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你知道老外是怎么评价中国留学生吗?他们都暗称咱们是“中国幽灵”!?

2015年10月29日 澳洲鏡報MirrorNews


无论将来打算留在澳洲还是回国发展,中国留学生都很希望在求学生涯中深入了解澳洲社会;但限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不少中国留学生难以融入澳洲本地社区,被视为“透明人”



无论将来打算留在澳洲还是回国发展,中国留学生都很希望在求学生涯中深入了解澳洲社会;但限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不少中国留学生难以融入澳洲本地社区,被视为“透明人”




网上曾流行一个词汇叫“中国幽灵”,指一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虽然和其他学生一起住在学生公寓里,但总宅着、从不社交;除了熟人之间的聚会,甚至不向舍友们介绍自己。

那么,中国留学生在融入澳洲本地社区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障碍?这些障碍又该如何去一一克服呢?

“抱团”利与弊!





日前,澳洲政府公布的有关海外留学生人数的报告显示,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人数继续稳步上升,仍居在澳海外留学生之首,远超来自位于第二到第五位的国家(即印度、越南、韩国和马来西亚),占澳洲境内留学生总人数的28.5%


在这些数据背后,中国留学生个体的生活更应受到关注。中国留学生们出发来澳洲前,无不豪情万丈;但来到澳洲后,一些人却渐渐沉默。一直以来,不单是在澳洲,在其他一些热门的留学国家,都会出现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形成封闭的小圈子,“抱团”并和自己语言及生活习惯相近的人一起生活和学习,因此很难融入本地社会。







对于这种“抱团”现象,有的教育研究专家指出:这既有积极作用,如可以彼此帮助照顾、克服在异国他乡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等;又有消极影响,如不利于提高外语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对留学所在地的了解,这导致了很多留学生们与当地保持着巨大隔阂。


部分中国留学生的这种依赖小圈子的行为,不单单引起了国内家长、教育学者以及澳洲本地华人议员和华社领袖的关注,也让当地学生倍感好奇,有的当地学生甚至会发问,“我真搞不懂,如果只喜欢和中国人一起玩、吃中国菜、唱中国流行歌曲......那为什么要出国,留在中国不是更方便获得这一切吗?”


部分留学生止步五大母语圈


今年6月毕业于悉尼大学,拥有会计和金融硕士学位的小梁(化名)对留学生“抱团”深有感触,“因为我也曾经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小梁介绍,以他个人的经历来看,留学生刚到澳洲的时候基本面临几个圈子:一是初到澳洲,与国内的众多亲朋好友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为“中国关系圈子”;二是一起上课的“同学圈子”;三是“室友圈子”;四是“同学和室友的朋友圈子”;五是“工友圈子”,也就是打工时所认识的人及其朋友......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他们的交际范围也就止于这五大圈子。






出于一些中国传统观念或是功利的因素,一些大学专业中往往中国留学生比较集中,比如商学院;一些留学生由于语言或经验的门槛,刚到澳洲时大多是在华人公司打工,比如餐馆或超市等;此外,一些中国留学生出于安全感和对生活习惯的考虑,租房时大多愿意和熟人或者同样来自中国的学生合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国留学生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所接触的人还是以华人为主。


小梁说,其实如果再向前多迈两步,比如参加校内外的一些社团活动或志愿者活动,生活圈子将进一步扩大;但不少人因多种原因难以放弃自己的母语圈或熟人圈:首先是时间上的安排。作为留学生,首先要过英语关,其次要过专业关,这都需要大量时间;其次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不少留学生除了上课还要打工,因此很难再挤出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再次是一些留学生虽有心找当地企业打工,但自身条件不能满足较高的语言和经验门槛,因此只能进入华人背景的公司;最后是没有渠道去了解,因为周围的圈子都是华人。


小梁表示,如果只是要一个学位,那么在国内一样也可以得到。留学花了这么多钱,到头来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这多冤啊?!

三大“拦路虎”









部分中国留学生为何习惯“抱团”?为何习惯呆在自己的熟人圈里?他们在融入澳洲社会方面遇到何种困难?


对此,澳洲华人议员认为,中国留学生在澳融入本地社会所存在的困难有三大方面:一是语言,二是文化,三是价值观念:


首先是语言障碍。一些留学生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好,因此不愿意主动开口与当地人交流,结果圈子更加固化。


其次是文化差异。一些留学生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的了解不深或者根本没兴趣了解,因此在澳洲生活期间看的都是中国电视、听的都是中国歌曲、关注的都是中国流行文化......一些留学生感觉差异太大,也就慢慢失去了沟通融合的动力。


再次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方面的不同。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语言方面可以通过锻炼不断提高,文化方面可以通过兴趣爱好不断培养,但是固有的一些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不易改变,而这里对留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一些。

这三大“拦路虎”无疑存在着客观障碍,有待中国留学生们一一克服。


“临时工”心态导致融入危机



一些留学生存在的“临时工”心态影响了他们对融入澳洲当地社会的热情,这则是主观上存在的障碍,与留学生的个性、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有关。

这种“临时工”心态一是表现在对自己的定位上。澳洲华人志愿者协会会长,曾被澳洲总理办公室授予“澳大利亚十大杰出华人青年”的周硕也曾是留学生并热心社会公益事务,后成功留澳发展并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周硕认为,一些留学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自己的留学生身份是一种弱势,不具备很强的竞争能力。其实这些留学生并非欠缺能力,而是不敢表达自己。澳洲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提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发展,很是包容......因此留学生应该努力打破自己认识上的藩篱,勇于表达自己,而不仅仅只是在乎英语的口音和语法。


这种“临时工”心态还表现在一些留学生对自己的去留尚未有非常明确的看法,以及留学目的不清晰。目前正在麦考瑞大学就读硕士学位,同时也是麦考瑞大学新生互助会创始人的田桑表示,有的留学生则是一早打定要回国发展,因此也就没有动力去进一步融入澳洲社会;有的留学生则是希望通过留学得以移民澳洲,所以一开始就会选择对移民有利的专业以及留心与移民相关的事情,那么也就无暇故意融入澳洲本地社会,毕竟让自己能够留下才是最优先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的留学生谈到了融入成本和回报的问题。当语言不是强项,对了解当地社会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金钱的时候,一些人就会考虑到成本和回报问题。 如果和自己熟悉的圈子打交道,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不利影响,而且交流成本很低,自我感觉舒适......这样投入少且回报高的话,留学生迫使自己走出熟人圈的动力因此不足;但如果跟当地人或者社区维持联系的话,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成本,这样高投入、低回报的事情,使得留学生们继续下去的热情不高,最终可能选择放弃。




首先是多了解本地讯息。如今网络资源丰富,如果中国留学生有意愿想要了解本地社会,网络则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澳洲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者各种机构均设有自己的网站,留学生可以通过搜索相关信息从而对澳洲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



其次是努力多接触本地人、多参与本地社会活动。中国留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比如一些校园社团和俱乐部的活动,这不单单有利于扩展自身的交际圈子、锻炼自己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沟通能力,还有利于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尊重各种价值观念的差异。


再次是持开放心态,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勇于融入。你是否愿意去了解并融入当地文化?在遇见不同事物、现象或观念时,你是批判还是更愿意从另一个角度参与和沟通?


对于澳洲华人议员谈到的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活动,从而扩展交际圈子并锻炼沟通能力,悉尼大学的毕业生小梁就深有体会。当年他努力从五个熟人圈迈出,进入到第六个圈子:他通过熟悉的朋友介绍,参加了校园的志愿者活动。


小梁说,很多参加了大学校园志愿者活动的朋友都表示“很充实,有收获,不后悔”,因此他也参加了,并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认识了一些本地的赞助商,也更为了解本地社会;之后由于这些志愿者活动,他获得了在当地公司实习的宝贵机会,并最终以自己的实力顺利留在澳洲工作......这看似平坦的道路背后是一环接一环的付出!



资料来源:网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