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人的中产阶级地位和参政诉求

2016年01月27日 澳洲华人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澳洲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表现在澳洲华人人口比例的提高,而且在更深远的政治层面的诉求,也出现了显著变化。

 

2007年澳洲联邦众议院大选中,发生在悉尼近郊西北部华人聚集的Bennelong选区一战,成为了澳洲华人参政议政历史上的一个新转折点。


这个选区自1949年成立以来一直是代表保守派的自由党的利益。曾经代表自由党的前总理霍华德在这个席位上稳坐了33年,直到2007年工党推出澳洲广播公司前著名女电视节目主持人麦克尤参选,由于当时本选区高达10%的华人和大量韩国移民改变了投票意向,最终霍华德败选。

 

其实华人这个群体在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已经生活了将近160多年,曾经的淘金时代,华人不仅是开发澳洲大陆的早期移民之一,也对澳洲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由于英国以及其他欧洲殖民主义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在澳洲推行白澳政策,这使得华人长期在澳大利亚的政治生活处在被排挤的状态。二战结束后,澳洲华人在澳洲总人口中不足一万人。曾在1954大数据中显示,在澳洲当时大量增加外来移民的情况下,华人人口也仅仅只有1.3万人左右。

 

而真正改变华人社区的人口结构是源于“科伦坡计划”,这一计划是英联邦国家为了应对二战后世界冷战格局巩固大英帝国而在东南亚制定的一项包括接收留学生在内的援助计划。这个计划虽然有其冷战的背景,但是被认为是澳洲转向亚洲的历史性机制之一。那个时候,很多人毕业后纷纷留在澳洲,向澳洲的华人社区源源不断输入了受过良好教育的大量人才,可以说揭开了澳洲华人历史上的新篇章。


澳洲华人由20世纪50年代初不足一万人增加到现在的近百万人,由一个以“苦力”为主的人群演变为高达40%以上具有本科学历的社区。更重要的是,自“科伦坡计划”实施以来,澳洲政治精英阶层明白了移民政策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90年代以来,澳洲移民政策出现一种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功利主义倾向。而这一政策非但没有减缓华人移民的移入,反而人口素质迅速提高的华人成为了澳洲移民的主力军。

 

但令人遗憾的是,澳洲华人社区在整体上是一个边缘化的社区,政治上,华人更关注发生在中国的一切,而在澳洲是一个无缘参与政治的沉默社区。有一部分人承认华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但是仍然用片面和传统的观点看待华人在澳的社会政治影响力。

 

事实上,2007年华人在Bennelong选战中扮演的决定性角色其实也反映出他们新获得的中产阶级地位,以及他们勇敢的尝试。后来,该地区的华人人口不断增长,2011年人口普查表明,仅仅是中国大陆和香港出生的居民就已经增至13%,如果包括祖父母出生地和来自其他地区与国家的华人,这个数字还会高出很多。


在这种背景下,“澳华社区议会”应运而生,这个议会是由华人专业人士组成的意在推动华人参政议政的进程。他们使用的口号是“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组织短时间内遍布了澳洲全国各主要城市,全国性研讨会召开数次,也团结了一批有志于参政议政的年轻华裔专业人士。

 

一些研究文献记录了海外华人不愿直接参与政治的倾向,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华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以自己的知识和地位,并参与影响决策的过程,这些都属于参政议政的范畴。过去二十年,华裔专业人士在澳洲不断增多,地位明显上升,他们的影响力在过去几年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一些华裔学者出任大学教授等等。

 

所以,根据几十年来澳洲华人社区的变化,以及海外华人对于参政议政的选择,澳洲华人已经不是是否有能力参与的问题,而是很大程度上他们的选择和倾向,他们的任何选择都应当得到尊重和理解,而且华人能够在不同领域,各自专业的角度发挥他们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有所成的华裔年轻人也会很快脱颖而出。这些人群逐渐地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和家庭的或者是中产阶级的利益,而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迎接真正的政治挑战。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