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鹰刀
早上翻看微信,发现一个从事国内地产多年的人士弄了个“买房帮帮忙”的公众号,专门替各路人士看房买房,不觉一笑。从业这些年,不知替多少人买过房子,很多人连面都没见过,也不知帮多少开发商卖过房子,还从来一分钱佣金没收过。
移民澳洲以来,常接到各种朋友的发来的微信,要求帮着参谋澳洲各种房源,寻求意见者、要求代看者,不知觉已然在澳洲房产圈的外围转悠了一段时间。如果让我对国内和澳洲房地产发表点啥观点的话,一个感觉就是:都虚火太旺,虚不受补。
为啥说虚火太旺,简单一点说从业人员就可以看的出来。
我刚开始做地产研究的时候,身边地产人士很少,一听你是做房地产的,顿时觉得是很高大上的人物。后来发觉一桌吃饭,10个人恨不得有2、3人都是做房地产的,这个不被承认的支柱性产业进入了大量的从业人员,业内一位老前辈酒后直言,阿猫阿狗都来做地产了。
澳房也一样,刚接触这个行业还不觉得,后来发觉很多华人都在做澳房相关的销售,很多人甚至从来都没有来过澳洲,说起项目来头头是道,恨不得你不买就是土鳖一只。去年微信上看到某前国内地产项目的一个营销人,经常发一些澳洲地产项目的推广,闲聊知道她正成立一个团队在卖黄金海岸的某项目,言必称我是北京总代理,项目多值得投资云云,总觉得她发的内容和我了解的不太一样。
前几日刷屏,原来第一次来澳洲旅游,第一次去大铁桥转转,兴奋度和我当年来一样。我不能评价任何人的工作动机,毕竟我也是从啥都不懂进入地产行业的。只是从这些现象表明,当一个行业涌进了大量的从业人员,进入门槛低,见效快,那这个行业短期之内虚火上升是免不了的了。
其次是营销模式。澳洲有啥营销模式还真拿不上台面,之前朋友说国内某大集团的从业人士来澳洲转了转,扭头走了,撂下一句话:没啥可学的。工地有个样板房在澳洲项目里算好的,很多项目基本就是一张图纸,一本厚厚的销售手册,然后就花花的卖出去了。某房企在悉尼机场打的灯箱广告,被认为是傻,主要是给国内消费者看的。曾经我拿着两个项目的楼书,看着里面的设计和内容有点欲哭无泪的感觉。
反观国内,一本楼书要是体现不了国书的感觉,您就别拿出来现眼了,售楼处的装修、销售道具的布置,无处不显示高大上。去年在北京某郊区项目,进了售楼处某封闭式项目演示间,声光电一体化的技术让你如同身临星球大战的现场。两个市场都好卖,为啥截然不同,因为一个要买高溢价,规模大;一个销售速度快,规模小,干吗徒增成本。结果一个越来越高大上,恨不得把故宫照搬一个建起来;一个越来越简单,恨不得立块牌子、弄个微信内容就把房子卖完了。症状表现方式不同,但越来越逐利的行为都是一种虚火旺盛的表现。
最后是心态。国内澳洲的地产人士都在快速发展的市场中逐渐迷失了自己,非高利润项目不开发、非高佣金项目不代理。很少去站在市场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你做的高端,我比你更高端;堆砌的豪宅远远脱离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如浮在云端的市场,任何一个政策都被放大到极限,以致出现了深圳这种一年翻番还不止的市场现象。可从业人员个个心里忐忑,抱着过完今年不想明年的思想。
澳洲在国内的销售,几乎见不到悉尼的项目,各地的公寓项目满天飞,有几个销售会像大悟这样的提醒消费者:不要在投资客扎堆的地方买,贵有贵的道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市场好啊,一个针对海外的信贷政策,一堆销售傻了,客人疯了。早干嘛去了?然后就寻求各种利好安慰,一个降息出来的微信宣传稿,与其说给市场消费者,还不如是给自己的一味安慰心灵鸡汤。
世界经济充满悬念,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一直存在,经济见底的迹象还看不到,虽说近来市场不错,但后续乏力的征兆较为明显了。随着降息,澳币从新进入贬值通道,从外部环境来看,很多因素都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这些有利的因素如果能达到温补的效果是最好的。
今天北京又拍了三块地,北六环90平米的小三居要卖700万人民币了!Meriton的项目接受海外收入80%贷款了,年息3%。且走且珍惜吧。
感谢阅读!
请在关注【澳洲房产大全】微信平台后(长按下方二维码),按以下提示操作,阅读更多文章。
大悟编写的《澳洲房产那点事儿》在淘宝,京东,当当,亚马逊等中文网站均有销售,在澳洲本地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