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世上唯有三件事无法隐藏:咳嗽、贫穷和爱。现在,或许还应该加上身材。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澳人对健身的痴迷愈演愈烈,一年狂掷85亿澳元,只为一副“理想身材”。
一年花85亿、94%的澳人在健身
Suncorp 银行公布的《健身成本报告》(Cost of Being Fit)显示,澳人至少每年花费85亿澳元在健身卡、体育设备和健身时尚产品上 —— 超过56%的澳洲家庭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每年向该国价值10亿澳元的健身行业,贡献了2340多澳元。该报告还发现 460 多万澳人拥有健身会员卡,大约 100 万澳人每周至少支出25澳元的健身房会费。
此外,报告称,平均每个澳人每年在健身上花费了1000澳元,但很多人并没有把它计入预算当中。 Suncorp 银行的地区经理米歇尔·巴拿格(Michelle Bagnall)表示:“有一种观点认为澳洲是‘沙发土豆之国’,但报告指出高达94%的澳人(约1700万)进行着某种形式的身体锻炼。”
有媒体称,澳人对健身的“痴迷”将继续持续,在健身方面的花费也将创新高。 《健身成本报告》称,约600万澳人的2015年新年愿望第一位是“保持好身材”,Fitness First's的全国营销经理萨曼莎·布拉格(Samantha Bragg)说, 一般1月是澳人到健身房报名的高峰期,报名人数会比其他月份高出15%。 此外,1/4的澳人在报告中表示将在新的一年加大健身投入,已达到自己的“健身目标”。
女性爱私教、南澳最“运动”
《健身成本报告》显示,澳洲男性(40%)比女性(34%)更倾向于每天进行健身运动,他们喜欢加入健身房或运动俱乐部,而女性则更愿意请一名私人教练进行“一对一”指导。 X世代(Generation X,大约在1963–1980年之间出生的澳洲人)是最爱运动的一代,而Z世代(十几岁至20岁的年轻人)是“最懒”的一群人——一天当中,只有1/4的人会进行一些形式的运动。
报告还显示,从地域上看,南澳是最具“运动活力”的一个地区,几乎一半的居民每天都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新州被评为“痴迷健身地区”;维州民众喜欢团队运动,如足球、篮球;北领地民众对健身运动最没有兴趣,每天只有30%的人参与一些健身活动。
在花费方面,相比其他州,首都领地的民众在2015年对健身的投入将最多,昆州最少,西澳民众则根本没考虑将“健身”计算入预算当中。
户外健身训练营,约吗
一群人或跳绳,或做操,或跳圈,或肩扛粗重的大绳跑步,或躺在沙滩上做仰卧起坐,忙得不亦乐乎……眼下户外健身训练营正风靡澳洲。
法新社称:“澳人不满足于总是待在健身房里,他们在早上想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来到海滩,看着日出,呼吸新鲜空气。”退伍军人詹姆斯·布拉邦被视为澳洲户外健身行业的先驱人物,2003年,他在邻近邦迪滩的库吉滩办起了“原始训练营”。
如今在悉尼担任户外健身营教练的丹·克莱称,不同于健身房的瑜伽、普拉提等相对“温柔”的运动,户外健身营采取军事化训练,强度相当大,如包括16公里至19公里障碍跑,障碍物包括电网、陡坡、墙和火堆,“我们尽量‘压榨’他们,不过教练毕竟不是军队教官,我们主要以鼓励、激励为主。”
26岁的克丽丝蒂·韦伯斯特在结束了一堂健身营训练课后说:“我想自己再也不会参加什么训练营了。我快累吐了……但那种满足感……没什么其他的能比得上。”
澳人最爱运动Top5
(数字为澳洲喜欢该项目的人数,单位:百万)
散步 5.9
跑步 4.3
健身房运动4.1
骑脚踏车 2.9
游泳2.5
既累又无聊,他们何苦呢?
“要strong,不要虚胖”
当你无奈于趴在腹肌上的那坨脂肪,高喊“我要strong,不要虚胖”时,健身就变成了一种“自我救赎”。在澳洲,肥胖问题已经无法忽视。
2014年5月,华盛顿大学的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公布了一份名为“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过去的30多年间,澳洲成年人的肥胖人数快速增长——2013年澳洲的肥胖增长率已排名世界第二,相较1980年的该数值暴增81%。如今,29%的成人都过胖,25%的孩子和60%的成人超重或者肥胖,每三个澳人中就有一个肥胖。
肥胖如同流行病般在澳人中扩散开来,这为政府施加了压力,其不仅想办法在垃圾食品市场方面做出相关的政策规定,促使商家减少食品饮料中的糖分和脂肪,还在2014年发布了国民健身指南,将澳人应该每天进行30分钟的体育运动锻炼身体,调整为60分钟。新版健身指南还建议,人们应多做一些肌肉训练,以维持体重和改善因年龄增长造成的身体机能下降,即最好每周进行两次持续时长20分钟的肌肉力量训练。这种锻炼不需要到健身房进行,可以在平时生活中进行,如提举或挖掘、俯卧撑、蹲坐或弓箭步锻炼。
上身“V”形更迷人
《经济学人》曾于2012年报道,离婚和分居几率的增加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告诫那些处于婚姻之中的人——必须要保持身材,以防万一,“发达的肌肉象征着财力充裕,就好像曾经被视为农民标志的小麦肤色现在已标榜着财富一样。”
同年,来自英国纽卡尔斯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心理学系的研究人员迈西(D S Maisey)找来30名女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0.6岁),让她们对50名男性的照片进行吸引力排序(这些照片中的男性都被遮去了面部,以排除长相带来的干扰)。之后研究者考察了男性腰胸比(Waist Chest Ratio,WCR)、腰臀比(Waist Hip Ratio,WHR)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其身形吸引力排名的影响。 结果发现,女性在判断男性吸引力时,腰胸比变成了主要因素——在实验所考查的数据范围中,腰胸比值越小的男性吸引力排名越高,这意味着女性们更喜欢细腰乍背的“倒三角形”身材。
西方人为什么迷恋肌肉?
摆脱了赘肉,往往也不能停下健身的脚步,当看着镜中清瘦的自己,又会感叹“瘦是瘦,缺肌肉”。在澳洲,人们痴迷健身,不仅停留在“保持健康”、“减肥”的层面,事实上,大多数的健身爱好者身材已经很好了,只是他们对以“肌肉”为标志的“健美身材”仍充满向往,这或多或少受到了英美健身热潮的影响。
英国戴安娜王妃曾为庆祝英国红十字会诞生125周年拍摄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一经刊出,即引起轰动。这是一张“纯运动员”式的照片,身穿健美服的王妃,其肩臂肌肉明显隆起。她在向大众显示其多年来艰苦锻炼的成果——靠健身器械练出来肌肉线条。虽然不少英国人认为照片中的王妃并不可爱,但王妃本人却对此十分钟爱,那时,英美等国正在兴起一股“增加肌肉热”。
这种被视为“肌肉崇拜”的现象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当今的澳洲健身爱好者并不是史上第一批为塑型投入大量金钱和事件的人。“体育馆”这个词起源于希腊语“gumnos”,意思是“裸体的”。古希腊民众在他们的体育馆(角斗场)里练习举重、拳击和跑步,参与健身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年轻男子拥有强健体魄随时准备战斗,这在像古斯巴达这种的战乱社会生活的士兵阶级极为重要。而后世继承了希腊人对强健体型的钟爱。
《经济学人》曾分析称,宗教信仰在19世纪进一步促成了人们对美好体型的崇拜。随着维多利亚时期“强身派基督教”的发展壮大,保持体魄变成了一种对造物主膜拜的方式。信奉基督教的绅士们不得不开始塑造他们的肌肉并培养他们的思想。锻炼也同样安抚了难以驾驭的穷人、被带进拳击俱乐部的城市青年,它解除了对于全民惰性的担忧,因为必须要一个有强健体魄的年轻人来治理一个国家,于是对强健身体的膜拜也就推广开来了。
LINK 各国女性中意什么身材?
英国纽尔卡斯大学心理学系的马丁·沃非(Martin J Tovée)表示,女性对男性身形的偏好受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他于2012年分别选择英国、吉隆坡(马来西亚首都)以及沙巴州(马来西亚第二大州)三个地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样本:
◆沙巴州的女性:最关注的是体重,倾向于丰满的体型和水桶身材(腰胸比高于1.0且接近1.0,也就是说上下一般粗)。在她们眼中,体重是经济实力和威望的象征。
◆英国和吉隆坡的女性:更加注重男性体型,喜欢具有线条感且上身呈“倒三角形”的苗条男性。这可能是因为,在社会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女性和男性在社会地位和分工上差异不大,如此,身形、体能等就变成了强调男子气概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