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妈的话:Maggie是妈妈圈的小作者,她的故事大概是很多留美少年的缩影。前几天跟一个在美国留学而后留在美国工作的女孩聊天,女孩说,每个在美国工作的留学生都是纠结的,在留在美国、回到中国这两个选择上反复摇摆,纠结。此岸、彼岸,没有绝对的完美,当下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五年前的我,带着自己对美国无限的憧憬和父母沉甸甸的希望,开始了漫长的留学之旅。
在踏上美国国土的那一刻,我瞬间把16小时前与父母的依依不舍抛在了脑后,新奇地领略着这个世界第一强国带给我的与众不同。走在美国的大街上,我贪婪地吮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一尘不染的蓝天,干净的连一丝白云都没有。街道上的车辆井然有序地行驶着,不会动不动就按喇叭。车辆在看到行人时,也会非常自觉地停下来让道。街道上每隔一两条街就会看到分类垃圾桶。公共厕所每个隔间都配备卷筒手纸。厕所的水龙头有冷热两档。有洗手液。另有擦干手用的纸,或者干手机等。
撇开这些外在条件不说,我还特别欣赏美国人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出的良好教养:在大多数情况下,男士都会主动地帮女士开车门,开餐厅门等,还会特别性感地附带一句 “after you”(您先请);进入餐厅后,男士会优雅地帮女士把椅子拉出来,请女士先入座。在进入一幢建筑前,走在前面素不相识的的人,进门后也会礼貌性地帮走在后面的人扶住门,以免被门撞到;走进电梯后,离电梯按钮最近的人会主动问电梯里的其他乘客要去第几层,然后帮忙按层数等等。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学校的设施也是中国高校无法比拟的。走在学校图书馆,到处可见桌上摆设着的苹果牌台式电脑,有些高校甚至还提供3D打印机供学生使用,每层楼面都设有学习房间(study room)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图书馆里还拥有着大量的藏书,而且每一台都通过网络与其他很多图书馆的查询系统和专业资料库连通,对需要做科研查资料的人来说真是太便利了 。美国高校还愿意花钱翻新教学楼。我当时读的学校,投巨资并花了两年半时间新建了一栋科学和数学楼,据说楼内拥有78个实验室、90个办公室、一流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植物园、温室、楼顶还有一个天文台,天气晴朗的时候学生可以上去观测星空。除了这些良好的硬件条件外,美国高校的各种资源也是非常丰富:写作中心、职业规划中心、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我在留学妈妈圈有一篇专门写过这个)。教授会腾出专门的办公时间帮助学生答疑解难,如果学生想要继续深入地讨论某个学术问题,还可以发邮件给教授约其他的见面时间。
毋庸置疑,这几年在美国读书和生活,大大地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能有机会和世界高等院校的学生拥有一样的教学资源。和中国拥挤的交通、嘈杂的环境和无可高攀的房价相比,在美国生活无疑是一种享受。初来乍到的我,立志将来要在美国定居, 然后再把爸妈接过来享一下福。可是,一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顺利。
首先要想在美国留下来,就得先找个可以帮助解决身份的工作。在第一个硕士学位(MBA)毕业后,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美国找到了一份实习:在美国一家很大的能源公司做市场研究。虽然我非常认真的完成经理布置给我的每一个任务,努力和部门同事搞好关系,经常主动留下来加班,周末还自学一些与能源行业相关的知识, 但是公司都无法帮我申请工作签证,因为经理说我的专业不属于技术类,他们只给工程师那样的人才申请工作签证。后来我也曾试着去找过其他工作,但可能是由于本身专业的限制或是经验不足种种原因,最后都没有找到能给我办签证的工作。
因为我的专业主要是做市场营销,例如品牌管理和活动策划这块,然而,美国基本上不会把这样的工作机会留给外国人,毕竟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外国人在美国做好市场的难度。身边最后留下来的人90%都是学STEM(理工科)或是会计的,他们的工资不错,在社会上也比较受人尊重(因为大多数美国人干不来这个)。当然,也有学市场的同学最后在美国公司留下来的,但是他们大部分都是在公司做个小职员,拿着4-5万美金一年的工资,工作很轻松也没有压力,我知道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为了能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我又不死心的决定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这次想学一个偏技术点的专业可能会好找一些工作。于是我选择了波士顿当地一家有名的商学院,用当时实习一年积攒下来的存款和家里的补贴全拿去交了学费 。可是从小数学底子薄弱的我,在接触到那些统计、线性代数和数据模型课的时候变得手足无措。有一次好朋友为了帮我,花了一整晚的时间给我讲统计的基础概念。听他眉飞色舞地讲着,我却委屈的哭了,不知道逼自己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为了留在美国是否明智。可是学费都已经交了,就只能硬着头皮学到底了。
其次,就算好不容易拿到了美国签证或是绿卡留下来的中国人,也会发现想要真正融入美国文化,进入上流社会,其实并非易事。无法想象中国人如何能和美国人在一起一边打高尔夫球、一边谈生意;也无法想象中国人如何能和美国人在聚会上畅谈美国政治,好莱坞大片或是流行的体育运动。因而,即使来了美国很多年的中国人,身边的朋友圈基本上也仅限于华人,常去的是中国超市,吃的最多的是中餐,参加的聚会也都是中国人举办的聚会。毕竟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和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已经在骨子里根深蒂固,要想克服这些文化差异,融入美国社会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
举个例子来说,美国人比较自我,家庭观念没有中国人那么重。子女18岁成年后一般都会离开父母,自己出去租房子住。如果大学毕业有了工作以后,还和父母住在一起,美国人会觉得是件很丢脸的事。然而,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当时听到这一条时是非常震惊的,因为这和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是相冲突的。
还有在工作中,美国人都是非常地主动,他们常会向上司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经理也是很鼓励这样的做法。我的老板就曾经告诉过我,他发现中国员工非常勤奋,但是缺乏主动性,总是被动地等着他去安排工作。所以他希望我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更积极主动一些,自己主动找工作来做,有好的建议随时向他提出。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所习惯的含蓄委婉在美国职场上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所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今年是我在异国他乡度过的第五个中秋节,看着国内朋友在微信圈上Po出的与家人团聚的照片,内心百感交集。回国还是不回国,如何抉择如何取舍,我真的不知道。最后,只能呆呆地憋出一句:美国,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