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全愈 授权发布
有一年回国讲学,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美国的孩子怎么玩?” 若仅仅比较“玩什么”,虽然也能看到不同国家的孩子“玩”的差异,但若同时也比较“怎么玩”,差异就更显著了。与美国的同龄人相比,中国孩子的“业余爱好”大多只有“业余”,而没有体现出“爱好”。
在美国的中国人中流传着一个笑话,说是要辨别你是不是一个中国人,有两条标准,一是看你吃不吃活鱼,二是看你的孩子学不学弹钢琴。
在美国,一般买不到鲜活的鸡、鸭、鱼。美国人不杀鸡宰鸭破鱼,买到的都是现成的肉块。美国人更不吃鸡、鸭、鱼的头。但中国人特喜好这些头头尾尾。因此,看你是不是中国人,就看你吃不吃这些东西。
另外,在美国定居的中国人,一有了钱,买了房子,首先想到的就是给孩子买个钢琴,请个私人老师,让孩子学弹钢琴。辛辛那提有个当地的电视台几乎每天都播放当地的音乐俱乐部的活动。孩子的钢琴比赛就是其中一个较主要的节目。很有趣的是,不论什么时候看这个节目,准能看见一些中国孩子在参加钢琴比赛。获奖的孩子中,华人的孩子常常占不小的比例。
中国的家庭注重对孩子的艺术修养的熏陶和教育。在美国的中国家庭是这样,国内更是成风。很多家庭省吃俭用也要送孩子去学音乐。钢琴、小提琴、电子琴、手风琴……总之,怎么样也得学一两样。不学音乐的,也让孩子去学学绘画、书法或下棋什么的。
中国人爱用“琴棋书画”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的高低。几千年过去了,现代的家长们实际上并没有离中国的传统多远。当然,好的传统是极具生命力的。
一个人的“琴棋书画”样样来得,当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实际上,这实在不容易办到。因为,它要求孩子必须有“两性一好”,即“耐性”、“悟性”和“爱好”,缺一不可。细想一下,“琴棋书画”每一样首先都需要耐性,而一般的孩子又偏偏生性好动不好静,注意力只能集中十几二十分钟。每天练琴两小时,能不让许多孩子望琴生畏?忘了是在哪里看的一篇文章,讲的是采访那些成功的小琴童,说起成功,个个神采飞扬,说起练琴,个个闻琴色变,十个人里少说也有七八个因没按照父母要求好好练琴而饱受过父母的巴掌。
其次,孩子还得有悟性。没有悟性,每天坐它五六个小时也没有用。
以我为例吧。由于父亲在我们还小的时候被划为“右派”,我们的处境比一般人要困难些。因此,从小就锤炼了我要强的性格,凡事都要做到出类拔萃,以便在孩子的社会里享有更高的“地位”。
只有三样事情,我尽了力也做不好。
一是打弹弓,老是打歪,只有一次歪打正着,明明石子射歪了,正好鸟要飞离,迎着斜飞的石子飞去,正好碰上。直到我上大学,有一年参加军训,我才知道:尽管人总是睁着两眼,但人又总是用一只眼睛瞄准的——有人用左眼,有人用右眼。不信?你睁着两眼,伸出一个指头去瞄准某个目标,然后试着闭左眼,再闭右眼,你就会发现你是用左眼还是用右眼瞄准。我是用左眼的,难怪“右派”的儿子射石子总是往右歪。
二是写字,怎么写也写不好,拜了师也不行。字如其人,不知有没有道理?如有,恐怕得先“修身养性”再练字了。也好,美国通行签字,不认盖章,若有人想学我的签字,那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三是绘画。自知努力也不行,根本没有那个 Sense——悟性,干脆放弃。
“琴棋书画”,四项缺了两项,原因就是缺乏悟性。最后,是爱好。有悟性,没有兴趣也不行。我刚来美国时,住在美国教授彼得曼博士的家里。他的二儿子非常喜好足球,每个周末我们都去看他打比赛,没有比赛时也陪他踢踢球。我认为,作为业余爱好,踢一踢可以,但这孩子要在踢球上有所作为,恐怕不行。因为,他踢足球的悟性不够。
在他家住了两个多月后,有一天,我忽然听到一阵阵震撼人心的钢琴声,跑上楼一看,是这男孩穿着足球行头在弹琴。虽然只是一首贝多芬的练习曲 Furelise,但从他的十指下却“流”出来勾魂摄魄的震撼力!原来,他是在等同伴邀去踢球,一时闲极无聊,顺手弹的,就弹了两下,同伴一来,丢下钢琴就跑了。
为此事,我专门与彼得曼博士谈过,也与男孩谈过。我认为他在弹钢琴上极有悟性,好好弹下去,一定有所作为。但可惜的是,孩子对弹钢琴有悟性没兴趣,偏偏是对踢足球有兴趣没悟性。最近给彼得曼博士打电话,男孩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银行供职,业余还踢踢球,但琴已不太弹了。我感到一丝莫名的失落,我真想告诉他:十几年过去了,我还记得他随手弹的那首 Furelise。
所以说,两性一好,缺一不可。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修养高于其他人,就逼迫孩子去“爱”琴棋书画,而且样样都学,样样都要精,全然不顾孩子是不是喜欢,有没有兴趣,有没有悟性。
琴棋书画,真要说起来,应该算在“玩”的范围。但在我们中国人的家里,这个“玩”就变成了任务, 而且还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可以说,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玩”。观其实质,应称“业余学业”,同“业余爱好”恐怕相去甚远。“玩”就要有玩的样子,“玩”就要玩得有价值。所谓“寓教于乐”,应该也有这层意思。什么是“玩得有价值”?这个“价值”是什么意思?在很多中国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这个“价值”就是想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些,懂的东西更多些。根据这个逻辑推理,任何与提高智商不相干的“玩”,任何看起来是浪费时间、学不到知识的“玩”,都是没有“价值”的。
把“玩”看得太功利,“玩”就失去了“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