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突然对北京180度大转弯,美国最担心的事发生
中英发表联合宣言,一场超级国事访问的联合宣言,开头简洁明要,言简意赅。没有一点形容词和修饰词,为的是免得英国再被一些拈酸吃醋的家伙用“疯狂的示爱”来打脸。
一个千年王者的归来,一个曾经的世界霸主的自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提出,全新的名称,更有着新世纪的高瞻眼光,深远立意。这是中英双方,各有所求,各有所需,时代发展促成的关系。
中国为何会选中英国结成”全球全面的伙伴关系“?中国要逐鹿世界,经略天下,要打破旧的世界格局,建立世界新秩序,需要广交朋友,需要和平合作发展的环境,需要有各取所需的可靠支持者和参襄助力者。需要有一个能有力撬动世界旧秩序的支点,而英国恰好就是这个支点的首选之国。
这样说,是因为英国虽然交出世界霸主的权杖,但其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称霸世界数百年,是当今霸主美国的最初殖民地的宗主国,和美国有着血脉的联系。仍是联合国五常之一,53个英联邦国家的共主,想一想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所拥有的广袤土地,看一下英国在非洲曾经拥有的殖民地,还拥有可抗衡华尔街的伦敦金融体系,这些都使英国在世界上拥有极大的、不可比拟的潜实力和影响力。
同时在西方阵营中,也是有能力和资格,即能也敢和美国真正叫板,独立行事,能真正叫美国头大的唯一国家。美国虽霸,碰到英国玩真的,也只有气的吐血,没有什么好办法。别看法国时常和美国吵闹,但其分量与英国相比,差的不是一个层级。德日作为二战战败国,真和美国叫板,更是休提。
亚投行一役,英国人阵前突然倒戈,带来的蝴蝶效应,给美国劈脸一击,即便如此,美国人恨得牙痒痒,骂天骂地,就是不敢骂祖宗,深怕一个不小心,骂到自己,就是经典一例。
英国和美国有着说不清,割不断的血脉联系;又是欧盟的三驾马车之一,既和欧盟离心离德,又拥有数百年”欧洲大陆制衡“的绝技。还是个对俄国怀有刻骨仇恨,势不两立的国家。这样的国家确实是天下无两,蝎子的尾巴独一份。这样的国家如和中国携手同行,会产生极大的正能量,对中国走向世界,会产生极大的助力。
反过来,如果这样的国家,站在中国的对立面,其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也是极大,会极大的增加中国经略天下的成本和时间。老狐狸是世界上最大的”搅屎棍棍“的名号,可不是凭空得来的。狐假虎威半个多世纪,英美就是一对狼狈。
现在要打破世界旧格局,建立国际新秩序,驱狐困虎,分开狼狈,拉住英国,孤立美国,也正是毛主席“团结大多数,孤立一小撮”战略思想的实际运用。中国有所需,也就有大手笔。这一次习总访英,声势之大,宣传报道力度之大,成就个”超级国事访问“,更深层的原因,便是如此。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自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一极独大。达到极盛。进入新世纪,美国连续发动两场战争,盛极而衰,大厦将倾。
中国异军突起,王者回归。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有资格逐鹿天下的世界顶级势力,不外乎中美俄欧,而俄国是虚弱跌倒的巨人,纵有逐鹿之心,但心力难济。
美国是守霸之国,怎样守成,尚需大耗心力。
欧洲不甘寂寞,要参与一争,奈何其领头的三驾马车,本就各怀心思,加之内部诸侯,各自为政,空有逐鹿心,而无逐鹿力。
中国近来展开有所作为的大旗,做好”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一路一带,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战略布局,千年王者气象十足,问天下舍我其谁!
英国作为一个和平交出霸主权杖的国家,心甘情愿的跟着美国做了70余年的大管家,是个识时务为俊杰的国家,如此大势,看得比谁都明白,也绝不愿跟着美国沉沦。既有其一,何惧其二。在“国家利益至上“面前,换个老大当管家。不误自己吃香喝辣,何况和美国还有叛国之恨,夺霸之仇。
而对中国,近代以来烧杀抢掠,造下无数罪业,圆明园遗址犹存,中国人遗恨常在,英国人看着也常怀戚戚。一味对抗到底,只怕到时新仇旧恨一起算,会让老狐狸有难以承受之重。
都知道我们有“爱中国不分先后”的政策,也还有“以德报怨”的文化传统,及早转向,赶乘中国高速猛进的和平发展快车,在中国有所需时,来个“雪中送炭”,抢得个头等舱座位,是个非常划算的买卖。至于别人说什么”疯狂的示爱“,那也顾不得许多了。还好有人说是“美国的老妈,红杏出墙,移情别恋”,倒也聊以自.慰。
各有所需,各有所求。皆大欢喜,于是中英进入了一个”开启了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当然在“黄金时代”中,也有个磕磕绊绊的过程出现,但有了这个基础,按协议艰难前行,还是能有所发展。用条约来制约束缚对方国家,这个好像还是英国发明的呢。
在大势面前,在实力强大的中国面前,既然双方有了协议条约,英国老狐狸又能跑多远呢?美国又能怎样?
*美国在衰落,中国在崛起,英国急不可待的要跟中国“度蜜月”?
英国积极调整对华政策,真心看好中国,热切拥抱中国,令世界瞩目。在习主席访英之际,英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在《卫报》上发表文章,对英国“向东看”背后的考量进行了深入解读。以下是该文章摘录:
在三年前,没人会想到大卫·卡梅伦政府如今会做出自二战以来最大胆的外交政策变动,目前随着习近平访问英国,这一变动正在逐渐展开。英国的政策变动始于今年年初英国宣布加入中国的提议、成为首个宣布加入亚投行的非亚洲国家。随后超过30个国家加入这一倡议,包括法国和德国。
美国反对英国的决定,因为其认为亚投行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威胁。英国长期以来都存在于美国的外交政策阴影之下,因此加入亚投行的决定几乎是两国在1944年就创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争吵后,英国唯一一次独立行动。
英国做出这一决策背后的考量随后变得逐渐明晰,因为“锅里已经没肉了”。推动这一决策的关键人物是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他做出这一决定是认识到了因中国崛起导致的国际经济的深刻变化。
上次中国国家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还是2005年,当时英国的GDP还比中国稍微多一点:但现在即便用最保守的计算方式,中国的GDP也已经是英国的三倍。在这种比较中,英国已经变成一条小鱼。
2005年开始逐渐爆发的金融危机让西方的增长率趋向于零,同时留下了大量的债务,这让全球经济更加依赖中国的增长与资金。这一全新的现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任何西方政府的思考方式,不管是左派政府还是右派政府。奥斯本以及他的政党抓住了这一机会。
加入亚投行的英勇决定为英国奠定了领先地位,从一个对华关系落后的西方国家中一跃冲到了前排。卡梅伦宣称英国可以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朋友”,并称中英关系迎来了“黄金时代”,这些不是空洞的言辞。
可以预见,习近平主席本周的访问将为两国带来大量新的贸易合同。英国落后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英国所没有的资金。中国意图投资的英国高铁HS2项目、核电站以及所谓的“北方经济增长计划”可以带来大量机遇。
同时,伦敦可以成为人民币最大的离岸市场,这对中国中长期的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的访问将很大程度上增强两国的合作,并且可以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为英国的“中国再平衡”奠基。
当然,会有反对者认为,当英国开始拥抱中国,必然会疏远美国。但现在的情形是更加复杂的。中国正在崛起,美国正在衰落。到2030年,预计中国的经济体量将会是美国的两倍。
难道英国或者任何其他的国家要忽略这一现象吗?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国“再平衡”,就像在美国全盛时期他们转向美国那样。这是现实的力量,并不是象牙塔的言论。
以澳大利亚为例,该国是美国十分紧密与长期的盟友。但对华出口占据其总出口的四分之一,远比美国更多。这也意味着,澳大利亚十分欢迎与中国拥有更加紧密的联系:现在澳大利亚将美国称作“我们的盟友”,将中国称为“我们非常好的朋友”。
那些忽略或者否认这一现实的人正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得狭小以及边缘化的世界中。国家要么随着世界的变化与时俱进,要么被抛下或者变得边缘化。英国政府认识到了这点,也因此值得获得支持。
不过,目前也存在一些可以理解的困难。如中国与美国在很多程度上远远不同,在历史上英国与美国拥有更多相同之处。中国则是一个在历史上、文化上与英国完全不同的国家。正因如此,中英两国依然还有很多意见不合与误解。在西方有一个很多人信奉的假设,亦即中国会变成西方。但中国从来不会变成西方,也永远不会。西方社会必须学会接受这点,同时尝试站在中国的角度,而不是西方的角度理解问题。
随着习大大访英之旅的展开,中英关系的突飞猛进也以最直观化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英国朝野的大规模造势,王室的隆重招待,尤其是大大超出常规的103响礼炮,无不昭示着,中英关系真如媒体所说,进入了一个真真切切的“黄金时代”。
这一切真有恍若隔世之感。就在一百多年前,英国人还在中国的家门口,用火炮打的大清皇帝哭爹叫娘;现在,同样的火炮,却被搁在伦敦塔下、泰晤士河畔,向中国国家主席展现最诚挚的敬意。
这一切之所以发生,最首要的前提当然是中国的今非昔比。如果没有这些年的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中国元首也不可能享受到大英帝国的这般礼敬。
但话又说回来,中英之所以能度蜜月,归根到底还是你情我愿。就算中国再强,如果不能给英国足够的好处,那傲娇的英伦贵族们,也决计不会大费周章的排出这么大阵仗。是什么让这个最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对中国这个西方人眼中的工业暴发户“降尊纡贵”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收益。这也是最直观,最为世人所知的。据媒体报道,此次习总访英,两国签署了400亿英镑的合同,合作领域涵盖创意产业、零售、能源、卫生与科技、金融服务、航天航空、教育等。
与中国合作,能给英国经济带来直接的好处,这是毋庸置疑。但如果仅仅是赚点钱的话,是不足以让英国拿出这种架势的。毕竟经济合作是互利互惠的事,就算中国是大金主,占着甲方的气势;但大英帝国也不是全无回报之力。作为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作为现代国家的缔造者,就算其现在的硬实力确实不行了,但软实力依然是杠杠的,拿出来做筹码,也不比中国的真金白银差多少。
比如人民币国际化,伦敦作为仅次于纽约的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如果英国愿意提供支持,那对中国来说简直是天降甘霖。所以,英国固然从与中国合作中捞到了大量实惠,但它也同样能给中国极大好处——至少在现阶段,双方在经济合作中还是基本可以保持地位平等。甚至,几个月前,英国还在亚投行上帮了中国的大忙。就凭这份人情,换中国撒些银子也完全足够了——反正你家银子总是要花出去,那当然是优先撒我这个帮你大忙的主了。
所以,简单的经济互惠,是不足以解释英国对中国的热枕的。经济上的事,自有经济上的处理规则——中日政治上闹的这么僵,两国贸易量依然大的惊人,中国游客也在日本爆买不误。按照这种逻辑,就算英国愿意拉近对华关系,也实在犯不着把礼数做到这个份上。
但英国依然摆出了头等架势招待习总。从英国人的态度来看,中国对英国的重要性,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经济获利,而是达到对英国的国家核心利益构成重大影响的程度。
为什么中国变得如此重要?这要从英国的国情来分析。
众所周知,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元气大伤,曾经遍布全球的殖民地,绝大部分都脱离了英国的统治。
殖民地的丧失,使英国能掌控的全球资源大幅萎缩。而除了这种外部体系的崩盘,英国本土也出现了大问题——。在战后的全球化浪潮中,英国本土实业大幅萎缩,现如今,英国经济的空心化已十分明显。
殖民体系崩盘,本土工业体系塌陷,这种内外交困之下,英国国运开始极速滑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英国人它们很快就已明白,日不落帝国已成明日黄花。在看清楚国运衰退不可避免后,英国人所做的,不是徒劳的负隅顽抗,,而是利用手中的残存筹码,再加上几百年纵横全球所积攒下来的智慧,为自己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谋求一个尽可能好的位置。
英国人首先做的,就是慷慨的将全球霸权送到美国人手上。
当然,英国人不交,这霸权迟早还是得落到美国人手里。但英国的这种主动,还是极大的减少了美国的麻烦,并得到了美国的极大好感。这种主动交接的爽快,再加上英国孤悬北大西洋,可以制衡欧洲的绝佳地缘位置,使英国得以成为美国的特殊盟友。
这种特殊盟友的地位对英国来说尤为重要:
首先,英国成为得到美国支持最多的国家——在美国财大气粗傲视全球的年代,这种老大的鼎力支持,对英国国力的维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英国的残存世界影响力,得到了美国的保护。如果英国当年没那么爽快,而是非要顽抗到底的话,固然会让美国接管霸权的过程多出好些波折,但也最终会使自己被美国剥夺的一干二净——既然是抢,那美国连渣儿都不会给英国留下。
但英国的爽快,使美国得以顺风顺水接收日不落帝国遗产,所以美国投桃报李,也在不影响自身整体战略的情况下,给这位高风亮节的昔日霸主留下了一定的利益空间。残存的殖民地、英联邦体系、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如果不是英国当年顺应大势,那美国还真不一定会让英国继续保存下来。
这些残存的影响力,构成了英国的软实力,也是英国最后的本钱。英国之所以还能在战后保持二流世界大国的地位,就全靠这些宝贝疙瘩了。
只不过,哪怕就是这些剩下的宝贝,英国都守不住。毕竟英国的高风亮节那是对美国人来说的,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可不欠英国的人情。随着岁月的流失,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觊觎英国的这些残汤剩水,想把它们瓜分一空。
英国人当然要保住这些最后的本钱——要是连它们都没了,英国可真就要在国际社会打酱油了。可本土的逐渐空心化,使英国已不具备捍卫这些利益的能力——不仅是对美国无力抵挡,现在连面对那些七七八八的国家,英国都已经力不从心。
最典型的就是马岛战争,连一个深陷经济困境的阿根廷,都敢打福克兰群岛的主意,可见大英帝国已经衰落到什么份上!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借助美国的力量,来帮自己维护这份最后的家业。而作为代价,就是英国必须彻底成为美国的附庸。
这使得英国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窘境:随着本土工业体系的崩溃,英国的国力和影响力,已经越来越依赖于自身的软实力;但缺乏本土硬实力支撑的它,又根本不足以捍卫这些软实力——换句话说,英国的二流世界大国地位,完全没有有效支撑,是一种典型的空中楼阁!
但话又说回来,就算是空中楼阁,也总比啥都没有强。可进入21世纪后,英国发现,就连这空中楼阁,都已经维持不住了。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欧元区的成立,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而在东亚,中国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国。
这一系列变化,对英国的影响力造成了巨大冲击。放在以前,世界主要大国是美、苏、英、法、中五家——即安理会五常。其中美苏是超级大国,位居第一集团,中、法、英各有优势,大致可以等量齐观。甚至鉴于中国长期贫弱,法国的老本和与美国关系也不如英国,所以在这三国组成的第二集团中,英国还有一定优势。
但现在,美国依然是超级大国;俄罗斯虽然已经大不如前,但凭着一千七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依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则异军突起,一举超越列强,稳居世界第二宝座。至于法国,虽然自身不怎么样,但通过与德国的合作,打造出以法德为轴心的欧盟体系,其战略高度和发展前景已远非英国能比。
这也就是说,世界主要玩家,已变成美、俄、中三家。而在国家影响力上,中美俄自不必说,有了欧盟支撑,法、德的影响力也已逐渐赶超英国,日本也凭强大的经济实力不遑多让,甚至印度、巴西等地缘大国,在可预期的将来,也会迎头赶上。
这么多势力都在崛起,谁的发展,都会挤压英国的利益空间,要是英国再裹足不前,那自己将来就真只能窝在英伦三岛上自娱自乐了。
英国当然不愿就此沉沦。就算英国不再想什么称霸争霸的破事,只想老老实实的过安稳日子,它也不能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自家的工业体系已经没了,要是连软实力都被冲击稀释干净,英国还能拿什么赚钱?总不能跟当年的中国一样搞血汗工厂吧!
现在的英国,有几种选择:
第一,竭力阻止其他国家的崛起——但这是不可能的。就连美国佬,想单单阻止一个中国,就已经累的七荤八素,还忙活了半天没啥成效。让英国去对付这么多国家——你真以为它还是当年的大英帝国?
第二,紧抱美国大腿。过去几十年里英国就是这么做的,通过当美国的马仔,换取美国的支持。只是,今日的美国也不比当年,自家在金融危机中元气大伤,对英国的支持力度自然有限,再加上国际形势大变,不仅以中国为首的一帮泥腿子已经翻身,连欧盟都要闹独立,这种形势下,美国维护自家的全球霸权都已经力不从心,还想让它照看英国的那点子家业——你觉得美国佬有那份闲心么?
第三,重建工业体系,夯实根基。这是自强的套路。毕竟当年英国就是靠工业革命,先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工厂,继而横行全球的。只不过,现在早已经过了文明形态发生质变的历史机遇期,英国已不可能取得当年那么悬殊的先发优势。就算英国人愿意埋头苦干(其实他们也不愿意干——由奢入俭难啊),仅凭它那一亩三分地,撑死了也就是再造一个日本——别说和中、俄、美、欧四大玩家没法比,从长远看,印度、巴西都比它更有潜力。考虑到日本好歹工业体系犹在,英国的实业却已丢的精光,所以它连日本都赶不上。
所以,英国只有最后一条路可走:发挥自身特长,壮大自身软实力,凭借软实力的优势,维系自己的二流强国地位。
英国有什么软实力:这个就很多了,现代文明的发祥地、英语系文化中心、英联邦领袖,英系殖民地的宗主、全球仅次于纽约的金融中心。
不过这拉拉杂杂一大推,真要数下来,其实能做文章的还真不多。什么发祥地、中心、领袖宗主,听上去确实很高大上,但你要仔细一看,这些都是些夕阳产业,做的都是存量市场。殖民地宗主怎么了?别说你殖民地已经没几个,就这些剩下的,你还敢多收收税?还能多刮刮地皮?你英联邦领袖,还能让那些国家给你上贡?你要敢真这么干,人家索性闹独立,或者退出英联邦,你英国能奈之何?到头来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真能玩出花样的,还是金融、服务业这些虚活。只有在这些行当,英国不光有优势,而且还有发展增量市场,扩大利益空间的可能。如果能把这些行当做大做强,那英国就能从中获取更大的的利益,只有拿到这部分利益增额,英国在国际舞台才更有底气,也更有能力保住自己最后的软实力。
而英国要壮大金融服务业,总得有市场才行。旧有的市场早已瓜分完毕,再怎么折腾也就是那么回事,何况这些旧市场的经济持续低迷,不萎缩就得谢天谢地了。所以英国想干成这事儿,必须要开拓新的市场。
而放眼全球,谁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当然是中国!中国不仅有钱,而且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最重要的是,中国虽然家底丰厚,但这些都是靠13亿人拼死拼活,用双手干出来的,是典型的工业发展模式。现在,实业家底总算攒出来了,接下来得拓展虚拟经济,这对搞工业出身的中国来说是两眼一抹黑,何况虚拟经济不像实业,不是光靠自己闷着脑袋就可以搞成的,不光要别人教,还能融进大家的圈子一起玩。这等于是把一个浑身闪闪发光的金娃娃,放到了一帮江湖老油子面前——何况这帮老江湖正都手头拮据着呢!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大家赶紧抢呗!
当然,也不是谁都要抢的。起码最具实力的美国不愿意干——金娃娃虽然浑身是宝,但一旦长大也不得了。现在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大大超越了美国,如果再让它把金融这些虚拟经济玩转,那美国这个江湖老大的宝座还真就悬了!
但美国不愿意,并不代表英国不愿意。英国已经看明白了:反正自己也没指望着再去当江湖老大,只要能保持个二流、甚至中等强国的地位就不错了。以前指望着你美国扶持,所以跟在你屁股后头,可你这现在已经明显满足不了我了,那我当然需要再多傍个大款。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英国对中国如此亲密了。在卡梅伦执政之初,英国对中国还多有抵触,也还秉承着追随美国的原则,经常对中国指手画脚。
但这几年中国与西方的此消彼长,使英国彻底看明白了形势,知道中国是自己未来的希望所在。于是乎,风向逆转,不仅达赖之流无法再入唐宁街,连那帮举着港英大旗的港独分子,也最多就只能在议会找几个人鼓捣鼓捣,英国政府层面已经与他们划清界限,硬让这帮急着认妈的家伙热脸贴了冷屁股。甚至,为了展现诚意,争取中国,连亚投行这种中美博弈的焦点问题上,英国都敢带头反水,让美国大光其火也在所不惜。这一切之所以发生,其根本就在于,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已不仅仅是赚取一时之收益这么简单,而是与英国未来的国运,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这就英国在接待习总访问时不惜破格的深层原因。
只不过,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毕竟中国这种体量的世界级大国,其之崛起,不可避免的会对现有世界秩序产生重大冲击。英国虽然已不像当年那样,利益遍布全球,但毕竟也是现有秩序的受益者,更重要的是,英国还没有能力来维护自己的这些利益。现在英国可以通过与华合作获得好处,但从长远看,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拓展,肯定会与英国产生越来越多的交集,在这个过程中,英国就不担心自己的利益会被中国剥夺?如果果真如此,英国今日之举,岂不是为将来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