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医生赴美求医,中国精准医疗差距在哪里?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

2016年02月01日 美国资讯




在上周举行的北京两会期间,北京政协委员呼吁将一些昂贵的癌症救命药纳入医保,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南都记者采访部分肺癌患者了解到,比起价格高昂,肺癌新药在国内上市“滞后”是更大的痛点,如果经济实力允许,他们更倾向于到美国就医,以获得新药治疗的机会,事实是这样么?


对症下药难不难?


肺癌已经成为中国第一高发癌症,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最新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每年增长达26 .9%.


今年不到40岁的李明(化名),在2014年9月不幸被确诊肺癌晚期,由于EG FR基因突变是诱因,最好能接受靶向疗法。结果一出来,他就决定要出国看病,并火速在一个月后前往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或许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名医生吧,对中美的药物差距比较敏感,我在美国的同学也告诉我,那边有更好的靶向药。”他解释道。而接受治疗后的复查结果显示,肺部肿瘤缩小60%!骨盆部位的骨转移肿瘤消失、钙化。其日常的饮食、运动也逐渐恢复。

 

 

国内最大的出国看病咨询机构盛诺一家CE蔡强告诉南都记者,美国的肺癌靶向和免疫药物目前共有11种,当中靶向药已经发展到二代、三代药物;中国则只有4种,“最新”的靶向药是美国2011年获批的,还停留在第一代,一旦耐药后,就面临无药可用。“药物跟不上是个很现实的问题,肺癌患者在我们的客户当中占比最高,有40%受益于国外的新药。”蔡强说。


为什么国内引进靶向药物比较缓慢呢?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王思愚指出,关于肺癌的国际临床研究,最近10年才陆续有较多的中国患者被纳入,如果国外的某项药物研究成果主要针对欧美人群、没有中国患者参与,那怎么确定它对后者的治疗也同样有效呢?因此,美国的肺癌新药进入中国必须重新注册和做临床实验,通常延迟2年左右才得以上市。


然而,对于像李明这样的重病患者来说,等待意味着耽误病情。王思愚理解患者的迫切心情。“我会告诉患者有新药,让他们自己找渠道购买,但不会特意推荐,并且明确这些药在国内没有获批上市,不保证疗效。”他对南都记者说。在他看来,随着中国医疗水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大量中国患者参与国际临床研究,以后引进国外药品的流程会缩短。


而蔡强则觉得,美国医院组成的多学科专家团队针对每位患者的基因突变制订的精准医疗方案是患者受益的关键。美国最新的特效药物全部是针对不同的基因靶点研发的,没有极其精确的基因检测,没有精通癌症机理的专家是不可能制订出最适合每位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案、尤其是用药方案的。专家、永远是专家才是癌症治疗取得效果的关键。“在我们的统计里,出国看病和远程咨询的肺癌患者当中,超过62%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美国专家建议使用最新的肺癌靶向和免疫疗法,并由此获得了更好的治疗机会。”


出国看病要权衡


决定出国就医前,需要评估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蔡强总结手中的案例,癌症的平均治疗费在15万美元(折合100万人民币),他建议,患者的可用资金最好准备200万人民币左右。


然而,即使“不差钱”,也不等于就适合出国看病。李明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南都记者,肺癌的基因检测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基因突变,只能接受普通的化疗方案,那么是否出国治疗,差异并不是很大。


蔡强也提醒,李明罹患的是肺癌里的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 5 %-90%,美国有很多药物可以治疗,但如果患的是小细胞肺癌,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药物,出国治疗的价值不大,若是想要美国的治疗方案,通过远程会诊就行。另外,患者病情所处的阶段也是他的关注点:“如果处于肺癌早期,还能够通过手术治疗,我们会建议尽快在国内做手术,因为申请到国外就医需要大概4周的时间,如果因此拖延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反而得不偿失。”


王思愚也认为,患者应该理性看待出国看病,国内的治疗水平其实并不比国外差。他列出一组数据:目前早期肺癌的术后5年生存率是60%-70%,这在中期肺癌是40%,而晚期肺癌的总体生存时间在一年半左右。


 “很多患者会说,只要能治好,倾家荡产都愿意,但事实上,对于到哪儿治、找谁治,他们十分困惑。”在蔡强看来,作为出国看病咨询机构,在其中不是简单的中介角色,患者看上哪家医院去联系哪家就行,而是根据其病情,判断其有没有必要出国,如果有,在熟悉国外医院基础上,帮助推荐最适合的医院和专家。“不管最终患者是否选择出国看病,起码先让他们知道有这么一条路,而不是国内治不好就认了,错过了本来也许可以挽救生命的最后机会。”他对南都记者说。


(采写:南都记者梁卓慧)


后记:


从事海外医疗的咨询机构良莠不齐,患者选择时要擦亮眼睛,多方调研。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虽然出国看病治疗的疾病大多是癌症等重大疾病,但出国看病的经历却也各不相同,小编随便上网搜了搜,媒体采访患者的报道比比皆是,小编随意摘了几段,供读者参考借鉴。


北京晚报2014年11月17日报道:世界上最好的医院离我们有多远?(记者:张卉)


来自湖北随州的高明(化名)今年48岁,2013年3月他在武汉协和医院被诊断为丙肝肝硬化,医生建议准备进行肝移植,他也非常悲观,将儿子从国外召回,准备交接生意,安排后事。惶恐之中,他从网上开始搜索出国看病的信息。2013年11月,经北京一家医疗中介牵线,他决定赴美看病。“只给我做了一个无痛胃镜、抽了几管血,美国医生最后告诉我,国内的治疗是有效的,现在什么药都不要吃了,按期检测肝功能就行了。现在我的指标全部是正常的,不需要看病了。”其实美国医生和国内医生做的诊断都是肝硬化,分歧是,中国医生认为这是最难治的一种肝硬化,但美国医生认为,如果丙肝得到有效控制,他的肝硬化就不会再发展,只需要控制丙肝即可。由于此前他已经在国内进行了16个月的注射治疗。美国医生告诉他,这种治疗是有效的,唯一的问题是治疗周期太长了,在美国,这种药最多用12个月,此后再注射,不但无效,而且还加重身体的负担。回国之后,高明看着家里一大堆一大堆的药,有说不出的感慨,“之前去医院就是开药,每次都是装一大箱拖回来,现在终于不用吃这些药了。”


财新《新世纪》2014年6月30日刊:中国病人走出去(记者:李妍)


五年前,57岁的结直肠癌患者老牟被“宣判死刑”,幸存时间不超过两年,不甘之下,老牟赴美治疗,如今已经步入第六个“幸存年”。今年年初,老牟的女儿小牟被确诊为乳腺癌,小牟选择直接赴美治疗,不仅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也为了尽最大可能保住乳房。她表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团队和高级私人化的就医服务都是吸引她的重要因素。


商业周刊中文版2015年3月12日刊:中国海外就医需求扩大,除了旅游还得看病(撰文:刘燕,编辑:刘叶)


今年46岁的李丽冰患有妇科癌症,在北京进行手术后开始放化疗,但很快癌症复发。糟糕的是,国内专家认为她在上次手术后经过放疗盆腔黏连严重,无法再次手术,如果手术可能会造成膀胱瘘,需要终身插尿管生活。于是,李丽冰只能在国内继续接受化疗,但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现象,多个疗程的化疗均未起效。无奈之下,她决定去美国寻求最后的努力。在美国,李丽冰经过医院详细检查,被明确告知可以手术。这场长达五小时的手术由多位专家联合进行,最终完全切除肿瘤,没有出现并发症,也不用再进行放化疗,只要进行定期复查。“印象很深的是,医生说不做手术的风险是患者的,患者面对癌症扩散束手无策,进行手术的风险是医生来控制的,如果术中一旦发现难点,也不会强行切除(肿瘤),马上选择第二方案。”李丽冰说。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