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otchkiss读书,一位上海女生的名校实录

2016年02月05日 前途美国中学留学



如今我们身边的牛娃是越来越多了,但你能想象一个曾在复旦创新班就读,后被“小常春藤”之一的美高hotchkiss录取的姑娘,来到美国后,她对真实的美高生活有怎样的体会?原本顶着光环的她,是如何看待前后落差的?不过,孩子若有心挑战自我,为什么不试着去做?就像作者说的:“趁我还年轻,走最有风险的路,摔了没关系,因为年轻筋骨好。”


下面的这篇文章来自曾就读于复旦附中创新班,后被顶尖美高hotchkiss录取的Carina。下面就跟着Carina一起来看看真实的美高生活是怎样的吧。

问:美高?成绩不好才去的?

答:才不是。


问:天天都在玩?

答:才不是。


问:理科很简单?

答:才不是。


问:老美很友善?

答:才不是。


有明年要申请的朋友跟我吐槽今年中国人申请美国大学的多,好大学是多么难进,国内要多逆天才能进前十前二十甚至常春藤,并且表示在美国读高中多好啊,是不是很容易就能进好大学了。


对于大家的话,我只能苦笑。


首先发现大家都有一个误区就是美高课程难度简单是个人都得A了。我只能说,这种想法是太幼稚了。 中国孩子大都不知道每一次作业每一个测试都要算作最终成绩的感受。


设想一下,你一次英语默写,一共默10个,结果你错了俩,那你就是80分,80分就是c+,然后你整个学期的gpa可能就毁于一旦了。


美国人随性,想考试就考试想搞学科主题演讲就搞学科主题演讲,考试之前没有复习题没有划重点(“我讲过的都是重点”),教科书密密麻麻五六百页。考试之前有一天复习日没有课给你复习。对,就一天。


考试的时候所有人去体育馆里考,那时的体育馆就像万人坑一样,各种压抑。理科,上到ap的微积分和ap的物理(高级别)这种课,考试得5分不难,但是平常得a非常难。


除了学术,体育一直是亚洲人的短板。倒不是所谓的体制问题,而是人家从小开始训练,我们从小做奥数题,专业性显然就差了很多。


其次就是课外活动。辩论?有一堆国际级的辩论手和你竞争。 数学? 有十年级就上完线性代数的天才。英语?开玩笑吧,你能比得过当地的学生? 体育?又是做春秋大梦了。


以前在复旦附中,重点班,班长,虽然不是科创的料但是估计科创竞赛可以弄一个社科类的奖项,因为脑子不差做事情也比较认真,靠英语稳定在年级前二十应该没有问题。


拿到港大夏令营的名额,估计高二也可以拿到交流生的名额来美国。估计学生会也会好好干,社团也会有所收获。按照美国大学申请的标准应该是每一项都齐全了,sat暑假上一个三立,高分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我这个人一直比较作,我不满足,我要出国,具体为什么我当时觉得我很清楚:这边教育质量更好,视野更大,机会更多。这样大学申请也会更容易一些。这边学术压力没有那么大,所以也可以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后来我来到了一所顶尖的私立美国高中Hotchkiss,我发现其实美国的生活绝对不只是充满阳光。


首先就是来自于学术上的压力。这里的文科,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一开始可以算是逆天地难了。学历史,第一篇作业就是c-,不可以重写。理科,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微积分学到泰勒级数部分每天没有两个小时做不完作业。


社团和学生会中,作为少数和大部分美国人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不一样的人群之一,我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和大多数美国人并不一样,想要让别人信服我并且做一个领导者也是很难的。


在这所学校,如何才能做到突出?如何让别人对我的评价不仅仅是“good”?

昨天看了一些知名大学的相册,发现真正从美高录取的人可能还不如大陆多,甚至可能都不如复旦附中或者上外一所学校录的多。发了一个吐槽贴在facebook上, 有学姐说“诶我当初是没考上xx才过来读的高中,我要是你,咳"。


于是我问爸爸我是不是作死。我现在的学校和复旦附中都是好学校,但是完全强在不同的地方。我以前一直以为我会更适合前者,后来发现其实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亚洲人,自主学习能力其实不强,不刷题的话成绩其实就那样了。


我怀念一种在人群中也可以闪闪发光的感觉。可是在这里,每个人都有不同颜色的光,他们的光太强盖过了我,而且让我更加迷失。


于是我就一直抑郁着,怀疑自己是不是就是作死才会放弃一个稳扎稳打进好大学的道路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和美国最精英+有钱的孩子竞争,一年四十万打底花父母的钱象不要命一样。


而后悔和内疚是世界上最负面的感情。



我开始回想我失去了什么。


同学的支持和赞许。刷竞赛的机会。陪伴父母的时间。爱情。只有在班级里才能体会到的快乐。去港大的机会等等等等……我可以列半页。


我貌似舍弃了一条最稳妥的道路。因为这边所需要的人和中国所培养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我的成就甚至很多我之前的努力都不能直接换成成果。来美国之后就像是千万富翁瞬间破产一切重新开始。


我得到了什么?貌似就两个字:历练。


  • 从16岁开始独立生活意味着什么?

  • 平衡社交和学术和生活意味着什么?

  • 白手起家意味着什么?

  • 父母在地球另一端意味着什么?

  • 没有象国内一样任何的“保送“”推荐生“没有任何完全安全的道路意味着什么?

  • 先自学再上课意味着什么?

  • 用第二语言去和别人的第一语言拼意味着什么?

  • 没有gpa排名让你知道你自己的位置意味着什么?

  • 迷失意味着什么?


然后就会发现。其实我原来的光环都是假的,成绩好不是学习能力特别好而是因为我可以上课外班请家教,在科创班不是因为我有科研精神而是因为我想去蹭一个奖。钢琴没有弹的那么好,辩论没有水平那么高,只是我不知道世界上和我一样大年龄的人原来可以达到那种水平。


所以我必须坦诚面对自己我不是天才。什么都好,只是一种假象。而我现在处于的自我剖析的阶段,早晚有一天要到来。逃得了高中逃不了大学。而这个跟头,按照某大神的话说,栽的越早越好。


但我也深知我不是个蠢才。我会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其实我的语言水平并不足以让我进hotchkiss,可是去年偏偏在最后一刻收到了这份惊喜的录取通知书。我只能说这是天意。



“姑娘,你这不是作么。” “姑娘,你说你在复旦附中,最后上复旦,多好。来美国的话,起码也是很好的大学,说不定在复旦附中你能有更多机会,申请地还要好”。


是作,我承认。来了美国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确信我就是一个很作很理想主义的人。趁我还年轻,抓紧时间作,抓紧时间折腾,走最有风险的道路,摔了没关系因为年轻筋骨好。只要没有摔死,就可以再爬上去继续往前走。

也许是骨子里还是有那么一份魄力的。即使在最失意的时候,总感觉有光没有灭。记得要有正能量!别后悔,别自责,别消极。偶尔调侃,但别厌世。别以“渣”自诩。

利用环境,打造自己。多点信心,前程似锦。
来源:梵简


现在关注公众号,回复“图书+姓名+联系方式+地址”,可获得图书礼物1份。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