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移民家园网!
www.yiminjiayuan.com
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
是一位公益旅行实践者
借去各地做公益的机会
辗转多个国家,增长阅历
听起来很浪漫是吗?
或许你也忍不住想加入了
但其中过程的千姿百态
或许将超过现在的你的所有想象
且来听听烨华怎么说吧
朋友家App房东 蒋烨华
▼
2010年
因为觉得自己不适合原有的工作环境
又得了抑郁症
我决定去旅行
我曾读过德兰修女的传记,一直深深敬佩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为印度人民所做的事情。
于是我把第一个目的地定在了印度,希望参与到德兰修女“仁爱之家”的服务中。
然而,落差来得很快。在从孟买到加尔各答的火车上,我遭遇了印度列车乘务员的恶劣服务。
那时我又饿又累,失望受骗的挫败感困扰着我。
回到卧铺,我反思着自己的情绪。我是来做公益的,却不爱印度人,这不是虚伪么?
而我又想到,真爱是什么呢? 爱父母是因为他们爱你,爱女孩是希望得到她的爱,而真爱,是爱陌生人,爱伤害你的人。
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原谅了那个印度人。
正是因为想通了这点,支持着我后来在仁爱之家的义工活动。
那是在加尔各答,我做的是又苦又累又脏的事。
比如帮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换裤子,那股难闻的味道让我简直不敢呼吸,洗衣服的水很快会从白变黄。
我是凡人,我的内心也常有抵触。
每当这时,我在火车之旅中领悟到的真爱之奥义就会出现,让我放下骄傲和种种抱怨,认真为老人服务。
爱,是纯粹帮助别人的唯一动力。
在印度做义工,虽然只有短短2周,却打开了我的公益之路。
从印度回来后不久,我想去国外体验当地生活,也在公益模式上寻找一些启发。
便签了新西兰的工作旅行签证,开始了异乡的旅行打工。
新西兰福利不错,基本的生活还可以过。但也曾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对待。
最困难的一次是我被一个中国工头欺骗了。本来我是可以合法打工的,但那个工头不给我打税。我变成了黑工。
并且,他还克扣我的工钱、拖欠我的工资。在那里工作了3周,每天十二小时,但最后我不但没有赚到钱,还把积蓄都花完了。
没有钱,只能省吃俭用。睡帐篷,吃泡面。
最最艰难的时候,身上只有20纽币。
虽然有信用卡,但我不敢用。一旦用了,我爸爸妈妈就知道我在新西兰过的不好。
最终,我还是咬牙挺过了艰苦的时光。
我想,苦难都是化了妆的祝福。每一次的经历都能让我们的生命有所成长。
在新西兰的8个月打工旅行中,我无时不刻不感受到,这个国家在医疗,公益各方面的成熟。
这次新西兰的体验,成为我回国继续做公益的动力之一。
我想将学习到的做公益的经验带回中国,帮助更多的人们。
2011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前往四川的凉山州,通过英语夏令营的形式和孩子们度过整个暑假。
2013年我又开始参与免费午餐项目。为那些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吃没有油的蔬菜的村民们募集资金,让孩子们吃得更好。
一开始,募集到的钱寥寥无几。连兄弟都不支持我,给我泼冷水。
我自己也面对很多经济压力,放弃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冒出来。
但身边总有一些鼓励的声音让你能够坚持下去。一位朋友对我说:
“蒋烨华,如果你是死水,就算你现在拥有再多,总有一天也会枯干。
你要记得,自己是根管道!是将活水引向干旱之地的管道, 是一个承载并传递祝福的器皿。”
渐渐地,我认识了公益圈的朋友,资金的困境就好转不少。我自己也不在乎负面的声音,努力做事。
我明白公益不仅是一个人的努力,更是一群人的奋斗,我要做的就是努力让人知道在中国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2014随着凉山州项目的成熟,我有时间前往四川另一个贫瘠的地方——甘孜州妙法院做老师。
那里是高原,冰天雪地,极度缺水,经常断电,生活十分辛苦。
有一次因为高反加上感冒我没有办法给孩子们上课。这些孩子们就跑去草原上给我摘来野花,放在我的床头,还画画送给我,希望我能够快点好起来。
经过这3年多的努力,周围的朋友已经开始理解我所做的,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支持我的公益之路。
而公益也改变了我的生活。在我最近写成的书《从流浪到归家》中,我写到:
“旅行做公益,让我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让更多的人过得幸福。
满足不是来自自己,而是帮助的人可以好起来。”
▼
而做公益对我的意义,还远远大于这些。
因为加上了意外收获的爱情。
没错。
2015年我再一次前往藏区支教,在路上不慎被毒虫叮咬,高烧、化脓。
一个医学院毕业的老师每天都给我换药。当这段支教结束后,我们相恋了。
当我俩结婚的时候,我们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家。但评估了一下收入水平和一天跳三价的楼市,同时也不甘心这样做一辈子的“房奴”,感到渺小又无奈。
偶然地,我的妻子听她爸爸说起,家里还有一个老房子空置着,想把它收拾收拾租出去。我们顿时眼前一亮:还不如租给我们。最后我们征得了他们的同意。
第一次见到这个房子,是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我们只是借着手电在屋外张望,透过窗户的一点缝隙去憧憬这是一个怎样的小世界。
虽然屋内破乱不堪,屋外杂草丛生,但我们依然按捺不住兴奋,仿佛看到了家的模样。
就是这样30多平米的小小空间,我们尝试着把喜欢的元素都加进去。
阁楼、吧台、塌塌米、沙发、露台、厨房、花园……
乍听之下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这就是所谓的“梦想”吧。梦想梦想,首先要敢想,其次要敢做。
房子很快开始动工,很快被我拆得只剩下一个空架子。只保留了原来的结构。
在农村,这样的改造更是少见,周围的邻居也都好奇,纷纷抱着“看你们怎么收拾”的想法,等着看我们整出个什么来。
改造工程就在我们的憧憬、乡亲的质疑以及父母的忐忑中进行着。
我和妻子利用一切空暇时间跑建材市场,网购、现购、打制等方法统统用上,拿到我们中意的建材、家具,同时还要兼顾价格、质量、品相等各种要求。
我几乎调动了平时被封锁在某个角落的所有脑细胞来做这件事情,设计、整装、精装方面的潜能统统小宇宙爆发。
以至于在小屋整体化效果出来之后都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家装修完了,但如果就这样作为一个自己居住的场所,那么对于家的梦想也只能到这里结束。
但梦想之所以能称为梦想,是因为它也有流动的属性,一些新的想法会以梦的形式来不断地开启我们。
恰好迪士尼项目修建后,我们的房子处在周边。借着很好的旅游大环境,来这儿酒店投宿的人也多了。
我们想着,刚好装修的屋子也可以为此所用啊,就这样开始做短租了。
我们将房屋信息发布在朋友家等短租平台上,撰写房屋守则,等待我们的房客。
这样做不仅免去了做民宿的各种审批流程,也可以与租客之间有互动,彼此交流,也在交流中学习如何成为好的房东。
这样,我们小屋的就成了自住与短租两用。
没有租客的时候,我和妻子会过去居住,在露台上看晚霞、在厨房做一杯意式咖啡,或是拿一本喜欢的书躺卧在沙发上。
露台上搭帐篷,晚上可以看到满天繁星
我们也在自己居住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细节,让租客有一个更好的居住体验。
起初的时候我们以为来预订的都是迪士尼的游客。
后来发现更多租客是因为喜欢我们的屋子和居住理念,更有因为喜欢我们的故事而来的。
我们很开心,这太符合我们最初的设想了。我们希望每一位来的客人,都像是到自己的朋友家作客。
我们为小屋取名为“我们WE”,因为这里有我和妻子的故事、信仰;也希望能和来小屋歇息的朋友,成为很好的“我们”。
来源:朋友家(ID:mypengyoyjia)
新西兰移民家园尊重原创,诚意分享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遇侵权,可联系订阅号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