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们出趟国就膨胀了,这不顺眼那不顺眼。
有人,甚至是亲人指责我,偌大一个中国就容不下你家孩子,你家孩子想成什么才?你家孩子去国外读书就能成大人物?
这也是我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呵。
我每天目送小妞上学,我喜欢拥抱她一下,然后看着她走远,心里弥漫起淡淡的伤感。
新西兰再好,毕竟是他乡,孩子那么小,就跟着我万里迢迢离开家,离开亲人,就为上个学。
我也经常问自己,究竟是为什么?
我从一个乡村老师,走到首府,走到首都,到了中国乃至于某些人眼里的世界中心北京时,我以为我可以停下脚步,享受生活了。
可是,我发现生活很沉重。
每天全家人的神经绷得像待发弓箭的弦,孩子的教育,交通的拥堵,狭小的居住环境,人与人之间一碰就触发的愤怒,再厚重的文化,也培养不出孩子大气的格局。
当污浊刺鼻的空气成为这座城市的常态,当蓝天阳光白云成为奢侈品时,当不断曝出水源、土壤、食品的问题时,我再也忍受不了了,我必须逃离!
逃往哪?
当年为了留后路,南宁的房子我一直不舍得卖。
但此时的南宁,一门心思奔北部湾中心特大城市而去,水泥森林林立,半月不见太阳的情况也出现了。
不单是南宁,周边的小城市小县城,也时常是灰蒙蒙的。
南宁号称绿城,广西号称山清水秀之乡,也开始沦陷。
自然生态反映的一定是政治生态,更是社会生态的集中表现。
你说,我能往哪里走?
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越远越好。
说实话,刚刚来到新西兰这座小城,心里是有落差的。
路那么窄,路面那么粗糙,城市那么安静,就像乡村,没有中国城市的那种大气磅礴和热闹,更鲜见豪车。
感觉比中国落后太多。
可是慢慢待下来,你会发现,他太多的好了。
每天都有新鲜事、稀奇事,天天出门,汽车让路,陌生人点头示好,在国内住鸽子笼的钱这儿可以住别墅。
用一句话归纳,就是在这儿,你觉得你活得像个人,被尊重,无论你有钱没钱,你是一个被尊重的个体,在这儿,你有幸福感,安全感,你的心安。
谁说的,心安即是家。
为了把这儿当家,我还要逾越绿卡的距离。
今天是第二学期的第一天,送女儿去上学,发现学校门口的交通是孩子和老师在指挥。
穿着安全警示服的执勤孩子,只要有学生和家长在路边等待过马路,他们就会把stop的牌子横推出去,双向车道的车戛然而止,学生和家长就可以过马路了。
时间到了,他们把stop的横杆拖出来,扛回学校。
迟到的学生怎么办呢?我正担心那名粉衣服的小姑娘怎么过马路,双向呼啸的车在斑马线前稳稳的刹住,司机挥手示意小姑娘过马路。
那一刻,我的心觉得好暖。
那么有爱的国家和民众,没有国学教育,可是,这不就是“幼吾幼及人之幼”吗?
偶然看见学生们的课间,我有些震撼了。
篮球场足球场,学校的游乐设施,空地上,全是孩子们奔跑的身影,有孩子在翻跟斗,有孩子在看书,有孩子在三五成群的交流,也有孩子在追逐打闹。
这才是孩子,这才是学校啊,看得我都想重回校园了。
你在中国还见到这样的学校吗?北京有许多号称硬件设备全国一流的学校,也见不到这样的场景呵。
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
记得我在国内拿着新西兰上学的资料被女儿学校的领导碰见,他便很鄙视的说,新西兰适合养老。
言外之意,那里不是读书的地方。
看到今天的场景,我终于肯定我此行太正确了。
新西兰的学校,在知识教育方面,也许赶不上中国学校,但他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
在学校里,老师对孩子,对家长说话的语气,非常平等、平和。
反之,中国的学校,对孩子对家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你必须服从的架势,所以孩子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都无法自然成长。
只要不扼杀孩子的天性,孩子终将长成他自己的样子。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要往这个大农村跑了。
下午放学后,我带女儿去图书馆。
市区图书馆比社区图书馆要大,儿童区除了有更多的绘本,还有供儿童嬉戏玩耍的设施。
女儿想借几本书,但是我没有借书证。
上次在社区图书馆,我记得办借书证要地址证明的,我现在上哪要地址证明啊。
但小妞说,她太想借那几本书了。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问图书管理员,说我不是新西兰人,我想借几本书,我没有借书卡,能不能用押金来办借书卡。
图书管理员说不行,不但要地址证明,还要照片。
我不甘心,又问了一句,但我女儿今天非常想借几本书。
她一听,说如果是你女儿借书的话,可以办卡,不需要任何证件。
真的吗?我一听,高兴极了,把女儿叫过来,她让小妞填了一张表格,写上我们现在租房的地址,就可以了。
然后她带着小妞过去,教其怎么使用电子借书机器。
说实话,那一刻,我再次被惊到了,我一个外国人,万里迢迢来到新西兰,不需要任何证件和押金,就让我把借书证给办了。
联想到上午在学校看到的情景,我只能说,这才是真正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不看广告看疗效。
那些广告做得顶呱呱的国家,说什么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其实就是要穷孩子,苦孩子,为难孩子。
有比较,就有伤害。
不走出国门,我都不知道我怎么被伤害。
那些还在国内幸福生活的人们,出来看看吧,看看你们是怎样被伤害的?
我的房东72岁了,已经领了退休金,但她喜欢工作,所以又找了一份兼职。
她走路像一阵风,比我还快,根本不像72岁的人。
在国内我还没碰上一个比我开车还好的女性,见了我的房东,我才知道我棋逢对手。
我们入住的时候是4月末,还不是很冷,但每天早上六点钟,她就起来把厨房和餐厅的空调打开。
因为她的餐厅的空调是可以暖到二楼的,她希望我们从温暖的被窝爬出来时不会感到太冷。
我到她家的第一天,她就问我怎么送孩子上学,我说我打算买两辆单车,她说她可以开车送我女儿。
我哪好意思让她天天接送孩子啊?
毕竟她都72岁了。
但是她说她愿意,很享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最后我们达成协议,平时我们自己骑车,下雨的时候请她帮忙。
我去二手店买自行车时,我看上的自行车只租不卖。
因为租车要押金,这押金他还不要现金,只要VISA卡。
我出来时忘记办一张VISA卡,好说歹说,他就是不肯通融,还告诉我现在已经4:10,超过下班时间了,他要下班了。
明天就要开学了,我今天自行车租不到,不是要给房东添麻烦了吗?
闷闷不乐的回到家,我还没开口,房东就问我租到自行车了吗?我说我没有VISA卡,没办法租。
房东说,明天我先开车送孩子上学,然后跟你到店里面去看看。
次日房东送完孩子上学,真的就开车带我到了二手店。
我以为她是去帮我沟通,谁知道她拿出她的VISA卡就给了店员。
原来她要用她的卡帮我做抵押,并且告诉我只需要租孩子的自行车就可以了,她女儿有一辆新的成人变速车,可以借给我用。
我跟她只认识三天,她就用她的银行卡为我作抵押担保,并把她女儿全新的变速车借给我用(见到自行车的时候我才知道那是一辆不便宜的变速车)。
我何德何能,在异国他乡就碰上这样的比我亲人还亲的异乡人呢?
偶然跟她提到我想买房,因为我英语不好,根本看不懂英文网站的房产信息,她就自己在网上帮我留意,碰上合适的房子就打电话跟中介联系,开车带我去看房。
我要给她付油钱,她拒绝了,她说她很享受帮助别人。
女儿喜欢吃蛋糕,喜欢带蛋糕到学校做早茶点心,我们就在超市买了一个大蛋糕。
她看见后就说她可以为我女儿做蛋糕,超市的蛋糕比不上自己做的健康。
说实话,自从搬进她家,我的心里总是洋溢着一种幸福的感觉,感觉她就是我的亲人,我在新西兰的依靠,我有什么困难只要跟她说,她能办到的,她都会帮我去解决。
我真的感到我无以为报了,好在我有一手好厨艺,就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饭,想不到她那么喜欢中餐,我也稍感欣慰。
于是,我们在新西兰就像有了一个亲人,一家人其乐融融,新西兰的寒冷和阴雨天,没让我有半点思乡之情和抑郁。
新西兰的天空有多湛蓝,新西兰人的心灵就有多纯净。
这两周是骑行周,每个班的孩子都要学习骑行的交规和上路骑行。
新西兰的骑行交规相对中国的要严格,骑车一定要戴头盔,晚上骑行要有前灯后灯,还要穿反光服,否则被警察逮到是要罚款的。
女儿给我报了家长志愿者,于是我有幸目睹了孩子们的骑行课。
上午在学校操场,警察给大家讲骑行交规。
帽绳要扣紧,轮胎气要足,刹车要灵敏,其实这些细节在骑行周前就已经用书面的形式跟家长确认。
但开始上骑行课时,警察和教练还是一个个的进行检查。
警察亲自给孩子紧帽绳,还跪在地上给一名孩子讲规则,左转右转怎么转,直行怎么走,过环岛怎么走。
讲完规则,就在校园的操场开始骑行。
在有stop标志的路口一定要停车,左右观望没有汽车方能继续行驶。
左转和右转一定要提前伸出左手或右手示意,以便后方的车辆避让。
新西兰的汽车一般都会给自行车让行,我和女儿骑车去学校时,在环岛路口汽车总是停下,等我们过了再走,一点儿没有感觉到汽车对自行车的恃强凌弱。
在中国,开豪车的看不起开普通车的,开普通车的看不起骑自行车的。
这种阶层意识深入骨髓,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就必须有钱或有权,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都喜欢追逐钱权的原因。
可在新西兰,只要你是一个人,你就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所谓和谐,就是人人都有具有普世价值观,具有悲悯的情怀,将生命看得高于一切。
和谐应该是天成的,而不是枪炮高压压出来的。
操场演练完以后,下午就该上路骑行了。
一位警察和一位骑行教练带着老师和学生上路实操。
在每一个路口,左转右转直行,警察都会亲自骑行演练给大家看一遍。
因此,虽然我不能完全听得懂,但是我能明白个大概。
因为每一个路口都要停下来,一组一组的完成,所以下午的公路实操整整花了三个小时才完成,孩子们的一天就在学习骑行中结束了。
国内的学校课间都不让随便走动,这里的孩子居然可以骑自行车撒野,难怪中国孩子入读新西兰的学校后,大多都不愿再回国内的学校了。
国内的孩子几乎都会唱一首歌,背着炸药包炸学校,也许从某个层面来说,不让孩子释放天性的学校,一定会招致孩子内心的抗拒,虽然他们无法用实际行动来反抗,但他们的内心一直在反抗,他们内心渴望着摧毁那座高墙深院似的校园。
如果你来看一下新西兰的学校,你就会明白,自己的孩子在过一种近乎囚笼的生活,囚笼里面长大的孩子会好吗?
“慵懒星期天”草地音乐会,人们脱了鞋子戴着太阳镜围拢舞台躺坐在草地上,许多都是银发苍苍的老先生和老太太。
我的房东的女儿就住在她边上的另外一栋房子,我在她家入住已经有一个月了,但从没见她女儿过来她家蹭饭,也从来没见到她去女儿家蹭饭,只是在彼此需要时会相互过去帮下忙。
我的房东72岁了,每周上班2到5天,每天3到5个小时,每周跟朋友聚会两次,一次是单纯的玩牌,另一次是在餐馆聚餐。
喜欢买漂亮衣服,皮肤身材都保养得很好,走路快得像风,很多人都觉得她根本不像72岁的人。
我原来以为她是一个特例,来到草地音乐会,我看到好多都是70多岁的老太太,都穿戴得优雅得体,很多都是保养得像年轻人的身材。
当爵士乐响起来时,所有的老人手脚都跟着节拍动起来,最高潮处,一位老太太忍不住脱下外衣,只穿一件小背心在舞台前劲舞起来。
我当时有点儿惊呆了,在中国,如果哪位老太太要穿着背心当众劲舞,岂不被人骂成疯子?
可这儿的老人活得多自在呀,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的生活,享受美食,享受聚会,享受音乐,享受时尚的服饰,可以在音乐会上酣畅淋漓地跟着爵士乐发狂。
联想中国的父母,刚退休就成为子女的保姆,带孩子做饭,没有多少父母理直气壮说不。
来到新西兰,我才知道原来老人是可以不用帮着带孙子,也用不着子女赡养,父母应该是政府养的,因为他们为社会奉献了一辈子。
一旦生病了,医药费是政府全包的,生活不能自理了,不需要你的子女床前床后的服侍,有政府买单,所以新西兰的老人才敢生活的那么独立。
即便是这样,很多人还不明白自己可悲的命运源自哪里,还一个劲的高歌那个压榨自己的元凶。
中国还有一句老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什么样的制度养出什么样的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新西兰人让人感觉善良平和,因为一个制度,保障了大多数普通人的基本生活,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生活压力小了,就可以养心了。
一个全民为生活奔波劳碌没有任何保障的社会,养家糊口成了终极目标的国度,能让人平和吗?
新西兰最让我欢喜的就是这蓝天,每天出门,只要是晴天,处处是风景。
随手一拍,都是这样的照片,做屏保绰绰有余。
也许是深受雾霾之痛的人,才知道蓝天白云的可爱。
像新西兰人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住在这么好的蓝天白云之下,家家有院子,户户有花果,居然还有很多人抑郁。
把他们放到某国,他们才知道他们有多幸福。
经过一家院子,看到门口摆着两只桶,贴着一张白纸,以为是在卖什么好吃的东西,走近一看,FEIJOAS,Please,help for your self.(斐济果,请自取)。
看来是这家的斐济果太多了,吃不完,主人就放在院子门外让途径的路人自取。
我又被震了一下,原来爱不仅仅可以给家人,还可以给他人。
如果说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幼吾幼及人之幼”,他们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就是“爱吾胃及人之胃”。
日常出行我更喜欢民俗,走进不同的家,遇上不同的人,了解不一样的风俗民情,感受各种各样的人。
语言是障碍,但不是最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内心的禁锢。
也许,我做得不是最好,但是会以最好的状态去做了。
拿着这三瓜两枣,就敢横冲直撞,也还多亏了小妞,关键时刻她是舵手。
没有异乡,只有远方,我们每天都在朝远方走去,每天都充满希望,生活实在是太美好了,只因我们天天都可以看到这美丽纯净的天空。
在一座都市,偶尔一抬头还能看到白云和星星,这不就是诗和远方吗?
来源:新西兰月野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