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9月份就任西班牙桑坦德银行(Banco Santander)董事长以来,安娜•博廷(Ana Botín)就几乎一点儿也没闲着,11月25日,她任命了新的首席执行官。正如10月获任富达(Fidelity)首席执行官的阿比盖尔•约翰逊(Abigail Johnson),博廷在工作上很努力。但让人无法忽略的是,这两人都是企业创始家族的成员。对于不具备与生俱来权利的女性而言,在金融服务业升至公司最顶层的道路布满荆棘。
在150家最好的银行与金融服务企业里,首席执行官为女性的仅有6家;其执行委员会中女性的比例仅为13%。尽管银行已尝试对一些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进行纠正,但主宰金融界的仍是男性。
当我更年轻的时候,我想当然地认为,这一局面将发生变化。上世纪60年代,我还是个孩子;70年代,我步入青少年;80年代,我大学毕业。我那一代人,尽管也有偏见,而且并不总能实现理想,但都是在女权主义的影响下长大的。很少有谁公开主张,男人应外出工作,女人应留在家里。
我们这一代人的实验结果现在出来了,非常不如意。确有一定的进展,但在公司最顶层,进展十分缓慢。咨询公司奥纬咨询(Oliver Wyman)不久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显示,从2003年至2013年,大型金融机构执委会成员中女性的比例仅升高了3个百分点。
“我确实认为,女性在冒险、解决问题上有不同的方式……她们会多认真思考一会儿,不会仓促下结论。”她告诉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我认为,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在交易领域。”
在心理实验中,男性确实呈现出了比女性更高的风险偏好,但我认为,据此主张应由女性掌舵,不但没什么说服力,而且是危险的。(拉加德表示,她只是追求提高多样性。)
说这个理由没什么说服力,是因为女性银行家主动选择进入一个风险密集的行业。那些升到最高层的女性,其风险偏好就更不可能等同于一般女性。直至2007年一直执掌摩根士丹利固定收益业务的佐伊•克鲁兹(Zoe Cruz),便因相信冒险而闻名。
说这个理由危险,是因为过分强调固有的性别特征,可能推出奇怪的结论。一份研究报告发现,男性跟女性在一起时会冒更大风险,这是因为他们会表现自己——这是一种求偶仪式。这个发现可以证明银行应当把女性员工清理出交易部门吗?
援引这个理由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不必把证明自身价值的负担加到女性肩上。男性主导限制了意见的多样性、因此不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这是显而易见的。男性主导制约了人才库储备的扩大,在各个级别把女性推出金融业,甚至导致金融业对英国《金融时报》金融市场栏目(fm)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所披露的性骚扰消息不闻不问。那项调查的对象是一些资产管理公司。
金融业过去从不是一个男女比例平衡的行业。目前也不容易解决种种挑战,比如如何让离职养育子女的女性重新回到管理岗位上,又比如如何改变交易部门的文化。但我们不应无视目前的状况是多么不正常、多么愚蠢。
按照这一速度,女性需要约120年时间才能在高管层面与男性平分天下——到那时22世纪已过去三分之一。上月底,我参加了伦敦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一家银行主持的午宴,到场的还有一群金融与商界高管。那次活动本身令人愉悦,但从参与者的性别比例上看,可能跟1970年的一场午宴没有分别。
高盛(Goldman Sachs)的高级管理委员会共34名成员,女性占5名。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运营委员会共有16名成员,女性占两名,其中包括首席财务官露丝•波拉特(Ruth Porat)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执委会共21名成员,女性占两名。巴克莱(Barclays)是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一家跨国银行,它的11名执委会成员中有3名女性。
金融机构在董事会层面做得更好,女性董事的比例由2003年的12%提高到了2013年的20%。巴克莱已实现了女性董事达20%的目标,其董事会共有14名董事,只需再把一名男董事换成女董事,就能实现其到2015年女董事达25%的目标。
尽管这值得称道,但也暴露了问题所在。打电话给一家猎头公司,请其提供一份包括女性的非高管职位候选人名单,不是难事。当金融机构在希望晋升的银行家、资产管理经理和交易员中选择提拔人选时,女性遇到的障碍就更大了。金融机构通常挑选男性执掌带来收入的业务,而挑几名女性主持人力资源和技术部门。
银行与金融业本该是个对女性比较公平的行业——不需要举重物,业绩指标也相当透明。该行业过去基本上是男性俱乐部,金融去监管和公开竞争应当已削弱了这种男性占主导的局面。不过,尽管许多女性进入银行做经理或分析师,但她们发现,女性在这一行获得晋升的难度大于其他行业。
情况如此糟糕,以至于有人建议,银行应当让女性来掌舵,因为女性一统天下好过男性主导。
有些人士表达了一种“雷曼姐妹”观点,即认为银行业在2008年危机中陷入困境,部分原因在于男人有冒险的天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就这样认为。
----摘自《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