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是全世界家庭暴力或情侣间暴力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令人震惊的是,此类暴力的80%从未报告过,我们所知道家庭暴力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我们希望唤起人们的意识、教育人们,并了解受害者和加害者。我们鼓励受害者勇敢地说出来,也敦促那些加害者拿出改变他们行为的勇气来。
一些你不知道的事实:
警方平均每五分半钟就要处理一起家庭暴力事件,也就是说,每天要接到279个电话。
至少80%的家庭暴力事件没有报警。
去年,警方共处理了105,000件家庭暴力事件。
如果所有的家暴都报警的话,那么,警方至少会接到了525,000个报警电话。
80%的家暴发生时,都有孩子在场。
每年平均会有13名妇女和10名男子死于家暴。
每三个妇女中就有一个曾在一生中遭到过伴侣的身体暴力或性侵。
据估计,家暴每年导致新西兰遭受40.1亿至70亿的损失。
陶朗加的人口不到115,000。想想看,如果这些人都是家暴的受害者的话,那就是一副什么情景。
假设陶朗加的每个人都曾遭受过家人的侵害,无论是肉体的、感情上的、心理上的、甚至是性侵。来自丈夫、前夫、甚至父母。
想想看,如果每5分钟陶朗加的警察就接到家暴报警电话,说有人挨打了,或被欺负了,而加害者却是那些应该爱他们或照料他们的人。
以上这些场景是想像出来的,但下面这些数据是真实的。
2015年,新西兰警察共出警105,000次,处理家暴事件。如果按人头算的话,这个数字接近于陶朗加每人一次。
如果算上没有报警的80%案例的话,得到的数字就是525,000,几乎是陶朗加人口的4倍。
很多新西兰人受到家庭暴力伤害,大多数是妇女。
在发达国家中,我们国家的家暴和虐童事件的报警率是最高的。据估计,每三个新西兰女人中就有一个曾遭受过丈夫或前夫的家暴或性虐待。
惠灵顿有一个妇女,遭到她身为医生的丈夫的毒打。《新西兰先驱报》报道说,在一次发生口角的过程中,那个丈夫抓起一把铁制凳子朝那女的扔过去,但没打中,紧接着他又抓起一把木制儿童椅猛打她的上半身,椅子都被打坏了,她逃进了卧室,他们的一个孩子正在卧室里。那男人冲进卧室,抽了那女人两记耳光,抓住她的头发将她摁倒在地,猛踢她的双腿。
上月,一个名叫Jesse Ferris-Bromley的大学生被判刑八年,因为他将他20岁的女朋友Virginian Ford毒打致死。这个女孩遭受过无数次这样的毒打,只不过这是最后一次了。就在女孩去世前四天,还被Ferris-Bromley打得脑出血,肋骨打断。
这些暴力事件也许会令许多人感到震惊,但对很多新西兰人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这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并不简单,当然也就没有容易的解决办法。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我们能够也必须做得更好。
(Sophie Elliott,22岁,在自己家里被前男友Dr Clayton Weatherston谋杀,被刺了216刀)
司法部长Amy Adams说,“新西兰这么高的家暴率是不能被接受的。这是我们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目前,Adams女士正在牵头政府各部门人员组成的小组对家暴进行调研,以期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她说,这个问题“骇人听闻”,该是彻底解决的时候了--不只是从法律层面上和当局对受害人和加害者的处理方面,而且还要从人们看待家暴的观念上。
她说,“这不仅仅发生在新西兰的某些地方,而是发生在每一个社会、种族、年龄和社会经济群体中。”
“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它发生在每一个街道,每一个社区。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要使人们更多地思考,更多地讨论这事。我们一定能也必须做的更好。”
站出来,停止家暴!
新西兰人,你能做的更好。
如果你是家暴的受害者:
打报警电话111,或者请邻居和朋友帮你报警
跑出家门,去人多的地方
尖叫救命,让邻居们能听到
带着孩子一起跑
如果你被家暴,记住,这不是你的错。暴力是违法的。
公益组织热线电话和网站:
女性避难所:24小时开通的避难电话:0800REFUGE或者0800 733 843 ,www.womensrefuge.org.nz
免费帮助热线:上午9点到晚上11点,0508 744633,www.2shine.org.nz
公益组织It's NotOk:0800 456 450,www.areyouok.org.nz
专门为非裔、亚裔、中东裔妇女和孩子提供帮助的24小时热线:0800 742 584
全国停止暴力组织:www.nnsvs.org.nz
公益组织WhiteRibbon:减少男人对女人的家庭暴力和性暴力,www.whiteribbon.org.nz
如何隐藏网络痕迹
如果你正在看这个页面,担心跟你用同一电脑或手机的人会发现你在看这个信息,可以登陆:
http://www.justice.govt.nz/family-justice/domestic-violence/hide-your-visit
这个网页会教你如何隐藏自己的网络痕迹。
走进新西兰编制 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