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诗人”肖邦的圆舞曲一向以优美、高雅、华丽而著称,它不同于社交性舞会圆舞曲,而是供音乐会欣赏的钢琴小品,由于节奏变化复杂,因而并不适于实际的舞蹈,人们称之为“音乐会圆舞曲”。《升C小调圆舞曲》是肖邦创作于1847年,既是他去世前两年,抱着对往事的回忆,创作的一首婉转动人的圆舞曲。
升C小调第七号圆舞曲,作品64之2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1836年的冬天,经李斯特介绍,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这位波兰音乐家弗里德里克·肖邦,是个纤弱、浮华、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和她在一起时,他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
硕鼠后来,日久生情的两人生活在了一起,在他们保持9年关系的这段时间里,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在他们一起生活几年后,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得到然而,到了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11月,他们分开了。促使他们分离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这年六月,乔治·桑在她的小说《鲁克列齐亚·弗洛丽安妮》里,用一种不加掩饰的、浪漫主义的手法,公开了她和肖邦的秘密关系,这使得肖邦十分难堪。
另一个是:乔治·桑的孩子们长大了。儿子莫利斯二十四岁,女儿索朗芝十九岁。他们对母亲和肖邦的关系越来越不能容忍,莫利斯向母亲提出:“你只能在我和肖邦之间选择一个。不是他去,就是我走”,而乔治·桑选择了前者。
得到肖邦独自一人来到巴黎,心情十分忧郁,肺病加重,身体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弹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乍一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肖邦似乎在说:悲哀吗?怎么?我可是不在乎的,不在乎的,该怎样就怎样吧!……可是,他究竟不是完全不在乎的,真相隐藏在圆舞曲激动的悲哀里,他的心潮在起伏翻滚。接着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忆—— 肖邦似乎力图忘掉悲惨的现实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甜蜜梦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深刻的忧郁情绪。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节奏近似马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的舞曲,而是真正的圆舞曲抒情诗。舒曼曾把肖邦的圆舞曲称为“心灵的圆舞曲”,该说法对于本曲而言是再确切不过了......
欢迎踊跃投稿!请联系主编私人微信:xiaofansammi,或发送稿件至[email protected] (注明“生命真谛”栏目)。
关注生命真谛,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