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据资料记载,芝加哥最早一批华人1870年从加州移居而来,在19世纪70年代的市中心开始形成小规模华人聚集地。到1910年时,受当时市区经济发展影响,大批生活在市中心的华裔开始迁至现在的南华埠,到1912年南华埠初具规模,这一年也被当地华人定义为芝加哥南华埠元年。
芝加哥南华埠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人口已经突破十万、社区中的学校、体育健身中心、公园等全新配套生活设施逐渐完善。而在这些生活设施中,尤以中国城新图书馆最为耀眼。芝加哥中国城公立图书馆始于1972年,当初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店面。开馆之后,读者越来越多,地方很快就不够用。爱好读书的华裔就希望能扩大图书馆面积,可这一等就是近20年,图书馆到1990年时,才租到一个大约1万1千平方英尺的店面,随后改建成图书馆。芝加哥中国城公立图书馆馆长陈思介绍,从1990年开始,南华埠图书馆一直就成为芝加哥公立图书馆系统、80个分馆里面,最繁忙的图书馆,平均每天大约接待900人次。到2000年时,南华埠图书馆超负荷使用,室内设施陈旧,无法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民众就向图书馆、区长、市政府申请,希望修建一个现代化、设施完善的新图书馆。新图书馆经过选址、经费、设计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在2015年8月29号正式开馆,开馆第一天就迎来6500名读者,刷新芝加哥公立图书馆开馆最高人数记录。新图书馆不仅有现代化、多媒体等设施,在外观、内部设计上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就连图书馆大门朝东南方,都是参考了中国风水学。陈思馆长介绍,最初移居到芝加哥中国城生活的华裔多以广东、台湾地区居民为主,馆内各项藏书、服务以粤语、繁体字居多;但到1985年以后,从中国大陆来芝加哥求学、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多,人口也就慢慢超过从广东来的移民家庭。随着中国城讲国语的新移民不断扩大,图书馆内简体字版本的书籍、英语教学、电子书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新图书馆内大约有40种中文书籍,但陈思表示还是供不应求。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社区民众的需求。新图书馆还聘请一位会说英文、普通话、粤语的老师,在学生放学后提供课后辅导帮助。陈思说,在中国城图书馆工作20年来,经常看到家长带着小孩来图书馆看书、借书,参加各种活动,以提高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希望他们的下一代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扎根。而图书馆的高频率使用也和华人爱读书分不开,芝加哥南华埠图书馆老读者关先生说,他已经连续8年来图书馆看书,图书馆是他休闲娱乐的首选,即使现在已经搬离南华埠,但只要一有时间,还是来这里看看书,也只有中国城的图书馆,才有如此丰富的中文书,令他似乎回到了中国,可以自由的选择书籍。年轻时候的陈思和现在千千万万留学生一样,从中国来美读书,学习图书馆管理学,毕业之后随丈夫定居芝加哥,1996年入职芝加哥中国城图书馆,20年过去了,曾经略显老旧的中国城,如今她眼中却越发的有活力。陈思说,20年前的芝加哥南华埠面积没有现在的大,90年代以前,南华埠只有永和街那一条商业街;1993年华埠广场正式对外开放,随后餐馆、银行、精品店等店铺陆续进驻,商业的繁华,带动周边住宅的发展。华埠广场周围的联排式住宅、公寓楼、独栋房屋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新移民的加入,也使得日托中心、幼儿园、课后辅导班等教育产业获得生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新生人口的涌入,让这个历史悠久的老城,焕发出新的魅力。
在陈思的眼中,南华埠欣欣向荣,相对于部分其他城市中国城出现“贵族化”的现象,在芝加哥并不存在。生活在南华埠社区的民众还在不断合理规划未来发展,并在去年正式实施“南华埠远见计划-迈向2040”,希望通过长期计划,把芝加哥中国城打造得更加美观,修复已有的百年建筑,保持固有的中华传统文化,改变中国城除了餐馆就没有其他内涵的刻板印象。但是在目前,陈思觉得南华埠迫切需要一所高中,以解决华裔学生上学远的问题。在风雨飘摇中度过百年历史的芝加哥南华埠,发展一直是该地区的代名词。可在长期市场化、经济繁荣、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芝加哥南华埠的治安、停车场改建、环境卫生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下一个百年,芝加哥南华埠是否还能保持现有的活力,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