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北京青年报,文/张田勘
《哈佛凌晨4点半》文中说,“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但实际情况是,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与其他大学一样,大家都在睡觉。为什么很多人会相信“哈佛凌晨4点半”?是中国人太相信“发奋图强”的价值,还是大家忽视了“人需要休息”这一常识?死拼并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哈佛大学并不认同无效率的学习方法
张田勘认为,《哈佛凌晨4点半》最初是作为言之凿凿的10万+火文在网上被疯转,后来是作为一本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1月出版。
该文描述的是,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莘莘学子已经坐满图书馆,静静看书、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问题……无论是书还是文章,想要描述的中心问题是,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然而,耶鲁大学本科毕业、今年8月底入读哈佛大学商学院MBA、90后的李柘远(Leo),通过亲身经历和调查证明,网上热传的“哈佛凌晨4点半图书馆的景象”,只是一个不存在的想象。凌晨4点半的哈佛大学其实和世界上,包括中国的大学基本一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都沉浸在睡梦中。确认这一点至关重要。
李柘远的调查分三部分,一是哈佛官网资料查询,二是哈佛学生现身说法,三是哈佛图书馆实地走访。在哈佛大学的80家大小图书馆中,只有勒蒙图书馆(The Lamont Library,位于哈佛庭院)是24小时开放,其他大部分是在零点关闭,而在24小时开放的勒蒙图书馆,平日到了晚上十一二点时人就很少了,更别提后半夜。只有在期末考试前的一两天,人会稍微多一些,但也绝对不是人满为患。
《哈佛凌晨4点半》显然已经不是鸡汤了,如果说是,也只是抹了点鸡油的假鸡汤。可是,这样的鸡汤为何迷倒了几乎所有的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学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哈佛教育的世界性杰出成就套上中国式思维的论证。
作为世界一流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其中有40位诺贝尔奖得主、30位普利策奖得主、8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这些教育成就和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获取的,而是勤奋、大量付出的结果。这既符合中国人发奋图强、闻鸡起舞的历史,也符合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于工作的勤奋,梅花香自苦寒来,甚至要经历千辛万苦。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话当然是成立的,但是,一旦超过一定的度,或一定的临界值,例如人的生理极限,就有可能走向谬误,真理不能再向前多走半步。对此,李柘远有一个感悟和总结:以学习时长衡量一个人刻苦与否是一个不太明智、甚至有点愚蠢的方法。在哈佛和耶鲁,没有看到谁以“刷夜”为荣,更没有学生暗自较量谁能熬得更晚。这些学校学生崇尚的,是一个叫做“productiveness”(效率,多产)的词。
讲究学习方法和效率既是哈佛学子成才成功的奥秘,也否定了“刷夜”、熬夜和通宵达旦的做法,因为后者既有违科学,也超越大多数人的正常行为方式。当然,考过托福和在国外学习过的人都知道,有的人学习是day in and day out,即日以继夜不休不息地学习,但那只是极个别人,或者是在考试前的拼命恶补,并且不能持久,这并非是真正懂得学习方法的人和大多数学子所采用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