞标赛在欧美,日本甚为流行。而在国内这是一个极小范围的群体认知。大家唯一的兴趣在奥数上。节目组接到无数家长的信件都是希望能让孩子学习记忆用于考试。还有许多培训机构也打起来最强大脑的旗号开始征召学生。在这里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中国所有关于脑力的训练都要落到考试上?学以致用可以有很多个层次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最浅的层面上。其次我们很多选手他们不为人知,如果不是《最强大脑》很多选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个天赋,如果没有一个超级平台,有多少人在碌碌无为中浪费了上帝给予的垂青?我们只是一档节目,没有办法承载太多的意义。我们能做的很多也很少。李彦宏在两会上提出中国大脑计划,他说靠自己企业一年几个亿根本做不了什么,而我了解到一个国家超级人才的培养动辄上百亿的资金。而一档节目,一个计划,几个亿对于试图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的中国是远远不够的,这是我的困惑也是节目组的困惑,相信也是中国脑科学的困惑。但是我们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总比没有强《最强大脑》也好中国大脑也好,都是一个机会,一颗薪火,希望能燎起科学之焰。
《最强大脑》那些能说的与不能说的小秘密
做最强大脑,我的朋友和同行问我最多问题的是这些人哪来的?其次就是这些人找来能干嘛呢?我也和魏教授和刘教授聊过。第一个问题解释过了,第二个问题我想小小透露一下,就拿心算来说吧。每个国家都需要心算人才储备,如果两个国家开战,一颗电磁炸弹下来,所有无线电设备全部无法正常工作,这个时候人脑将代替电脑。我理解的还是浅层面的,多了刘教授也不告诉我。关于本季神一样的鲍云,他的大脑对空间的感知,如果能分析出机理和空间逻辑,运用到雷达及定位将会有质的突破。这也是为什么北师大心理学院愿意与我们合作的原因。
不说那么多高大上,强哥和我约的随笔,写再败给英国和日本之后,有一点儿不甘,有一点儿无奈,有一点儿不解,有一点儿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