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进军亚洲市场?必须考虑的四件事

2017年06月02日 普华永道澳大利亚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不久前访问澳洲,进行了多项贸易洽谈、外交会晤,并在澳洲总理特恩布尔的陪同下观看了澳式足球比赛。总理本次澳洲之行无疑是对中澳关系重要性的高度肯定,然而,尽管这类访问对两国关系有着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但很多澳大利亚企业仍固执己见,认为不值得冒险在中国经商。澳大利亚企业对于中国及广大亚洲市场的态度值得深究。

澳大利亚企业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很简单-有大量先例,澳大利亚企业在进军亚洲市场时“触礁”,铩羽而归。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未知文化、语言和传统的恐惧确实存在,并有强烈的预感认为成功面临太多阻碍。特别是在中国,很多行业对外国投资来说仍处于封闭或限制状态,我们的客户大多仍面临众多“境内”贸易壁垒和强有力的本土竞争者。

然而,在这些挑战的背后,对澳大利亚企业来说,根本性的事实仍然存在,若将自身限制在一个仅有2400万人口,增长缓慢的市场,企业很难实现迅速增长。澳大利亚企业在将于15年内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二中产阶级人口地区的“门口”止步不前,更是缺乏远见。增长总是伴随着风险,亚洲市场是本世纪增长最为迅猛的市场,澳大利亚企业放弃这一市场所产生的风险本身也许就是最大的风险。

虽然以上所述均为无法否认的事实,但仅有极少数澳大利亚企业真正放手一搏。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企业中,半数以上在澳经商,但仅有23%在当地有雇员。惊人的是,65%的澳大利亚企业在未来两三年无意改变其对亚洲的态度。澳大利亚在亚洲市场的全部投资总和甚至低于我们在新西兰的投资总和600亿澳元。

我们应该远比现在有雄心壮志。以旅游业为例,去年中国游客访澳人数超过100万人次,这常被当作成功事例而为人称道,然而,我们应该了解,同期中国游客的海外游数量超过1亿次。泰国、南韩与日本共计接待超过600万中国游客。飞行时间与澳大利亚接近的美国也接待了近300万中国游客。因此我们必须反思,面对很大程度上处于未开发状态的旅游业市场,们能做什么来吸引更多游客。虽然在亚洲市场发展无法完全规避风险,但以往的成功经历为考虑进军亚洲市场的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例如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Motors),通过与上汽集团的合资企业,去年汽车销售量超过380万辆;或者信诺集团(Cigna)通过与中国招商局集团的合资企业,客户数量累计超过100万。从上述成功事例以及其他成功合资企业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要点。

首先,理解亚洲市场环境的重要性。与掌握内幕消息的人士打好关系,确保“脚踏实地”,深入当地市场。“搞好关系”可谓“放之四海皆准”的商界法则,但这点在亚洲地区尤为重要。企业必须认真对待并将其作为战略资产的一部分加以投资。鲜有澳大利亚企业真正懂得其中奥妙。

第二点是正确选择业务范围。例如-中国在某些领域对外国投资竞争的开放程度远高于其他领域。中国近期决定不引进严格的新商法,对最近因市场不确定性而遭遇打击的澳大利保健品及婴儿配方奶粉出口企业而言,这无疑是利好消息。

第三点是合作。与中国企业合作是进入中国市场的绝佳途径之一,归根结底,中国企业始终是管理当地市场风险的最佳选择。然而,选对合作伙伴尤为重要,确保两家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事先做好尽调工作,并采用正确的合资结构 – 包括对放弃部分控制权持开放态度。

最后一点是,在亚洲投资需要长期复杂的风险管理手段。在做出投资前,确保您拥有称职的团队及适当的治理结构十分重要。

在亚洲寻求增长的企业若能真正重视上述三大要点,必将在长期内取得丰厚回报。数十亿澳元的基础设施需求、希望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以及挑战性十足的经济结构性改革,上述特征在如今的中国表现尤为明显。作为亚太地区少数发达国家之一,澳大利亚在协助其他国家应对这些问题方面独具优势,对富裕起来的人群来说,他们乐于为澳大利亚提供的某些服务和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正如我们的前贸易部长Andrew Robb所说,澳大利亚在接下来25年会蓬勃发展。若澳大利亚企业领导人具备远见和付诸行动的勇气,这一愿景当然可以实现。


此文为中文译文仅供参考,若与英文原版存在不一致,请以英文为主,不构成法律意见。普华永道对信息的准确性不负任何责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