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装B吗?与中国人PK

2015年10月26日 这才是美国


本文来自微信号步远,作者小张。


有没有好奇过装B这个国内社会必备技能,到了美帝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美国人啊,其实也装,只不过,他们装的方式,跟中国人有些不太一样。显摆的内容,也更注重精神和无形财富(例如经历),而非物质。


装的目的,无非都是刷存在感,这个在美国也一样,美国社会如此认同个人英雄主义,他们对于存在感的需求,更可想而知。


他们不炫耀钱,只不过因为财富并不能非常有效的带来存在感,而且,他们能获取存在感的方式更多样化。


两个国家,对于成功,对于何种人该收获羡慕,在这个认同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也正是这个差异,造成了太平洋两岸的两国人民在装B方式上的渐行将远….


在中国,因为有钱是最最标准的身份标签,所以大家在显摆自己时内心希望传递的信息自然是:我很有钱。然后在美国,人们希望传递的信息是:我值得你尊敬


鉴于展示自己很有钱会被认为是很low的行为,并不会让人觉得我很牛逼,因此,在美国,就很难见到中国式的装B


举个简单的例子:即使在中国,也没有人打心眼里愿意被人称为“土豪”吧?在美国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们炫耀银行存款的意愿并不强。


我觉得最好还是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吧:

在中国,教科书式的装B,无非就是这些:

汽车方向盘
品牌的logo
头等舱的登机牌
利兹卡尔顿酒店西餐厅的自拍,一定要有酒店的logo,或者落地窗。



这些,在美国,这些情况一般你不会遇见。确实也有人炫富,但要少很多,即使你看到,第一反应也不是某人在装B,而仅仅是在分享某一刻罢了。

社会毕竟阶层比较稳定,这些东西在同等阶层中,已不算是稀缺资源(是的,你如果想变换阶层,其实没那么容易)。

美国人装啥?

以下的这些行为,算是比较经典的美式装B:

  • 讨论一些公众人物时,很随意的提到自己和那个人物互相熟悉,而且最关键的是,要以first name来称呼那个人。例如:称呼迈克尔-乔丹为:迈克尔(而非“乔丹先生)。

  • 以非常自信的态度去讨论政治,历史,国际关系。近乎高谈论阔。这里把握的要点是:观点的对错是其次,第一要务是语气和神态,要让别人认为“我有资格发表看法”,至于别人是否认同我的观点,那没关系。


  • 比较刻意的光顾一些非常有典故的饭馆或酒店。这些场所不一定很大,但在某个圈子内很有名,是彰显身份的一种方式。比较装的方式是:以较自然,不经意的口吻透露自己会经常去,甚至被邀请去。我个人接触过的,是一些刚刚蹭到顶级金融家圈子边缘的人物。

  • 在人多的场合,展示自己具有国际视野。例如,能说出中国某个部长的名字,知道某国选举的情况等。

  • 对仪式比较追求。即:仪式感比较重。例如,在某个时刻,一定要站在窗边,喝着红酒,抽着雪茄。




你或许发现了,这些行为,大多比较自然,刻意的成分并不多。甚至,你会觉得对方毫无刻意的想法,你可以很自然的接受,默默在心里给一个赞,从此以后,对他会多一丝好感(往往并不会多太多),更愿意和他交往。

没错,美国人,装的,就是这种顺其自然的B。



整个行为会非常自然,不像国内的这么简单粗暴,直接整个汽车方向盘放在那。


表面看,好像是自我介绍和肯定,但其实在内心里,是明白说出这些话所会收获到的注意力的,在跟你互动的过程中,内心其实是在期待这些反馈的。


期待的程度,虽然不如中国人民给朋友圈里晒方向盘那样强烈,但是,确实有,也必不可少。而且,为达到这个目的,也是采用了一些刻意的方式的。


实际上,美国人在社交过程中,会非常卖力的互相肯定,而通常这并不是100%的发自内心。


而且,他们的这种展示自己的方式,真的是童子功。或许是教育的原因(我不是专家,仅仅是自己的猜测),他们从小都能够不漏声色的去震撼别人(impress others),采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你意识到你面前这个人有多么的珍贵。更难得的是,即使失败了,他们也可以不漏声色的为自己打圆场。

美国人脸皮比较厚,或许来源于这里吧。


个人目测:除了会计准则和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中国人民会在装B方式上向美国渐渐靠拢,更委婉,更自然,也更不漏痕迹。毕竟,润物细无声的概念,是从咱们这传出去的。


《这才是美国》——100位华人的亲历亲述,让您彻底读懂美国。

1、购买作者签名版请加作者微信:156606435。

2、当当网购买,点击“阅读原文”。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