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人的子女在西方环境长大,普遍不喜欢学习中文,也不了解中华文化。父母最初在孩子年少时还勉强可以要其学习,待长大后,子女不服从,反问为什么要其学习,中华文化有可优点?难道孔子重男轻女是对的?父母若未能作出具说服力的回应,学习中文一事往往只能不了了之。
本文转载余秋雨一文,对中华文化的优点有精辟见解,谨供华人参考,共勉之。
中华文明的三个优点
中华文明怎么能够延续那么久?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在哪里?在这里我必须讲中华文明的几个优点。
中华文明有些优点,因为我们讲的是“全球背景下的中华文化”,所以我们要改变一个习惯。我们可爱的中国人有个习惯,经常用些形容词来形容我们的优点,忘记了全球背景。
我们老讲我们勤劳勇敢,外国人就笑了,哪个民族不勤劳,哪个民族不勇敢?我们打仗打得比你们还多,我们不勇敢吗?你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你们用文言文讲的,这句话在世界任何宗教里面都有。我们勤奋,我们刚健,我们“和而不同”,等等,我们可以讲很多这样的词汇。外国人讲,你们中国人啊,一会儿自卑,一会又把全人类的优点说成你们单独的优点。所以我们不要把全人类的优点说成我们单独的优点,这是我们的一大毛病。
我们在讲中华文化优点的时候,需要两个特性,一个是独特性,第二是持久性。这些事情是被中国人民一直做下来的,第一独特,可能西方也有,但主要是中国人在做。持久性就是它是一直做下来的,而且非常普及。我在纽约大学演讲的时候讲过,中华文化有“三个道”。我希望在座的朋友们记一记。
第一个:君子之道
这是我按照前面开始讲文化的时候讲到人格是文化的沉淀点,从人格的这个思维来引申的。既然我们的所有文化都沉淀为人格,每一种文化的理想人格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世界上有的文化、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英雄,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先知,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绅士,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骑士,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浪人,有的民族它的理想人格是牛仔,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是君子。
君子这个词汇也可以翻译成英文,但是,这跟我们中国人所理解的君子不太一样。君子不仅仅像绅士或者是好人、善良人,不完全是这样的。请大家记住,如果孔子千言万语对我们有什么遗嘱的话,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嘱说,希望世世代代的人做个君子,不做小人——这是孔子给我们最重要的遗嘱。你们要你们的孩子、学生要继承中华文化,不要背那么多书,最重要的一点是做个君子,不做小人,这是我们的中华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孔子和他的学术战友们一起(我又要歌颂他们),他们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是建立了一个人格理想。人格理想的好处是人人可以仿效,不单是去读一些古文。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很多人都是不识字的,所以一定是人格榜样让人家仿效。而且,孔子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给君子下定义。什么叫君子?他不讲,因为没有文化的时代下个定义有什么用处?他做了一些最了不起的学术上的事情,就是我不下定义,我树立一个他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就是小人。按照现代逻辑学的概念就是边缘切割,树立一个边缘,一刀切下去,君子是什么就清楚了。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然后他用一系列中国人都知道的句子,来告诉你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够记住。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小人乘人之恶”,等等,小人则反是,反过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他比较在乎自己的道德。这个“土”碰巧和现在我们讲的“土豪”的“土”连在一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是孔子讲的话,他都努力地去分,分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告诉大家君子是什么,小人是什么,千万不要做小人,努力做君子。而且很好做,比如“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则反是,也就是说“成人之美”是君子重大的品德。这个人不见得是你家里的人,不认识的人也叫“成人之美”。
我们听完演讲,走在昆明的街上,看到今天天气很好,一男一女在举办婚礼,站在饭店门口接待宾客,你虽然不认识他们,但是你投去一个灼热的目光,这就是君子的目光,“成人之美”。大家知道吗,君子的目光实际上很简单,随时随地。小人的目光就不一样了,小人就要动坏脑筋了,新娘子好看不好看啊。新娘子好看不好看,这当然也可能是君子目光的一部分——“成人之美”,关键是下面不要进一步的动坏脑筋,这就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别。
我有一本新书就要出版,就叫《君子之道》,从人格上讲中国文化是最简单的,那是不是普及了呢?普及了。普及在哪里?中国人,只要是中国人,不管在哪个土地上,只要是中国人,你讲他君子一定很高兴,你讲他小人他一定很愤怒。尽管他没有文化,你讲他是小人他一定很难过,这就表示充分普及。有些人讲,你宁可讲我坏人也不要讲我小人。只要是中国人都很明白,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充分普及了。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要想一想,你不要自称自己是君子,不要这么想,我们身上有君子的细胞也有小人的细胞,都会有,我们努力要做一个君子,是这一辈子的梦想。
我二十几年前辞去高校校长职务的时候,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我突然发现我心中小人的细胞有点增长,这是为什么呢?我是一个高校校长,我在报纸上发现别的学校出现问题的时候,有一点暗暗的高兴,这就是小人细胞了。我就看到别人有问题,我警惕,我们学校不要发生这样的问题,这还不是小人;看到有竞争关系的学校,他们出了问题我怎么就高兴了呢?这就是小人了。如果长时间下去就很糟糕了,所以这也是我辞职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举这个例子,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要学做君子,尽量的避免做小人。到现在为止,我还找不到另外一种划分能够完全替代君子和小人的划分,很难找到划分的标准。小人不见得就是坏人,小人可怕的是他们不见得是坏人,甚至于你还抓不住他的罪名,但是事情全被他们搞坏了,心态全被他们搞坏了,但是始终还是抓不到他们什么辫子——切切戳戳的,阴暗的眼光,鬼鬼祟祟的动作,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把很多了不起的人搞得灰头土脸。我们千万要我们的孩子们做君子不做小人(不需要有太高的目标)。我曾经开玩笑地讲,我说,我们中国的一个男人,如果去世的时候,你的墓碑上不要写什么正厅级干部,也不要说你是北大的博士,你说“这里休息着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就是最高的评价了。君子应该是很多,大家认为,不识字的也可能是君子啊,君子的范围可以很广。这一点我觉得孔子他们真了不起,他们把君子之道普及了。第一个是君子之道,在人格模式上,中国普及了君子之道。
第二个:礼仪之道
君子不能马上让所有人都学会做君子,因为这里边有教育过程,很难。你还没有做君子的时候,我就强迫性、半强迫性地让你接受礼仪。比如,一个孩子,他还不懂得孝道,但是你强迫他每天睡觉前要向爷爷奶奶请安,请安就是礼仪。你当时还不知道孝的重要性,还不知道爷爷奶奶的重要性,但是你说:“爷爷奶奶,今天晚上好好休息!我去睡了。”这是必需的,古代是这样的(现在未必如此)。第二天早晨的时候请安,这叫礼仪。礼仪不一定有实质性的内容,它把文化变成一种集体行为、行为的模式,这一点很重要。
我曾经讲过,我们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节气,其实是礼仪的普及场所。为什么要有春节?节日来的时候,你对村子里的老人要有什么态度,对同辈要有什么态度?对舅舅要有什么样的语言,对舅妈要有什么样的语言?到元宵节是什么样,清明节又是什么样?一次次都是礼仪大普及。通过节气,普及礼仪。
礼仪在中国是多少年积淀下来的。有的礼仪太复杂,很难流传;有的不人道,逐渐被废除。比如在宋代的时候,对中国妇女的礼仪显然是太不人道的,所以一定要取消。但是简化礼仪、优化礼仪肯定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把君子之道延续下去的一个扶手。否则,光讲君子之道不行,必须有行为模式的创建,你必须如此做。你不能和航空小姐说,你必须要快乐,必须礼貌,不!必须手势,必须动作,必须一切符合礼仪。我们在航空小姐身上就看到了礼仪,不管她真诚与否(最好真诚)。不真诚,她也是完全符合礼仪,我们都感到很舒服。
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对世界各国的客人进行调查:你们最满意奥运会的是什么?是不是安全最好、安全不错,是不是开幕式最好?最后,大家的投票结果是,最满意的是中国年轻志愿者的礼仪。他们用非常简单的礼仪方式,让外国人深深感觉他们身上的动作和他们脸上的表情是中华文化的速写本,这就是礼仪。
我们有没有可能让我们的动作变成中华文化的速写本?有集体礼仪也有个人礼仪。古代(包括西南联大那些教授们)的礼仪一定是非常讲究的,他们有好多好多规则,好多好多礼仪,虽然贫困,他们也不会丢开自己的礼仪。我的老师(年纪很大,已经去世了),他们当年去看叶圣陶先生(叶先生是中国第一任教育部副部长)。那么老的一位老先生,不管谁人去看,他一定要送到家门口,而且一定是打躬作揖。他的礼仪别人做不到,他必须这么做。每个人有自己的规则,有一定的礼仪。
在国外,在国际上,我们讲他是绅士派头,我们中国就是君子的礼仪,这是非常讲究的。为什么非常多的中国游客让外国人不舒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少最基本的礼仪。我在《中国文脉》里边引了一段话,在元代的时候,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老百姓评价最高的是“礼仪之邦”,这不是中国人讲的,是外国传教士讲的。这说明当时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也很讲礼仪,包括乡村里边的老百姓。他说,他所住的乡村里边,一个农民少了一条牛,全村人怎么帮他找,等等。整个村庄都是非常有礼仪。
那么我们的礼仪现在是失落了,失落了怎么办?我们不要痛心疾首,不要狠狠地批判,从有的学校,有的系科,从有的单位,从有的群体开始简单礼仪。礼仪简单,易行,慢慢的,比如包括我们昆明市,昆明市如果太大的话,包括有几个大的公司,大的学校(像我们学校),一点点做好。礼仪普及之后比其他都好,君子之道就落实了,变成行为了,否则只是空对空。
有的人可能这一辈子都没有成为君子,但是他一辈子老老实实地遵守礼仪,我认为他实际上就是君子,因为他做到了君子该做的一切。他的内心可能没有文化,他也读不到孔子的书,但是他是君子,因为他始终讲究礼仪,该怎么样都清清楚楚。这是我讲的在行为模式上普及了礼仪之道,中国到处都是如此。
第三个:中庸之道
这个“庸”啊,因为在中国文字当中和庸俗的“庸”是同一个字,所以在中国往往被误解,以为中庸之道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没有立场,没有观点。错了!中庸之道完全不是如此。中庸之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行为哲学,孔子认为它是最高道德——至德。
孔子怎么会认为中庸之道是最高道德呢?是这样的,“中”是对一切问题考虑中间值,“庸”指的是对一切问题考虑平常态。“中间值”和“平常态”,非常重要,它使一切事情变得“可行”,本质是反对一切极端主义。极端主义在中国也流行过一段短时间。
中国文化的本性是中庸之道,反对一切极端主义。极端主义看起来很爽利、很痛快,但是最后一定坏事,一定是在边缘状态下的英雄呐喊,如果谁听了你,你和听你的人一起落入万丈深渊。中庸之道不仅让大家不要走向深渊,而且要把现在已经在深渊的人也要救过来,所以是最高道德。中国文化几千年一直不灭有好多原因,其中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它避免了一切极端主义。即使有极端主义,也常常以中庸之道来治疗,来和解,达到和谐,所以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
我举个例子,我那次旅行到了波斯帝国所在地——伊朗。当时德黑兰的地铁全世界招标,中标的是我们中国的公司,几万中国工人在那里造地铁。他们在报纸上看到我们去了,在那儿多年没听中国学者讲课,他们就来到我的旅馆叫我去讲课。我那个时候已经几个月没吃到中国饭菜了,就觉得中国的工棚里一定有中国饭菜,就很高兴地去了。
去了以后我就讲,七世纪的伊朗有一件事跟我们中国人有关。在公元七世纪的时候,世界上有三个强权,第一强大的力量是中华帝国,第二是阿拉伯帝国,第三是波斯帝国。没想到,老二打老三,阿拉伯打波斯。老三的唯一办法是先向老大求援,他们派来信说,伟大的唐朝,你是我们的好邻居好伙伴,过去我们一直听你的,有没有可能帮我们一把,老二要来打我了。当时能够出兵的就是唐朝了。我们年轻人一听:“出兵,当然出兵!一定要表现出我们的强悍来。”但是唐朝的官员认为,我们为什么出兵?我们不知道老二老三的矛盾出在哪儿,我如果从南方帮助了老三,老二可以从北边打我们,我们和老二就成为敌人了,而且战争要到什么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唐朝知道按照中庸之道应该怎么做,就写了一封信,大概内容是:我们是好朋友、好邻居,你受到侵略我们很同情。不过由于现在是冬天,如果我们要翻越世界最高的山,出兵几十万来帮你,行军有诸多不便。我们建议你们把整个王室迁到波斯和唐朝的边缘地带。当时像波斯帝国除了城市之外,都是一片沙漠。你们迁到我们唐朝的领土上,就叫波斯都护府,我们可以给你们钱给你们领土。而且,你们的代代世袭我们不管,你们的政治我们完全不管,我们保全你们整个王室,而且我相信老二不会来打。波斯就这么做了,把他们的国家王室搬到了唐朝,后来觉得不安全又换了地方,唐朝不予干涉而且给予帮助。他们在唐朝代代相继,结果造成了几个很好的后果。第一,保全了伊朗和波斯文明;第二,强化了唐朝文明。当年我们都能看到的低胸的薄料的那种女式衣服,就是波斯的物品。最重要的一点,阿拉伯以为我们会出手,不过没出手,结果阿拉伯和唐朝的关系也不错,阿拉伯和波斯在我们的国土上关系也很好。关键是公元七世纪的时候,老大老二老三是这样分的,如果当时一旦打起来,就是古代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的结果,人类文明还有没有就不知道了。所以我们靠中庸之道,避免了一场古代的战争,捍卫了人类文明。
中庸之道就是有这样的好处,我们现在在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庸之道的时候,要继续反对一切极端主义。我们不要以为强大的时候可以放弃中庸之道,可以走极端主义道路,不对!极端主义从来没有好下场。我们的祖先,从孔子开始代代教育我们,我们是要用温和的心,用协调的方法来求得世界的和解,而不是玩极端主义,玩力量对比,完全不是如此,这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如果说“不行,我们打出去”,古代的史实告诉我们,任何军事远征都是文化自杀,无数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亚历山大,他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他带希腊文明远征,最后走向了文化自杀,不仅他不行了,连希腊的文化也开始走下坡路。因为一种文明被绑上了军队的马车,文化自身就变质了。而且,文化的继承者都变成了战士,文化继承者也就没有了,村子里留下了很多老弱病残,精英的人都在战场上成了将军成了战士,有的牺牲了,结果文化就灭亡了。在古代历史上,任何远征是文化自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遵照祖先的遗嘱,这就是我们的中庸之道。
三个“道”。在人格模式上中华文化普及了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中华文化普及了礼仪之道,在思维模式上中华文化普及了中庸之道。这个三“道”可以说是人所共知,千年不变。而且,平心而论,世界其他文明很难模仿,很难有直接对应的东西能模仿我们这一切。
我仔细想过,尽管西方建立的绅士文明也建立了他们的礼仪之道,但我们的礼仪之道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一整套非常完整的强迫性和半强迫性,礼仪成了我们培养孩子的主要手段和城市管理者的主要手段,这一点需要我们很好的发扬光大。
讯源:党建
小编补充:上文的大道理固然令人信服,但一些生活细节,比如每天都用的筷子,已显现出我们祖先的发明多么不平凡!中华文化还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等待我们去体会和发掘。
分享:请点右上角或,再选或
关注:长按下面二维码,或点击标题下的 澳洲通,再选择 关注
澳洲通(微信号:au-news)提供汇率、优惠查询及邮包追踪等服务,可发送H至我们显示有关详情(需关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