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靠《罗马假日》拿了奥斯卡,却为何没能上台领奖?

2016年01月27日 美国资讯




人们总说好莱坞是自由派(liberal)的天下,这句话一点不假,如果把电影的价值观用自由派和保守派粗略划分的话,体现自由派立场的电影在好莱坞一定大大压过保守派立场的电影。

在今年提名奥斯卡的影片中,就有好几部体现了鲜明的自由派立场。这里谈谈《特朗勃》(Trumbo)和《间谍之桥》(Bridge of Spies),这两部电影的时代背景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冷战初期,正值美国国内反共氛围高涨,全民围剿赤色分子。


▲电影《特朗勃》海报


《特朗勃》是好莱坞著名编剧道尔顿•特朗勃的传记片。道尔顿•特朗勃是美国共产党的成员,加入共产党在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当中不算特立独行,因为美国大萧条和苏联建设成就之间的反差,使得同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成为当时非常普遍的倾向。但冷战铁幕落下后,这些左倾人士一夜之间成为了国家的敌人,举国上下都对他们投出警惕的目光。


好莱坞更是成为赤色分子的重灾区,国会和FBI都对电影从业人员展开了调查。被怀疑有赤色背景的轻则丢掉工作,重则锒铛入狱。特朗勃也接到国会传唤,需要他配合调查,指证好莱坞的共产分子。但特朗勃明知拒绝配合的后果,仍一意孤行,在国会的听证会上反唇相讥,落得入狱11个月的下场。和特朗勃一样态度强硬的有十个人,被称为“好莱坞十君子”。


▲特朗勃曾凭借《罗马假日》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出狱后特朗勃失去了薪水丰厚的工作,匿名为B级片公司写剧本,这期间先后两次凭借《罗马假日》和《勇敢的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尽管他没能站上领奖台,圈内也几乎不知道他才是获奖剧本真正的作者。


影片也描写了一些在压力前表现得软弱的同行,如对特朗勃十分同情的朋友,著名影星爱德华•G•罗宾逊,还有电影虚构出的制片人巴蒂•罗斯。这些人积极或消极地配合迫害者,为的是能保住自己的事业。特朗勃和罗宾逊晚年相逢的一场戏,可说是对这部影片价值观的集中阐述。罗宾逊为“告密”给出的解释是,那些人的名字普天下都知道,他只是重复说一遍借此过关交差,并不会对他们增加额外的伤害,但特朗勃回答说,思想是没有罪的,只要这个前提成立,那么国会的调查就是不正当的。既然是面对不正当的问题,就一个字都不该回答。


▲《特朗勃》剧照


无独有偶,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间谍之桥》,处理的是同样的历史条件下的同类故事,表达的观念立场也几乎没有区别。


影片刚开场,苏联间谍阿贝尔被美国特工抓捕,官方为了展示美国的公正司法,指派律师多诺万为其辩护。没想到多诺万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个走过场的活儿。他为原本要被判死刑的阿贝尔争取到有期徒刑,最后通过交换俘虏送其回国。


▲汤姆•汉克斯饰律师詹姆斯•多诺万


为了营造四面楚歌的氛围,影片中的法官、警察、路人、中情局探员,甚至多诺万的家人和同事,都认为阿贝尔的间谍行为罪大恶极,不应该真的为他辩护。多诺万和中情局探员有一番对话,点出了双方的立场冲突,探员说他们会不设底线地对付危害国家的人,多诺万掷地有声地说,美国宪法,是一切行为的底线,这才是美国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没有任何威胁值得用违背宪法的代价去对抗。


在阿贝尔案子了结之后,多诺万又摊上了另一件大事,他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间谍之桥》海报


多诺万在中情局的委托到柏林和苏联当局谈判,用阿贝尔交换被俘的美军飞行员。但这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东德政府拘捕了一个美国学生。多诺万希望用阿贝尔一换二,同时带走飞行员和学生,这就要说服苏联和东德双方,但中情局并不在乎那个学生,只要能换回飞行员就算完成任务。


因此,多诺万在异国他乡再次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他的做法毫无疑问是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同等重要,但在政客的眼中并不是这么回事。他不得不和各方周旋——苏联、东德、美国似乎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这是一个完美的戏剧困境。


幸运的是,多诺万解决了他的难题,而这是真实的历史不是戏剧。


斯皮尔伯格在这部影片里表达的强烈的自由派立场遭到了一些保守主义人士的批评,尤其是在巴黎恐怖袭击发生之后。质疑者发问说,眼前的敌人如此残暴,我们还要抱着迂腐的人道主义价值不放吗?电影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