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淘金华工后裔重走淘金路

2016年09月28日 澳洲通


9月16日,在维州议会大厦门口,25人开始了从墨尔本到巴拉瑞特83公里的跋涉。这是160年前奔向南半球这块神秘土地来淘金的华裔在墨尔本港登陆后,走向金矿的路途。如今这25位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士重走这条淘金路,纪念华人移民澳洲史上重要的一笔。他们用三天时间走完了全程,于9月18日抵达巴拉瑞特。



然而当年的华工如果只需走83公里都是属于幸运的。 时光倒转到1850年代的淘金潮,一批又一批的华工离乡背井,来到南半球寻找他们的运气,到巴拉瑞特(Ballarat)和本迪戈(Bendigo)这样的地方淘金。本来华工可以在维州港口登陆,但1855年维州政府通过了移民限制法,1857年开始对华人实行每人10磅的人头税。当时的10磅是一笔巨款,为了绕开人头税,投奔“新金山”,华人移民不得不在没有实行人头税的南澳港口罗布(Robe)上岸,并从那里步行到维州的金矿,全程400多公里,有近2万华工倒毙路途。那是一段艰难的旅途,更是一段种族歧视之路。从那个时候起,澳洲社会对于华人移民的敌意日渐高涨,并最终导致了联邦成立后的白澳政策,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有一位西人模样的男士也参与了此次重走淘金路的活动,他叫Max Brady,是当年远涉重洋来到澳洲淘金的华工的后裔。他的曾祖父Wong Ah Sat在1857年在罗布登陆,走了400多公里才到巴拉瑞特。家住昆州Toowoomba的Max特地从新州的Yass开车到墨尔本,参加了这次重走淘金路的活动。笔者和他做了一个电话采访。


Max Brady在墨尔本议会大厦前手拿曾祖父的照片 图片来源:ABC

罕见的中英通婚

Wong Ah Sat于1864年和出生小康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的英裔女子Amelia Hackney结婚。当时中国商人和英裔家庭打交道是常见现象,但是通婚则较为罕见。据Max说,根据家族保留下来的当时Amelia写给她父亲的信件来看,这个婚姻也是遭到过一定阻力的。但是Hackney的家庭在当时的英国也是属于社会民主派,因为不满英国的政治环境而来到澳洲。所以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能够接受这样的中英联姻。另外从Wong Ah Sat的照片来看,也像是出身良好家庭,这点虽然不能得到证实,但是Max也认为相当有此可能。


Wong Ah Sat 于1904年  来源: 悉尼powerhouse museum

1879年入籍后的Wong Ah Sat搬到新州的Bolong ,在那儿开了一个 general store,王家在当地的乡村社区是受人尊敬的家庭。王家的商店到今天还在,目前的店主叫Robert Wong,是Wong Ah Sat的曾孙。他捐了很多王家的东西,包括商店内的瓦和木头,售卖的商品,当时的账簿和收音机等给悉尼的PowerHouse博物馆,有兴趣的悉尼同学不妨去看一下。

中澳文化的相互融入
Wong Ah Sat和妻子一共养育了9个孩子,到了69岁的Max Brady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从外表上看Max就是一个普通的西人,你不会猜到他的祖先里有华人,而且他也不会说任何中文。他本人没有去过中国,虽然这在他将要做的事情的清单上。他家人有人对中国感兴趣吗?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过中国,比如上海和香港;38岁的儿子Jeff还说有兴趣学习中文,但是他有点纠结是学普通话还是粤语。普通话更有用,但是他们的祖先却是来自广东省。

Max自己也有一些中国朋友,在Toowoomba这样地区性的城镇也颇有一些中国移民,从事的是餐馆业,为当地居民提供“美味的中餐”。 和淘金时代英语不大行沉默聚居的华工相比,如今的中国移民在融入广大社区,和华社以外的社区沟通的方面,是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Can’t see any issues” 这是Max的回答。对于中国,中国人,有没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Max犹豫了一下说,并没有。(很真实)


Max走完全程后获得证书

为什么长途驱车来到墨尔本并参加重走淘金路的活动?

和我们一般以为的身为华工后裔具有使命感的猜想不同,Max就是一个接地气的澳洲人,他说他一向喜欢徒步,欣赏澳洲乡村风景。而今年又是他的曾祖父去世100周年,所以以此来纪念曾祖父是一个最好不过的方式。“It’s nice to do so. ”

明年为了纪念人头税实施160周年,会有更大型的重走从南澳的罗布到维州的巴拉瑞特的“罗布淘金之路”的活动。Max也在跃跃欲试,说严肃考虑想要参加。他说为了做好体力上的准备,周日刚刚徒步了16公里。


重走淘金路上的彩虹

怎样看待韩森的言论?

最后我问了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怎样看待韩森的言论?白澳政策有可能卷土重来吗?Max认为韩森有发表她观点的权利,但是他个人不同意韩森禁止穆斯林移民,以及让不肯融入者回老家去的观点,他认为这是倒退。

白澳政策不会回来,他认为,目前的情况是经济不好,恐怖主义威胁,造成社会矛盾比以前激烈,但是这是一时的情况。和50年,100年前相比,种族歧视的情况在澳洲已经取得了很大改善。彻底消灭种族歧视在短期内不现实,然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到了现在,历史车轮的倒退也不现实。


到达终点后的披萨,上书:WELLCOME  1856

关于此次活动的组织者
感谢活动的组织者之一Charles Zhang提供了很多这次83公里徒步的照片。其实在2013年末, Charles和16岁的儿子以自己的双脚重走过华工当年从南澳港口罗布到维州巴拉瑞特金矿的艰难路途。在南澳和维州12月份30多度炙热的阳光下, 父子俩背着帐篷,食物和水,花了2周的时间,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走完全程。

Charles来到澳洲近30年,分别在悉尼和墨尔本住过5年,因为工作关系辗转到巴拉瑞特后,爱上了那个地方,最终扎根下来。兴趣爱好广泛,积极参与社团工作的他,对于澳洲历史上华工淘金那段非常感兴趣,自己做了很多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看的史料越多,对于华人移民所经历过的一切就越是感慨。这引发了他2013年的480公里之旅,也让他积极组织并参与了2016年的这一次83公里的步行。


Charles Zhang(左)和林美丰议员

为了纪念“罗布淘金之路”160周年,纪念死于这条路上的近2万名华人,澳华社区议会维州分会明年将会举行重走“罗布淘金之路”的徒步接力活动,敬请关注和期待。


结尾的话


160年前,有一种税专门针对华人;不是太久之前,澳洲还实行着白澳政策。 种族歧视可以不加掩饰地宣扬,没有“政治正确”这么回事。(如今的政治正确是否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在如今的政治环境下,从韩森到川普,右翼政治力量有抬头的迹象。不忘历史,警醒当下,身为澳洲公民和居民,我们每一个华裔同胞都应该有所思考。政治并不遥远,它不仅体现在每天的议会会议里,新闻头条里,更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



*本文照片除了注明之外,其余都由Charles Zhang提供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