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艺术: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的创造力吗?

2016年05月04日 今日头条


导读

艺术创作一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级形式,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只有人类的智慧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玄而又玄的艺术风格更是尤为深奥。但近些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对艺术创作产生了一些很微妙的影响。

2016年5月1日,在北京本土大型艺术博览会——艺术北京的论坛上展开了一场非常有趣的对话,来自今日头条的科学家李磊与著名艺术家展望深度探讨了“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话题,此次论坛由今日头条联合《芭莎艺术》共同举办。

李磊:今日头条科学家、原百度美国深度学习实验室少帅科学家。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博士后研究,拥有三项美国发明专利。李磊博士研究领域为深度学习、概率模型与推理、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时间序列分析。

艺术家展望:在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艺术家中,展望的艺术有着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他的艺术实验像是一场在感知世界和物理世界间不断寻找平衡的智力游戏,他是少数几位在自己设置的艺术问题中进行独立工作的雕塑家之一。展望的作品收藏于世界各地并多次参加国际当代艺术大展。

“人工智能与艺术”跨界对谈现场。

左起:艺术家展望、今日头条科学家李磊、《芭莎艺术》资深专题编辑齐超。

艺术家展望与今日头条科学家李磊

▲“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跨界对谈现场座无虚席。

以下是对话的精选,没能亲临现场的小伙伴们可以补补干货“涨姿势”!

李磊:“人工智能”这个词是1956年提出来的,但是对于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开始得比这个更早,对它的定义是基于能否分辨出机器和人的智能。2001年以后主要是用人工智能的方法从大数据中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搜索引擎就是一个用人工智能从大数据中发现用户喜好的大应用。人工智能现在在某些特定领域已经接近人类,甚至在一些特定问题上是超过人类的。

展望:在创作过程中,我发现有时艺术和科学是有交叉的。我的代表作“不锈钢假山石”就是一项专利,当时主要是想借助这个发明专利来证明我的作品的原创性。后来在“素园造石机”中,借助了科技手段把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地震、光都放在一个小容器里呈现出来。而最近我正试图创造一个软件能够代替我的创作,因为人的想象力有时候会受到限制,所以只能借助计算机替我创造我想做却又做不出来的东西。那么人工智能未来能超越人的创造力吗?

李磊:人工智能有做得好的地方,那就是你可以明确给它定义一个东西。比如说我今天从家到这里来,需要找一条最短路径,这是最优解的问题,而人工智能是解决这种问题的。

展望:艺术圈里大家各自分工不同。学美术史的人要对美术史特别理解,还要有理论知识并且会批评,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当艺术家?按照这个逻辑,我把世界上的某一类知识输入人工智能里面,它就应该能成为一个创造者,而事实上按照人的经验这是不可以的。

李磊:计算机能生成的东西基本和过去风格一样,它是看了很多过去的作品而生成的。有人说把莎士比亚所有作品拿过来,用计算机建一个模型,然后生成一个新的作品,会跟莎士比亚风格完全一样。但是想让它创作一个引领潮流的新风格就很困难了。

展望:因为人是肉体,肌肤、皮肉对环境产生反映以后表达出一种情绪,不同环境会产生不同化学反应。而机器人肯定是中性的,它不可能有这些化学反应,没有情绪反应就不是艺术。

李磊:我觉得在某些特定问题上,让机器人有感情是可能实现的,但是它不等于创造力。有一部电影叫《超能查派》,它讲的是机器人被创造出来就像婴儿一样,你输入什么,他就做什么。

展望:这就是大家担忧的事情,如果把无限的欲望输入给人工智能,它是不是就会有欲望?机器还是代替不了人,因为是人给的。

李磊:人工智能有一个分支是“深度学习”,也称为“前沿研究领域”。它能够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你给它一个数据,然后告诉它这个数据应该归为哪一类。但是“欲望”这个东西我个人认为好像不太可能套到这里来。机器能做的所有事情简化为两个字就是“算法”。

展望:我想人工智能今后还是会广泛应用于艺术家的创作。但是艺术家不用去学习科学,直接用科学家研究出的成果就可以。在建立艺术逻辑当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哪个就跟哪个发生关系。作为一个艺术家,走自己的逻辑就可以了。

的确,艺术的选择非常广泛,人工智能也让艺术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许在未来的发展中他们还会碰撞出更强烈的火花。艺术与科技究竟该何去何从,还需要我们一同探索。



长按二维码,勾搭头条君

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丨今日头条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