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回归渐成热潮 “壳资源”重回风口

2016年05月13日 投资美国


 A股比中概股贵,更比港股贵。继中概股的回归大潮之后,港股回归的序幕似乎也在拉开。

廊坊发展4月13日晚因筹划重大事项宣布停牌,此前,恒大已连续出手收购,以2.91亿元累计买入廊坊发展股,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分析人士认为,恒大此次举牌廊坊发展,真正目可能是通过借壳方式回归A股。与此同时,据恒大内部人士,恒大与嘉凯城就受让后者股份洽谈几个月,基本条件已定。恒大此举,也并不排除恒大希望借助此A股平台注入一定的资产,在H股之外再搭建一个融资平台。

据了解,在回归A股这件事情上许家印是早有谋划,此前恒大曾连续回购股票,而嘉凯城与廊坊发展都可能成为被借壳的对象。智通财经发现,早在2014年恒大地产开始就不断抛出回购公告,截止到去年底共进行了55次回购。目前,集团大股东持股比例已高达74.3%,逼近最大限值75%,距离私有化仅一步之遥。

龙头房企回归是大势所趋

除了恒大外,最近,万达商业打算从香港联交所退市的消息也广受关注。

3月30日晚间,万达商业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收购全部已发行H股。此时,距离其在港股上市只有十五个月,根据公告,可能进行的自愿全面收购要约一旦落实,将导致公司该私有化,并从港股退市。万达商业公告透露,H股的要约价将不会低于48港元/股,即2014年12月23日该公司登陆港股时的发行价。4月18日,万达商业开盘价达47.15港元,离48元的最初发行价也仅只有半步之遥。

万达商业的私有化计划在市场已发酵大半年。事实上,早在2015年7月3日,作为万达集团下属商业地产平台的万达商业就曾发布声明称,将向中国证监会及其他相关监管机构,申请发行最多3亿股A股,预计总募集资金不超过120亿元。与此同时,万达商业已于去年开始启动回归A股,并于11月13日发布了A股招股说明书。

分析人士认为,龙头房企回归A股已成大势所趋,这主要与内资房企在香港资本市场估值偏低有关。

以万达商业近日的收盘价格计算,市盈率不足5倍,这与A股上市的万达院线比较,可谓天壤之别。而恒大资产的市盈率也仅有7倍左右。据去年恒大地产年显示,公司总资产达7570.4亿,超越万科成国内资产规模最大房企。公司现金储备达1640.2亿,此外,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31.3亿元,净利润173.4亿元,亦在上市房企中位居前列。而目前同量级的A股公司市盈率普遍高出H股数倍甚至几十倍,显然,现在A股融资增发既方便且成本很低,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本支持,回归A股有助于恒大估值的修复。

此外,港股海外投资者居多,而中资企业客户主要集中在内地,回归A股有助于提高这些公司在内地的知名度。

从股价来看,港股内资房企股价普遍低迷。目前,希望私有化的内资房企还不止恒大,万达商业两家,同样在香港上市的富力,首创置业,碧桂园此前也已重新启动发行A股计划。

港股时代已经过去?

过去几年来,央行持续的降息降准,使得资金成本大幅下降,同时国内融资较为便利,尤其是公司债方面,规模也较大。有分析认为,去年下半年以来,虽然A股出现多次波动,但相对港股、美股的股价表现而言,A股对于内资房企的吸引力明显增强。房地产与金融资深评论人黄立冲表示,香港资本市场对于投资内地房企甚为审慎,内地房企在香港资本市场融资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难以像过去一样以高估值发行股票。

其实,两地市场较大的估值差,很多低估值的东西都蜂拥回归高估值的市场,从而可能引发一轮港股回归A股的热潮。

近日,近日,锦州银行在港交所公告称,在实现H股上市之后,为进一步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打造境内外融资平台,实现股东所持全部股份的流动性,董事会拟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该行A股并上市。

此外,青岛港表示正考虑启动回归A股上市计划,但具体时间表还需多方讨论后才能最终确定。在完成A股上市后,青岛港将考虑以A股作为标的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今年以来已有青岛港、绿色动力环保、中国太平等多家港股拟回归A股。而早在去年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盛京银行、拉夏贝尔、复旦张江等多家H股公司都陆续抛出申请A股再发行计划。

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撰文称,低估值现象的本质更像是一个整体市场的失灵和一个投资群体的非理性。由于成交量有限,港股已经成为全球市场市盈率最低的地区,平均不足7倍。同比A股和美股都相差甚远,美国标普500的指数PE甚至是恒生指数的两倍有余。近年来,代表科技前沿与生活趋势的科技企业或互联网企业,无不把首选的上市地点选在了大洋对岸的美国,而在中国内地释放出了支持此类企业在国内上市的风向后,又纷纷选择回归A股。这一来一往,港交所都被集体忽视并绕过了。留不住虚拟经济,如今连实体经济也想出走,香港股市还剩下什么呢?

这足以引起香港联交所和证监会应反思。

然而,也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港股审慎也是有原因的。香港市场对于价值定义有着更偏向于欧美的投资理念,即崇尚以最低的风险和资本,通过高效的运营和管理来获得市场竞争力,并创造高额的利润。也就是说,港股与境外资本市场青睐运营型公司而非资源导向型企业,美国等市场金融工具成熟,开发企业轻资产程度较高,而内资企业对资产依赖度高,通过借贷拿地、开发项目的模式仍是主流,资产较“重”,资金运营效率相对低下。这种模式的差异,影响了投资者的态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重资产、重杠杆、重行业的万达,似乎从选择在香港上市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今天这样一个结果。每一个市场都有其独特的估值文化,香港市场正如香港这个城市一样,自由竞争跟随潮流的风格更贴近其估值偏好。

“壳资源”重回风口

总体来说,正是估值文化和标准的差异导致不同的选择,但港股反映的是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和思考,目前看海外态度仍偏谨慎。

目前港股回归A股基本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通过IPO公开发行股份;另一种是换股吸收合并、分拆上市,类似于再融资。

对于在A股已经控股了一家甚至多家公司的H股或其控股股东来说,后者更容易被认可。对于那些够不上A股IPO门槛的,或者嫌IPO繁琐的,有的选择了新三板,如天能动力、TSC集团和天工国际。

很多港股绝不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排队等候IPO,于是借壳成为了一条捷径。而通过吸收合并或借壳重组的方式回归A股则相对来说时间会快一些,但是这对于大多数港股来说并不合适,因为只有少数港股在A股有关联公司,而且找壳也并不容易。

随着A股上市通道的变窄,壳资源的争夺也愈加激烈。一些大股东增持分散、主营业务经营困难、市值较小的壳公司,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近日,随着中国忠旺与上交所上市公司中房股份的相继发布公告,中国忠旺宣布分拆工业铝挤压业务回归A股上市的计划终于落地。从去年9月30日开始停牌,一直到2016年4月7日复牌,中房股份足足停牌了六个多月。不过,自复牌以来,中房股份已经连续六个交易日强势一字涨停。截至4月18日,中房股份每股价格13.1元,股价上涨了近一倍。涨停板上一路狂飙的背后,是港股忠旺集团的借壳上市,也最终让中房股份成为今年 “香港红筹回归第一股”的壳。

还有一类现象不容忽视,一些具备优质“壳资源”标准的公司,同时又被机构举牌。这些举牌动作曾经在市场上引起过高度关注。中科招商是去年新三板公司中的“举牌王”,一口气拿下16家上市公司,其纳入囊中的公司有10家市值不足30亿元,仅有一家市值超过50亿元。

近来,企业间借壳上市的戏码在不间断地上演,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让优质“壳资源”僧多粥少。不少“壳资源”重回风口,如一场迟到的盛宴开炒。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呼吁,当前壳资源的爆炒是不正常的现象,不应该成为中国股市发展的常态。解决这一问题,完善退市制度是关键。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良好的退市制度一方面能够剔除“烂苹果”,有利于市场正确定价,优化资金配置,实现股市的价值发现功能;另一方面能够形成对管理层的激励,退市风险的警示迫使管理层提高经营水平。


转自腾讯财经国际新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