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过高富帅 战胜官二代?

2015年06月10日 加拿大留学周刊



转自:互联网

对于中国普遍家庭来说,高考仍旧是子女打开人生新一扇门的必要选择。


【郗宁/文】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5年的6月,高考已经走入了第38个年头。这38年中,高考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而当高考作为一种制度在这个社会中常态运行时,对它的诟病与讨论就从未停止过。自2003年开始的自主招生制度,似乎为这个制度添上了一点灵活。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一女生与其身为教授的母亲合作连发两篇学术论文获得自主招生录取资格一事,在高考即将开始的这段日子里,再度引发了关于高考是否公平的讨论。


民智渐开,至圣无踪。不若今日我们便坐下,聊聊高考中的那些平与不平。


高考:想要努力摘掉的“应试教育”帽子


根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共942万,河南省更是以77.2万人的考生人数成为了报考第一大省。自1977年来参加高考的人数早已无法统计,甚至可以说,义务教育普及之后近乎所有中国人都参加过这场“战役”。


从古代科举到近现代的考试,中国教育的应试模式以“八股”著称。在时至今日的不断变革当中,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脱不去的桎梏。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科举亦或是高考,在国人心目中,这仍旧是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方式。


古有范进中举的癫狂,今有军事化管理的学校中造就的清华北大梦。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别,是推崇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的差别。从90年代开始,执行了多年的通识教育中的弊端逐渐显现。众所周知,对于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成就的学生的不同,向来集中在创新力上。“中国学生是擅长学习的,而西方学生是擅长创新的”这一说法,也成为了近年来中国教育努力想要摆脱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努力自90年代起便从未停止过。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中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的形式确立了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在2003年,国家更是推出了自主招生政策,为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且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提供一条走向大学的便捷之路。此后12年来,国家在90所高校启动自主招生试点,每年通过自主招生渠道录取的考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数的5%。而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表示,2014年自主招生录取了2.3万“偏才怪才”。


所谓“偏才怪才”,即为教育部公布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意见》中提出的,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2015年,自主招生依旧大热。而面对自主招生的质疑也是近几年来社会关注的重点。一个“拼爹”的时代里,如何保证“自主招生”这样一项主观判断十分强的录取方式的公平性,是所有考生关注的焦点。2014年约有939万人报名参加高考,而仅有2.3万可以通过自主招生这一“捷径”来进入高校,甚至是名校学习。怎样保证这2.3万人从900多万人种脱颖而出的方式是公平的,显然很难。而面对900多万的竞争压力,谁又不想成为这2.3万人中的一员呢?


随着2015年高考的到来,今年增加了3万考生数,也增加了“发表论文”这一自主招生的门槛。可这道门槛究竟是卡住了一般没有学术能力的孩子,还是送了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直接登云梯呢?纵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参与自主招生试点的90所高校已全部公示2015年自主招生报名审核通过名单,自主招生考核推迟到全国统考结束后至成绩公布前约两周内完成,以减少自主招生中的“可操作”因素,可这碗水想要端平,似乎也并不容易。


高考不会定胜负 它真的仅仅只是个机会


在网络论坛上,有这样一个提问:“高考挤入全省前1%,会对今后的生活有哪些帮助?”,这样的一个问题,也正暴露了高考中激烈地竞争程度。据统计,2015年仅10个省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四川等)会采用自主命题的方式进行高考试卷的制定,而剩余省市则使用全国卷与自主命题+全国卷的方式进行高考。而各省的录取分数线,由于各省参加高考的人数不同、命题难度不同、考生成绩等诸多因素最后综合而定。据统计,北大1978年-1998年这20年间,农村学生占比达3成。而2000年到2011年间,农村学生占比仅1成。在2010年,全国农村考生占考生总数62%,而清华大学对于农村学生的录取比例仅为1%。


除此之外,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上,导致了人口大省穷困山区的考生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恰恰与其录取分数线成反比。于是近年来,关于取消高考,甚至高考改制的呼声源源不绝。


然而,真的是没有了高考,便能让所有的学生获得一个机会,并且保证这个机会的公平吗?而真的只有学习好,才能通过高考证明你的价值吗?


其实不然。


高考所提供的,是一次机会。这只是人生中众多机会里的一个,能不能抓住除了制度上不断的改革这些客观因素,自然还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许能抓住高考这个机会给人生一个新的选择,可这选择的结果就算不尽如人意,也并不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机会、或在这个机会中你就是差的。


一个人的成绩,只能证明他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记忆力、运用力以及在高度压力下头脑的举一反三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等。考试作为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考核与筛选的一种方式,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以及公平性所在。纵然因为现实中种种缺陷的存在,导致了这个筛选过程中每个人得到的原始积累并不相同,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这项筛选机制的充要条件。毕竟,积累能量的过程,与此筛选机制间,还是有些间隔的。


白岩松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没有存在很多毛病的高考,我们可能没机会这样面对面对话。中国高考有万千毛病,但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的方式。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将来,高考肯定要改革,但方向不是全国一张卷。可能会有让大家信任的自主招生,它公平公正,每年不止一次高考,也不再是一考定终生。”


他所言及的公平,该是对自身努力的一种回报。高考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该是一场自我的完善,是学会在人生中通过自身努力的方式,掌握转变命运的钥匙。这是将命运握在自己手里的方法,无论成败与否,其对人生的完善,远比一次成绩能送你到多好的学校,要来得有价值的多。


除了高考 他们还选择了这些


美国《开放数据》统计以及教育部公示中显示,2013年我国总共有41.39万人选择出国读书,而在这40多万人中,有近10万人是到美国读本科。随着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以及富裕阶层资源更加占有优势的情况下,高考已经不是他们子女的读书的首要选择。


而对于中国普遍家庭来说,高考仍旧是子女打开人生新一扇门的必要选择。青年创业者是少数,相较于900万的高考比例,40万的出国人数也只是沧海一粟。在我们拷问这个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的同时,应该不断地告诉自己——


人生很长,你会转弯,但未来是充满可能性的。


(来源:财经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