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教授热爱新西兰,新西兰华人热爱中华文化。于丹教授于是几次应邀到奥克兰,不辞辛苦,给这里的华人朋友上中国历史文化大课。
于丹是学者,也是明星。有人喜欢,有人批评。
奥克兰华人对于丹感兴趣的不少,电台名嘴、老朋友大康先生2012年写的这篇评论于丹的文章很诚恳、有见地。 - 毛 芃
2016年1月31日,于丹在奥克兰都会博物馆做题为《感悟中国智慧》的演讲 (摄影郭宏)
前一阵奥克兰于丹热,一直有朋友问我,问我对于丹现象怎么看。那时候风声太紧,于丹粉丝满大街跑,有人已经被忽悠到不看于丹就不懂中国文化的份上了,吓得我当时没敢说。最近风头有点过去了,我看应该是安全了,可以说说了。
敏感人说敏感事,按照江湖惯例,首先要表个态。我的态度是,我非常支持于丹,要打分我给90分。您想啊,几千人人头攒动凑一块儿干嘛呢?听国学,听中国传统文化,光这一点就是功德。
有人说于丹通过这个赚了大钱,我说能靠讲国学,讲传统文化发财,这说明咱们中国文化有魅力,说明人家讲的好。
表完了态,给事情定了性,剩下的事就好说了。就是说错了,那些死忠粉丝们估计也能原谅了。
听众在奥克兰都会博物馆听于丹演讲(郭宏摄影)
应该说自于丹出道以来,一直就是个争议性的人物。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喜欢的原因前面都讲了,就不用说了。既然这么好,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不喜欢她呢?前一阵闹于丹热的时候,有个朋友跟我谈了他的看法,我想在不喜欢于丹的人群中,有一定代表性,咱们就听听这帮人是个什么想法。
这位朋友当时讲到于丹在节目里说的一个故事,说的是苏东坡和佛印两个人聊天,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呀?”佛印回答:“我看你像一尊佛。”然后佛印问苏东坡:“你看我像什么呀?”苏东坡说:“我看你像一坨屎。”聊完天,苏东坡乐着就回家了。苏小妹见了就问怎么了,苏东坡说今天斗嘴占便宜了,把经过说了一遍。没想到苏小妹把嘴一撇,说哥哥其实你输了,人心里想什么,看东西就像什么。人家看你像佛,说明人家心里有佛;你看人家像屎,只能说明你心里肮脏龌龊。
这个故事我想很多人听过,我在于丹的书里也见到过。结果那位朋友皱着眉头说,其实懂一点佛学的人都清楚,什么佛啊屎啊本身没什么分别,到头来都是尘土,最后都空灵寂灭。自己都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就更无所谓了,谁拿这当回事呀?再说佛印乃宋朝一代高僧,苏轼一代文豪别号东坡居士,是在家修行的俗家弟子,这样两个修为高到天的人,怎么可能干这种事?跟孩子似的开这种无聊、低档次的玩笑呢?所以这故事一定是后人编的。
这位朋友接着说,其实很多人听的时候也没把它当真。但问题是,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又顶着弘扬中国文化的大名,轻佻地讲这种心灵鸡汤一类的东西就不好了吧。如果于丹把这当真事讲,那只能说明她既不懂佛学,也不懂苏东坡和佛印。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演讲中还有很多。用这样似是而非的东西四处给人指点人生,愣说这就是中国文化,就不免令人遗憾了吧,她不是文化超女又是什么?
这位较真的朋友说完,气昂昂地走了。我当时直冒冷汗,心说我平时也没少胡说八道,大伙不定怎么骂我呢。但我想知道,刚才这位朋友的意见,是不是代表了很多人对于丹的看法呢?
于丹在奥克兰都会博物馆做题为《感悟中国智慧》的演讲 (摄影郭宏)
我谈一点我的看法,说的不对,大伙使劲批评。大家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我想做学问的人尤其要注意,要警惕,要知道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片面的,不是事物的全貌,更谈不上是真理。你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色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写东西、拍电影讲究深入体验生活,有时要几年之久,是有道理的。
说到于丹,于丹出身名门,和丈夫两人都在大学当教授,活在象牙塔里,衣食无忧,不用为生活奔波,不用为孩子找不到工作发愁。人们平时所焦虑、所挣扎的一切,她可能都没有,她体会不到一个普通家庭主妇一天到晚在想什么。在这个高高的优势位置上,她优雅地从中国文化的海洋里,捡起几朵美丽的浪花,告诉大家我们可以这么生活,并且温柔地问,你们为什么不呢?
有一天我也是闲的,在电脑上看于丹的节目。有朋友来串门,正听到于丹问:“你怎么就不能偷得人生半日闲呢?”接着听于丹说茶,说如果喝茶只是为了解渴的话,那就违背了喝茶的本意了,喝茶,一定要喝出茶的前世今生来。朋友这时反客为主过去把节目关了,说了句“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看的那套节目是于丹在北京电视台录制的,说茶、酒、琴,共六集。我留意了一下,网站上第一集有七千多人看,第二集四千多人,到最后一集,只有35个人了,其中还包括我。
于丹在奥克兰都会博物馆做题为《感悟中国智慧》的演讲 (摄影郭宏)
这可能就是问题了。按说小女子口才真好,讲的内容也美。乍一听顿感惊艳,但听到后来就审美疲劳了。为什么?因为那些清流士大夫的小调调,离我们太远了,引不起你的共鸣。听着很有道理,但你很难感动,听完过去也就算了。不是我们不知道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美,而是冷静过后发现,生活本身它确实没有这么美。
片面就会导致局限性。讲孔子,而不讲孔子的铁肩担道义,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那种入世、救世、治世的绝然和悲壮,而后人真正敬重老夫子的,其实正是这个;讲老子、庄子,又不讲老庄对人类社会的绝望、冷漠和不屑;讲唐诗,讲李白而不讲记录人间苦难的杜甫;讲宋词,却不讲满怀亡国之痛,壮怀激烈的辛弃疾和陆游。而这些没讲的后者,可能才正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主旋律。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多灾多难,天灾人祸不断,这一路走来异常艰辛,造就了我们的民族性格也是偏负面的。我们不是一个内心充满美好快乐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也一样,充满了悲剧气息。中国人经常为自己会节省、比其他民族会过日子而骄傲,但我看我们更应该感到悲哀,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曾经是多么的苦难和不容易,这些优良传统其实都是没办法逼出来的。同样,他们创造的文化也是。
所以,如果有人把中国文化讲成风花雪月、一团美好的话,那一定不是中国文化的样貌,而是经过选择和筛检的,只能表现这个人的个人兴趣和局限性。
我对于丹为了使演讲生动,而举一些浅显的例子并不反对。但我比较在乎她出于个人兴趣对中国文化进行的选择性切割,这可能会让后辈产生误解,以为我们的祖先真就是唱着歌一路走来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我扣了十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片面和局限性,但很遗憾,于丹教授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自己真的智珠在握,无所不知了。对观众的各种问题不假思索,张嘴就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甚至到了抢着说,拦都拦不住的程度。
我想很多人都见过这样的场面。说实在的,我也是瞎操心,着实为她捏一把冷汗。因为像这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人是不存在的,而我确实希望她能不断进步,一直说下去,不愿意看到有一天她翻车砸锅,像超女一样转瞬即逝。
最后总结一下,不客气地说,北大一幕的尴尬,于丹本人也有责任,也与她自己的个人膨胀有关。不在这里尴尬,也会在别处难堪。如果不通过此事认真反省自己,那这种尴尬绝不会是这一次。
2012年11月25日
编辑微信号:e2020-news
网站:www.nzm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