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公寓太贵,他们就把集装箱改成了海滨宿舍

2016年09月26日 伦敦艺术大学北京招生代表处


留学生活中最大的一笔开支要算租金了,近年来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在欧洲,因为有 80% 的重点高等院校都坐落于市中心周边的黄金地带,学生公寓的价格更是令人咋舌。根据英国慈善机构Unipol的调查,从 2010 年至 2013 年,学生公寓的租金涨幅高达 25%,近乎是当地平均租金涨幅(13%)的一倍。而在丹麦,根据 Copenhagen Post Online的报道,首都哥本哈根需要在 2020 年以前新增 45000 个新住房才能满足年轻人们的需求。

哥本哈根一家住房初创公司 Urban Rigger 的创始人 Kim Loudrup 认为,问题还不止住房压力那么简单。进入城市各高校深造的学生们是创造知识经济的主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社会投资对象,很难想象他们因为房价问题放弃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最终反噬的对象也将是城市本身。

Urban Rigger 看中了遍布欧洲海岸沿线的城市港口。它们通常离市中心很近,而且由于欧洲城市的传统工业经济早已被服务业等取代,不少原本繁忙的集装箱集散区也被空置了出来,不再有大型船舶停靠。

如果能在这些港口岸边建设一些“海上学生宿舍”,并且采用模块化设计,它们不仅能抵御气候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也能压低成本、便于推广。







担任设计的是我们报道过多次的哥本哈根本地事务所 BIG。它们把集装箱改造成了浮在港口岸边的 24 组学生公寓,每组公寓可以住 12 人,每人有属于自己的私人卧室、浴室和厨房,而庭院、皮艇(没错,他们可以自己开船去市中心)、屋顶露台、烤肉区等则是公用的,租金为每月 600 美元。

在室内设计上,公寓的整体风格强调简洁实用。落地窗让住户能充分欣赏到海景,白、灰、粉绿、粉蓝的配色则让空间显得安静而活泼。

所有公寓均依靠由若干太阳能电池组成的光伏阵列发电,同时利用一套太阳能换热系统调节室内温度。墙壁外侧涂了一层 NASA 研发的气凝胶,它被称作“终极海绵”,上面分布着大量的微孔,可以吸收水中的污染物。







这些公寓目前由波兰的一个造船厂整体制造,每年可以以每平方英尺 700 至 800 美元的成本建造 100 个。Urban Rigger 还需要购买这些临水区域的使用权,但它们相信未来市政府会把其所有的一部分土地贡献出来,帮大学解决住房问题。

BIG 也持乐观态度,它们购买了 Urban Rigger 10% 的股份,以后还打算合作推出更多类似公寓。创始人 Bjarke Ingels 历来偏好这类被他称为“社会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urecture)”的项目。具体来说,就是将通常被消极看待的工业基础设施改造为有积极意义的建筑。

把港口变成住宅区的案例在欧洲其实已经多有尝试,比如德国的汉堡市把工业港口变成了被称为“Hafencity”的文化住宅街区,瑞典南部港市马尔默也对部分口岸做了改造。

对于那些位于海啸或台风频发的海滨城市,这种模式可能还有待考察。不过如同 Bjarke 之前提到的“实用乌托邦”(Pragmatic Utopianism)理论,其意义在于提出一种新的可行性。

引用 BIG 出版的建筑漫画书《Yes Is More》导演中的一句话“从历史上看,建筑领域一直由两大极端对立的思想统治着。一边是前卫的狂热思想,经常与现实脱节,以致无法成功。另一方面,存在一些擅于建造平庸乏味的、高质量火柴盒建筑的顾问公司……我们选择在两者之间建立重叠部分,这是一个旨在创造社会、经济和环境完美却又切实可行的乌托邦式建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