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heilskraft》,德国康德著,1790年出版,中文版邓晓芒译,杨祖陶校,200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409页。
这书是康德三大批判的最后一本,也是最晚写成。
德国哲学书以晦涩难懂闻名,每分每秒都要紧紧抓住你的注意力,知名代表就是康德和黑格尔;不过话说回来,康德的书虽然句子难懂,部分跟中文蹩脚的翻译应该不无关系,虽然不能因此抹煞译者们的辛劳与智慧,部分也是因为哲学家论述的深度和抽象非平凡读物可及,然而总体上康德几本著作的结构都是非常清晰的,而且康德其实在不断重复他的观点,前后多联系,不执着于马上弄懂一个短句的意思,反倒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我这个句子是不是也很有康德范儿?请别抽我!)。本书也如此。全书共分为导言、审美判断力批判、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三个部分,最后又加了一个之前单行出版、可算康德哲学一个很好总体概况的《第一导言》。其中在第二部分里又分为分析论和辩证论两部分。全书最后还有一个“第一导言”,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
我个人浅显的理解,简单说来,康德的哲学把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人之外和人之内,外部世界通过人类各种感官进入人类内部的,即是知性、理论,也就是人类的知识,人的知识可以达到什么程度,人究竟可以认识什么,这在康德最著名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论述最精辟;而由人的自由意志出发去影响外部世界的,即是理性、实践,也就是人类的道德,人可以做什么,或者人应该做什么,这部分在《实践理性批判》里也被充分阐释。而人类内外的过渡,即是通过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而实现的判断力。本书即是联结知性与理性、自然与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关键。
康德把判断力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审美判断力;另一部分是目的论。审美判断力是对外部世界形式上合不合主观目的的判断;目的论是对外部世界客观内容合不合目的的判断。
在审美判断力中,康德又把它分成分析论和辩证论两部分,分析论中又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两个部分,前者美学部分非常闻名,主要观点是区别于感官享受的美是自由的,自然的(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没有任何利益目的的、对所有人都通用的;但我个人虽然同意美是客观世界的形式在人的主观上引起的直观感受,不同于一般的感官享受,但不同意康德认为美是对于所有人都共通的(审美观更多是后天经验积累形成的吧?每个人的鉴赏力不是不同的吗?),以及过于注重把词汇之美、绘画、雕塑艺术之美排在音乐之美前面的说法。康德可能觉得诗歌、文学之美是空间之美,而音乐是受限于时间的(他那个时代还没有唱片更没有可以重复播放的mp3),而空间可以重复赏鉴,音乐听过就过去了,没法回头。也有可能康德本人没有特别的音乐爱好。后面的崇高(英语是sublime)的分析是指自然界在内心引起的更高一层次的感情和力量。而审美辩证论则是对审美标准问题的二律背反进行了批判,把美道德化,和善、真联系了起来。
目的论判断力中,康德强调了自然客观的合目的性只是一种从特殊推导普遍的调节性而不是强制性或规定性原则。分析论里对有机体进行了阐明,其内部各部分相辅相成;人类对自然目的(Why-为什么)的猜测和判断,有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理解What/How(如何)这个问题(这是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和爱因斯坦都走过的路);但人类的理解只是主观的,在辩证论中,康德说明了主观还不能变成客观,而方法论里,按康德的说法,这世界存在的终极目的是有理性有德行的人。
至此,康德的“人的哲学”大厦建造完成,通过人可以知道什么(纯粹理性批判),人可以做什么(实践理性批判),和人该如何判断(判断力批判)三个支柱共同支撑。
看康德这种哲学巨匠骂人也是很爽的,比如这一段:
所以对于把你的推论链条的简明性拖入怀疑中去的这种所谓的亵渎而发出的一切悲叹和无力的愤怒,都是无用的自吹自擂,它也许很乐意人们可能会把这种针对你的论证而自由说出的怀疑看做对神圣真理的怀疑,为的只是让你的论证的浅薄性在这层遮蔽底下悄悄溜掉而已。
一些摘录:
自然界取最短之路。
饥饿是最好的厨师。
一个长期的和平通常都使单纯的商业精神、但也连带着使卑劣的自私自利、怯懦和软弱无能到处流行,并使民众的思想境界降低。(康德貌似不是那么爱好和平)
伏尔泰说,上天为了平衡生活中的许多艰难而给予了我们两样东西:希望和睡眠。
一遍绝不敢说看懂了什么皮毛,多看这种抽象的书籍是有益的思维训练,毕竟这世界是掌握在有抽象思考能力的人手中的,是掌握在能超前于时代思考的人手中的。
一个思考,目的论是因果律吗?如果时间是产生因果律的原因,那么时间这种只有单向可能的唯独,究竟是什么呢?能如何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