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都不懂“对话”

2016年05月13日 生命真谛


人在江湖上,你身边的高手有谁?谁是高手?无论他是知名投资人、战略大师,还是各类顶级专家,怎么分辨?如何相处?


特维斯基经常和丹尼尔·卡内曼一起散步、对话,长达数年。特维斯基去世了,卡内曼领取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觉得这应该是两个人的。一对一沟通的原英文是one on one,on这个词传神,是彼此在彼此的信息上发酵。中文里“多对一”、“一对一”这个“对”字有歧义,one on one并不仅指两个人沟通,多人沟通也是一个接一个彼此叠加。无论什么高手,真正的大家都是站在我们桌子的一边,不是对面。 


克里希那穆提曾经强调过,学生和教师需要在学校安排的课程和活动中,在传授和学习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自己。你不能通过书本,通过学习各种技能和学科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积累知识完全不同,它不能被直接教授。那么这样的学习在学校里如何实现呢?


在克氏学校中,这是你需要与之纠缠的难题之一。克里希那穆提提出利用“对话”的方式,并在他访问学校期间广泛地运用。因而我们必须深入考察,我们所说的“对话”是什么意思,它能否像一门艺术一样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


对话是发现真理的方法

字典将“对话”解释为:“二人或多人之间的谈话”,以及“观点或想法的交换”。克里希那穆提则给了它更为深刻的含义,并指出它作为一个发现真理的方法的重要性。他区别了“关于真理的知识”和“对真理的领悟”,并把对话作为使后者成为可能的一种方式。


所有宗教圣典都包含对已经被伟大先知领悟的真理的描述,但当我们读到它们的时候,那些描述并没有向我们显示真理。它们或许指向真理,给我们一个关于它的观念,引发一个对它的理性认识,但那和领悟真理是不同的。克里希那穆提试图通过被他称为“对话”的方式,建立一座跨越这个鸿沟的桥梁。


对话不是讨论或辩论

对话和我们在教学中通常说的“讨论”或“辩论”是非常不同的。


“讨论”一般是人们持有明确的观点,想要互相说服或比较他们的观点。他们常常固持一个特定的看法、思想、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或民族,出于那个特定的观点来争辩。我们大学里的大多数研讨或座谈以及国际外交都是这种类型。哲学家或不同信仰的宗教领袖之间充满辩证的讨论也是如此。他们从知识开始,鼓励观念的交流,以更多的知识和观念结束。既然整个过程都是限制在观念和知识领域的,它就不能导致对更深入的真相的认识。


对话从“不知”开始

而对话作为一种宗教探询的方式,是从不知开始的。参与者了解他们并不知道真相,将它看作未知的东西,渴望为了发现它一起去探查。在不知中,不去认同自己的任何观点,不去试图让对方相信什么。我们是一起的,不是要互相争斗,就好像我们都在桌子的一边,而真相在另一边。


正是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信仰、我们的观念在分裂我们。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边,我们就能够像两个朋友一样开始探索,怀着浓厚的兴趣对生活中的任何问题进行检查,并达成深入的理解。正是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真相会呈现出来,而不是通过试图去迅速回答它。


对话中没有等级差别

如果内心没有对问题当中的一切因素进行深入地检查和理解,它给出的答案就只是一个很表面的看法,因而没有什么价值。知道了这点,内心就会对在对话中形成观念和结论失去兴趣。它也不会为了首先获得真相而与别人抗争,因为它已经不再有野心,不再寻求满足和荣誉。它是一颗出于对真理的热爱而在探询的心,并不是要获得一个结果或定论。


这样一颗处于对话之中的心,会质疑每一个意见和每一个结论,因为它对口头上的答案没有兴趣。它试图超越言辞,去深入洞察真实。它在寻求对事实的感知和对问题的整体了解,而不只是要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然一个人是在寻求对真相的直接而深入的感知,而不只是搬运知识,那么在对话中就没有等级差别;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划分,没有“知道的人”和“不知道的人”的划分。


对话是从观察开始的,目的是辨明“什么是真实的”和“什么是虚假的”。既然这种探询不是基于知识,那么它就没有传递思想的性质——从知道的人传给不知道的人。它更像是一种对事实的共同探索,被完全的谦逊所引导,发生在那些知道他们不知道,从而渴望去了解和触及真相的朋友们中间。


既然对话中没有竞争、对抗或辩论的意思,没有炫耀或想要首先指出什么的欲望,那么一个特别的想法在谁心里出现并不重要。只有探究思想正在试图传达什么含义,以及它是否真实才是重要的。既然你不是在拥护任何观点,那么对话中也不存在任何分界感。当内心处于观察状态中,是两个人还是两百人在参与对话——甚至只有一个人——是无关紧要的。一颗诚实公正的心能够看到问题的所有面向,而不让自己固着在任何一个面向上。


克里希那吉把对话比作一场网球比赛,在其中,问题像球一样被从一边抛到另一边,每个选手用他的评论或观察将它送回。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双方选手都消失,而球悬停在半空中!它的意思是说,观察者(参与者)与他们特定的知识、观点、主张等等一起消失,只有对问题的观察在进行。如果观察者(或他们的个性)会消失,那么有几个人或他们是谁都没有关系。


对话的最佳方式:保持一颗学习的心

这些天里,有许多关于进行对话的最佳方式的讨论——是否应该有一个协调人来引导?是否应该以一个预先准备的问题来开始?还是说问题应该在对话中自然产生?是否应该只有5个人,还是50个人?等等。尽管这些都是有益的组织问题,而且在开始之前知道游戏规则是很好的,但对于问题来说,它们真的不是主要的。心如果内心不处在“对话的状态”,这些都不能制造出一次对话。相反地,如果我们内心处在对话的状态,形式是不会破坏或阻碍对话的。


决定对话质量的主要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可以一生都带着这颗心活在持续的对话状态中——和自己对话,和周围的人对话,和自然对话。这意味着,一颗处在持续的对话状态的心,和一颗在倾听和观察的心没有什么不同,本质上都是一颗学习的心——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学习并非是指积累知识,而是识别真实与虚假。


它是一颗不依附于任何观念或任何宗教信仰的心,既不寻求满足,也不基于好恶去判断。对这样一颗心来说,每一个经验,每一次交谈,每一本书都是产生深切疑问的源头。


自知和领悟则是自己探索这些疑问的自然结果。这样的一颗心,它是生活的学生,在不断地询问、察看、学习,在领悟中成长,从不坚持一个结论,从不坚持任何固定的看法。只有这样一颗心才能超越知识的局限,去发现是否存在那超越一切人类思想和信仰的神圣的东西。


两种学习:积累知识VS增长智慧


你需要区别两种学习。一种是积累知识,它与时间和努力有关,本质上是技能、思想和记忆的培养。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学习,它是辨明真实,抛弃虚假,由此发现生活中的每件事物都拥有一种更加深刻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爱、宗教、美和死亡。这种学习不是积累,因而与时间无关。它具有这样的性质——一种整体的觉察,一种深入的理解,一种久远的眼光、智慧和慈悲。


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必然会随着时间增长,但智慧则不会。只有在内心具有深刻的领悟,或对一个事实有了直接的感知的时候,幻象才会消散,并产生更多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理解。


将心保持在这样的对话状态中,就是学习的艺术。这是生活中最伟大的艺术,但它不能像一门课程那样被传授。如果我们这些教师自己能够那样生活,也许学生们会捕捉到它,就象嗅到空气中的一阵芬芳。这是克里希那穆提学校在我们面前提出的挑战。


克氏摘录:关于对话

“我们要像两个有宗教信仰的人那样去讨论时间与对话。宗教的意思是脱离所有的传统、所有的权威、所有的体系。在这样的对话中,有提问与回答,而回答会引起进一步的提问;于是问题会一直继续下去。在这样的对话中,有一种聆听的状态,在其中两个人都消失了,只有问题还在。”


图文来自网络


欢迎踊跃投稿!我们会给予一定的报酬!请直接留言至微信公众号,或发送稿件至[email protected] (注明“生命真谛”栏目)


关注“生命真谛”,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生命真谛

微信ID:TrueLife_Acnw
长按二维码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