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和租房,哪个更让你幸福?来看看专家的研究吧

2014年01月01日 伦敦租房资讯快报



如果你拼死拼活,就为了在纽约市买一套公寓,那么请静下心来想一想:或许就算买到了房,也不能让你幸福。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往房地产里砸钱,并不等同于为日后的满足投资。实际上,加班加点、节衣缩食地攒钱买房,可能会让人的幸福感大打折扣。幸福学专家(幸福学是目前一个日益火爆的领域,着眼于对情感健康的科学理解)表示,人在购置新车、置换大房屋这类物质消费上获得的幸福感,并不如花钱买体验来得多。

“人们为了买房子付出了太多牺牲,”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心理学副教授伊丽莎白·杜恩(Elizabeth Dunn)表示。杜恩的研究领域是消费主义与幸福的关系。最近,她与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诺顿(Michael Norton)合著了一本新书《快乐消费:更加明智的消费科学》(Happy Money: The Science of Smarter Spending)。为著此书,她在调研时,探讨了住宅对人的幸福感造成的影响。

本轮经济衰退迫使很多人改变了过去的消费习惯,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在存了很多年钱后,他们受到低按揭利率的激励,又开始重新进入房地产市场。之后,他们却发现自己的选择相当有限。在曼哈顿,今年二季度的待售公寓数量已降至十三年来的低谷,激发起买家的竞争,导致房价飙升。

无独有偶,还有与杜恩类似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放眼于个人的整体幸福,比房地产“更值得投资的东西多了去了”。

对于生活在纽约市的人来说,这也未必是个坏消息。毕竟,全纽约市有70%的房屋是用来出租的。同样,对于买房者来说,这个消息或许也能带来些许心理安慰,毕竟他们已经被竞价大战弄得焦头烂额,就算是全现金支付,也总有出价更高的。

“在人们的眼里,住宅依然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和美国梦的重要方面,”杜恩表示,“但是,很少有研究结果支持这个观点。”

2011年,时任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助理教授的格蕾丝·王·布奇艾勒瑞(Grace Wong Bucchianeri)进行了一项研究,她走访了俄亥俄州内大约600名女性后发现,有房族并不比租房客更幸福。事实上,有房族在休闲会友上花的时间更少,他们还表示,买房也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痛苦。研究报告中并没有说明造成这种痛苦的确切原因,但是金融专家表示,人们从租房客晋升为有房族以后,可能会被打理家庭的琐事弄得焦头烂额。

“买房以后要费一番功夫保养、维护,而且房子是养起来了,钱包却瘪了,人的预期幸福感会大打折扣,”Bankrate.com网站的高级金融分析师格雷格·麦克布莱德(Greg McBride)说。就算按揭利率很低,算起来每个月用来还款的钱还没有租房时交的房租多;但购房者用在房屋保养上的各项支出,也会使他们的银行积蓄流失得比一只漏水的龙头还要快。

那么要是所住的房子漂亮又舒适,小区环境也得天独厚,是不是就能让人满足了呢?今年5月,在线出版平台Medium.com上登载了一篇欢乐的长文。作者是专为创业公司和科技企业做宣传推广的林赛·M·格林(Lindsey M. Green)。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为何就算是在一个热门小区里找到一套舒适的联排别墅,住进去之后也可能失望透顶。

格林在2003年搬到纽约市,逃离了她所说的“廉价而拥挤不堪的远西村(Far West Village)工作室”。她在曼哈顿住了将近10年,期间搬过8次家。就算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搬到了布鲁克林,并且大肆赞美搬家后的生活,她也依然不为所动。“作为朋友圈里坚守在曼哈顿的最后一只‘恐龙’,我却乐得自在,”她写道。

2011年,她同当时的男友、现在的未婚夫——Curbed.com网站创始人洛克哈特·斯蒂尔(Lockhart Steele)把家搬到了曼哈顿下城的南街海港(South Street Seaport,曼哈顿的一处历史街区,毗邻金融区——译注)的一套两室两卫的房子里。可惜好景不长,2012年10月,飓风桑迪(Hurricane Sandy)引发的洪灾迫使他们不得不撤离曼哈顿。就这样,他们来到久负盛名的布鲁克林,满怀期待地搬进了科布尔山(Cobble Hill)的一座翻新的联排别墅里。

“我都能感觉到,以往只能在杂志头条上看到的东西正在变为我生活中的现实,”她写道,“都说‘纽约最好的东西’都集中在布鲁克林,这下我算是见识到了。总算搬到了布鲁克林来,我也可以成为那些成天吹嘘自己搬家之后生活有多么好的人当中的一员了。”

结果,布鲁克林并不是她的菜。“搬到布鲁克林以后,纵使我们住的地方是一个四层的联排别墅,街区环境优美,小区人人喜爱,”她写道,“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变好;确切地说,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虽然她住的地方条件很好,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她想念熙熙攘攘的曼哈顿,觉得在那里生活有归属感。用她的话来说:“曼哈顿——及其中各类令人发指的不便、糟心事、高房租,人满为患的酒吧和大街上比肩继踵的游客——就是我的瑜伽修行。”

并不是每个人都对布鲁克林着迷。至少有一项研究表明,住房的地理位置及其本身的特点(古典的装潢、橡木地板、优美的窗景)与人的整体幸福感关系不大。

上文提到的幸福学专家杜恩,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还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哈佛大学有个传统仪式,跟《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中描述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分院仪式相似。哈佛的新生第一年会被随机分配到12栋宿舍楼中的一栋,在那里住到毕业。各个宿舍楼的条件各异。2003年,弗吉尼亚大学的蒂莫西D·威尔逊(Timothy D. Wilson)和哈佛大学的丹尼尔T·吉尔伯特(Daniel T. Gilbert)——两人均以研究决策和幸福的关系而闻名——对此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结果出乎人的意料。本来,要是能被分配到12栋宿舍楼中条件最好、设施最全、位置最佳的那栋,这样的幸运儿一定会比其他新生更幸福。结果,无论住宿条件是好是坏,新生的幸福感没有区别。


我们不能草率地将这个结果推广开去,但是这项研究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看重宿舍的物质特征,比如地理位置、房间大小、建筑美感等等,学生们就难免会忽视其幸福感的决定因素——社交生活的质量。

从1991到2007年,研究人员跟踪走访了3658名因不满旧居而迁新居的德国人。2010年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受访者表示,在搬家之后的头五年里,他们对住的地方比以前满意了许多,但却感觉不到自己的整体生活有了丝毫改善。

杜恩说:“真正影响幸福感的,是我们每一天时时刻刻所做的事情。”她建议人们在为自己家里添置物品时,也要静下心来想一想,“买下这样东西会对我下周二的生活方式造成什么影响?”

杜恩表示,不管家里铺的是枫木地板还是胡桃木地板,都不会给人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假如家里没有洗碗机,那可能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都得浪费在洗碗上了。“这才是影响你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杜恩表示。

大约三年前,杜恩花了5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19万元)在温哥华西端区(West Side,西端区是加拿大温哥华市一个社区,西面濒临英吉利湾,并与史丹利公园和市中心的金融区、耶鲁镇和高豪港等地区为邻——译注)买了一套两居室的山景房。要是在离海边远一点的地方买房,就可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大的房子,但是通勤时间会长很多。“(这样)我就可以把时间省下来骑车上班,而不用开车了,”她说,“这个选择改变了我利用时间的方式。”

很多人将拥有房产视为一种交换:用一系列牺牲换取一个在居住上达到理想状态的目标。但是这套理想住房的光环可能比人们想象的更易消逝。

“跟其他物质财产一样,房子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消费者研究中心(Center for Customer Insight)主任、心理学教授拉维·达尔(Ravi Dhar)表示。他援引幸福学界流行的“享乐适应”(hedonic adaptation)理论进一步解释道,“买回来的东西在刚入手那阵子,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最强的,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

按照这个原理,我们要想对自己住的地方保持满意度,就得时常搬搬家。这个方法似乎对路易斯·莫雷诺(Luis Moreno)很奏效。莫雷诺现年43岁,是纽约的电影剪辑师。1992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曼哈顿,与五个人合租了一套两居室公寓。“虽然我住的房间是个餐厅,连个像样的门都没有,只能拿纸板充数,”他回忆道,“但是我觉得自己终于在纽约立足了,这是我在纽约的第一个住处。”

和许多年轻的职业人一样,他换租过好几次,这些出租房大多只算歇脚的地方,而不是真正的家。

2001年,他花了24.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0万元)在西村(West Village,指纽约市曼哈顿区格林尼治村的西部——译注)的一幢无电梯公寓顶楼,买下了一套向阳的一居室。“我喜欢那间公寓,”莫雷诺说。这名委内瑞拉人在高中时来到美国,就读于德克萨斯州的高中。据他回忆,当他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纽约的电话簿上时,内心的兴奋难以言表。但是每次亲戚朋友来访,他们都得提着行李箱,辛辛苦苦地爬五层楼,这很麻烦。于是在2003年,他换了一套更好的房子,新房为两室一卫,楼里有电梯。但是久之,他开始觉得跟客人共用卫生间不是很方便。

于是他看中了著名建筑设计师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的杰作——位于苏豪区(SoHo,是纽约市曼哈顿内的一个区域——译注)西部外缘的“都市玻璃屋”(Urban Glass House)。于是在2007年,他花23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42万元)买下一套两室、两个半卫的公寓。新房子不仅有备用卫生间,装潢简约、现代,采光充足,而且还是他事业有成的象征,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

“那套房子令我很满足,”他说道,“它让我觉得自己归属于这座城市,我在这座城市找到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他仿佛体会到了多年前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电话簿上时的感觉。“就像是昨日重现,”他说。

但是,随着业务的增长,莫雷诺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他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更大的房子,其中需要有个专门的房间作为办公室。于是,今年3月,他为自己这套两居室报价27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57万元),交给了房地产经纪公司Nest Seekers International的经纪人莱恩·斯汉特(Ryan Serhant)代理。斯汉特曾经上过精彩电视台(Bravo)的节目《纽约百万美元待售豪宅》(Million Dollar Listing New York),很快他就帮莫雷诺以26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27万元)达成了交易。然后莫雷诺交了首付金,在93 Worth这处位于市中心的一栋正在施工改造的豪华公寓楼里,买下了一套带阳台的三居室双层公寓。“这套房子就像一座独栋别墅,”他说,“我希望自己不需要再搬家了,这感觉可真棒。”搬家着实令人头疼,这千真万确。不过,没准莫雷诺会再度屈从于“享乐适应”理论,又或许,人到中年时,他说不定又会需要换一套小点的住宅了。

买房依然被视为实现个人满足感的重要步骤,但是杜恩认为,拥有房产的感觉并不完全像它被夸耀得那么好。“心理学上有一个很站得住脚的研究结果是,人们都倾向于为自己的选择做辩护,”她说,“你很难让一个人承认,自己砸下数十万美元,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