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年年
很多留学生出国前家长都会嘱咐其要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但这真的可行么?我们能学着美国人去做一些他们常做的事情,但这就意味着融入了么?也许融入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出国之前,父母家人朋友总是会说,去了美国要融入美国人的圈子,学习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语音,文化,价值观,理念等等。可到了美国之后发现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台湾人,印度人,甚至黑人,白人,各自扎顿,好像没有融入的趋势与意识。
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努力融入或者说刻意融入呢?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说融入是对自己文化和对自己的不自信。那我们是否要为了表现我们对自己自信而选择不融入呢。这是个非黑即白的思路,当然不要有。那我们又是否要承认自己的不自信而选择融入呢?
从小我们被教育要适应环境,适应身边的人和事。这也许为我们日后产生融入的思路买下了伏笔。但这其实是一种愚民政策的延伸。假如人人都保持自我而不愿意适应环境,适应政策,那么会给领导者管理上带来很大的麻烦。作为领导我们在处理矛盾的时候只要教育大家要懂得适应环境就够了。此处省略一篇文章。
融入,一定是指融入主流文化。
想要融入,就一定要找到到底什么才是主流文化,什么样的圈子才是我们应该融入的主流圈子,这也许是当前最困扰我们的话题。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美国人聊的话题我们真的感兴趣吗,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想明白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就能明白我们是否需要融入,以及融入之后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在美国呆过三个城市,和当地的各种个样的留学生都有过接触。中国人之间不同的圈子或者说群体也有很大的隔阂,比如,本科生和研究生几乎很少交往,研究生中商学院的学生和理工类学院的学生很少交往,J1和F1很少交往,有奖学金的和没奖学金的很少交往。不同的圈子的人甚至很难说的上话即便是大家都在同一所学校或者同一间教室。其最主要原因我把他叫做阶级属性不同。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圈子。那么圈子又由什么决定呢。很多人会联想到经济基础。当然这是一个重要条件,但是是不是家庭年收入50万就可以进入某个特定的圈子或者说当你的收入超过了50万就可以从一个圈子试图跳进另一个圈子?首先我们需要分析一个圈子的特性,也就是这个圈子的人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在这里我以美国商学院的中国学生这个圈子举例来分析一下。
首先先说经济上的,在这里我只是客观讲讲我的见闻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1.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买的起世界上知名的那几个潮牌(在这里我不说有,只说可以买的起,因为很多人不穿是不喜欢不是买不起)2.出去旅游可以不太考虑预算问题和出游的天数(这里考虑天数不考虑玩累了的因素)。
其次,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开放程度,(这里的开放程度不只是节操的下限)。
1.大多数同学都热情大方乐于助人。
2. 不介意在O2O网站上结交朋友,不排斥夜店赌场这种传统观念里只有坏孩子才会去的地方。
去年元宵节我去马里兰大学参加他们的元宵晚会。晚会一开始,主持人(显然是个马大的中国妹子)开场白这样说到:“在这个二逼的时代,在这个约炮的时代,我们。。。。。。”元宵晚会就这样开始了。说到这里,其实你会发现,你可能具备这个群体的特性,但是还打不到这个群体所具备的经济条件。
其实这比你具备了达到这个群体的经济条件,却不具备这个群体的特性要强的多。因为,没有人会在意你家庭如何如何,大家只会在意和你在一起是否可以有归属感,存在感。在这里我没有想鼓励大家融入任何一个群体,也没有想抬高或者贬低一个群体,如果你认为我抬高或贬低了商学院中国学生这个群体,那请你原谅我无法照顾到所有群体的读者。
圈子很重要,甚至胜过了学历,能力,长相,经验,等等。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你的圈子呢?我在这里不想班门弄斧的下定义,只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个没有人知道正确答案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文章最后留下我的微信号的原因,请理解,我没有曝光癖只希望找到更好的答案。
一个人的出生地基本上决定了他在哪里上小学,初中,甚至是高中,所以进入大学以后每个人都有来子自己家乡的特色。这种特色,我把他叫做初始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初始圈也就是他们所处在的圈子,这种圈子很多时候是一生都很难改变的。所以我们进入大学或者出国留学之后其实遇到的最多的困惑和痛苦多是因为圈子的不同,或者说是圈子的冲击造成的,也或者说是我们在是否应该坚持自我或是适应圈子中摇摆不定。
那么如何判断我们现在处在的圈子是否是正确的圈子,或者说如何感知到我们真的处在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圈子里呢?其实,当你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说明你基本处在你自己认为对的圈子里了。那么反之,如果你时常想起这个问题,则说明你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圈子产生了怀疑。所以上述问题的最佳答案其实已经不言自明了----不去怀疑,就没有对错。
不去思考自己的圈子,就是给自己最好的圈子。不去思考如何融入,就是最好的完成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