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水墨人物展】大千芸芸众,流转一丹青 ——专访浙江“泥人宓”宓风光

2016年05月06日 BQ澳洲



 

初识宓风光先生,质朴而谦和,静谧似湖,波澜不兴。与之论画,却顿感万籁澎湃,滔滔如海。从泥人到意笔人物,从技法到神韵,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绵绵不绝中流露出对于一种境界的追求——赋灵,赋泥中人、画中人以喜怒哀乐、忧思惊惧。而这个所赋之灵,正是接引自红尘中来,随后又挥洒于众生而去。

 

画形 始于涂鸦




翻开宓风光的简历,不可谓不丰满。浙江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漫画家协会副主席,绍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嵊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浙江首批民间艺术家称号,高级工艺师职称,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浙江泥人宓”研究所所长。


然而,他却坚称自己是艺术圈里的“草根儿”。


因为,宓风光先生是不折不扣的自学成才。他幼年失学,却对画画情有独钟,只要一有时间,便会在墙上、地下涂鸦,有时候也会从父亲的纸篓里捡废纸来画。虽然,很想进中国美院学习,可惜条件不允许,能够把自己想画的东西画出来,就是那时最大的快乐。


“很感谢父亲给了我一个好名字——风光,寓意志存高远。”回望当年,宓风光也是唏嘘不已。值得庆幸的是,他没有辜负这个好名字,而是顶着艰苦的条件,在自己喜爱的事业上一路前行。

 

画骨 精于雕塑




1974年,年纪并不大的宓风光找到了一份木雕工作,且一干就是五年。这段时间使他对雕塑的结构和解剖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开始向专业转型。但同时,他也发现木雕作为浮雕的一种,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表现力颇受限制。而泥人则完全不同,大可随心所欲。于是,接受抽调来到了嵊州泥人厂,正式开始了泥人创作。


此后,宓风光也参加了一些专业培训,接触到了素描、速写、透视、比例等核心理论和技法。可不是科班出身的过去,一直是个他解不开的心结。直到1980年,一个机会去拜访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华三川先生,华先生不但悉心指导,更给了很多鼓励,这才心结尽去。


随着技艺的日渐成熟,宓风光发觉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根本不是一个几十块的工资,而是创作。于是,1989年,自己投资成立了“浙江泥人宓”研究所,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养家糊口。

 

画神 成于意笔


开始大展拳脚之后,宓风光迎来了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他边作画,边创作泥塑,慢慢地他发现二者可相融互通,泥塑使人物画更真实,人物画使泥塑更传神。利用动乱时期,他前往西北写生,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其中《红高粱》、《我爷爷我奶奶》、《藏民系列》等多次获奖。




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之后,宓风光开始寻求创新,独创毛笔速写技法,风格日渐清晰。且开始创作系列作品,如《世界首脑人物》。中国美院教授,美术报副社长高照称赞其作品,“墨线的粗、细、浓、淡,勾、勒、皴、擦,传神写照,挥洒自在,气韵生动,是我等谓之科班的所不及。”这得益于他对艺术的严谨,每个要画的人,他都花大把时间去揣摩其性格、兴趣、爱好等,等画完之后跟本人核对,常常一模一样。


这便是宓风光先生的意笔人物,虽生于草莽,却独树一帜。

 



宓风光首届墨尔本水墨人物展信息
展出时间:5月7日-5月12日 10:00-16:00
展出地点:澳华历史博物馆(22 Cohen Place, Melbourne 3000)
咨询热线:03 9882 2099




来自澳洲中文周刊第一品牌《BQ澳洲》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