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这才是中国留学生应该有的样子!

2017年05月27日 UKEC海外区



前两天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美国马里兰大学2017届毕业典礼上演讲,这本来是件好事,却让包括留学生在内的中国网友炸了锅。



在她看来,美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不知她还记不记得,她曾经觉得“没有意义”的历史书上提到的这么多留学生,和她一样去了美国留学,甚至去的是耶鲁这样的顶级名校,但香甜的美国空气最终没有留住他们:



1854年,留学生是“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的拳拳爱国情怀



容闳是在美国学成归国的首位大学者。



他的心愿是:“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1872年,留学生是为了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治国方略的幼童



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启程赴美。对新奇的异域文化,孩子们尽情地欣赏、试着融入。但是同时,这些留学生对四书五经的学习是不能懈怠的,学生们万不可“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



他们中间,就有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评价的著名铁路工程师、“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国第一批矿业工程师邝荣光,更多的成为军界、学界、商界的栋梁之才。



当时的美国报纸这样评论留美幼童:“这些孩子有君子之风,他们不但谦虚而且有礼貌,我们很崇敬他们,我们都以他们作为我们的榜样,这是他们国家的荣誉。”


1881年,留学生是“背负国家之未来”



当时,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又设立北洋水师学堂。大部分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到过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加速购置舰船,扩充北洋水师。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北洋水师》



1888年,留学生是“用先进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报效祖国”的愿望



作为最早自费留日的中国女性,金雅妹的少年时代是在日本东京度过的,她18岁赴美留学。


她在美国功成名就也并没忘记祖国,要以学到的先进医学科学知识和医疗技术报效祖国,为遏制流行性传染病的传播和患者的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7年,留学生是“个人在历史中定位的自觉意识”



这一年涌现出的文化人物,思想活跃,交相辉映。即使走学术路线,初衷依旧是家国情怀;即使不为官,也有出世精神。


在康奈尔留学时的胡适


这一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和现代文化思想的发端,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宋教仁、阎锡山、李大钊……这些名字照亮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天空。



嘉应留日学生在东京的合影照,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锷、蒋介石、阎锡山


1922年,留学生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是青年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前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自己东渡异国,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即使失败了也不后悔的豪情壮志。正是在海外留学期间,周恩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5年,留学生是“跨出国门寻觅救世之道”


十月革命后,苏俄决定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招收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等后来的中共领导人就是首批赴该校学习的。后来,朱德、邓小平、王若飞、聂荣臻等也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



中国留苏学生劳动实习,代表人物: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朱德、邓小平、王若飞、聂荣臻


大部分成为优秀的革命家,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班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支柱力量。


1937年,留学生是“义无反顾地相信祖国文化”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从美国留学归来,投身于中国古建筑的考察研究。



当时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想去看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奈良。”但是他们始终坚信,在中国有唐朝木制建筑的存留。



终于,在1937年的的某一天,一对惊艳绝绝的建筑家夫妇翻山越岭、几经波折,发现了一座遗存千年打破日本断言的寺庙——佛光寺。



1948年,留学生是“在故乡土地取得开创性研究成果”的卓越贡献


这一年,叶笃正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叶笃正立刻投身到大气科学研究机构的筹建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开创性研究成果,为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叶笃正是伟大的爱国者和做人治学的楷模,是国际大气科学界和全球变化领域屈指可数的杰出科学家。


1958年,留学生是“今生今世绝不再踏上美国国土”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兴起了一股麦卡锡主义的浊浪,有关政府部门指控钱学森是共产党,吊销了他的“国家安全许可证”。在中国政府反复交涉之下,钱学森等留美学者回国,但仍以驱逐出境的方式。



钱学森乘船回国途经菲律宾的马尼拉港口时,美联社记者问他是不是共产党。


钱学森说,“共产党人是人类最崇高的人,我还够不上共产党员的资格呢!”钱学森高度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得到了充分体现。


1978年,留学生是赞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为祖国科技未来着想


那年圣诞假期,美国迎来了52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这是中美建交后的首批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引起了不小轰动。



刚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说:“我们不仅仅要提升自己的大学水平,同时要派人出去学习,这样好有个比较,看看我们自己办的大学到底怎么样。”


80年代,留学生是对辛辛苦苦努力奋斗的坚持


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80年代到达美国的留学生,待遇远不和1978年受到中国政府照顾的那批留学生,他们一切都需要自己去解决问题,庆幸的是在美国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例如,北美崔哥是靠炸“糖油饼”在美国生存下来的,其中的心酸多少人会懂呢?



90年代,留学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期,李彦宏、张朝阳、马云这些人的出国经验让他们受益匪浅,因为出国经验让他们了解了最新的科技动向和潜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21世纪,留学生是“我喜欢美国,但是我更爱中国,因为那是我的祖国”的信念


对于2000年之后的留学生一代,“出来前就定了一定要回去”成为他们的主流思想。



现在是中国大发展的机遇期,00代留学生不愿缺席中国经济大发展,所以其中选择回国的占多数。一部分受访者表示:“我喜欢美国,但是我更爱中国。因为那是我的祖国。”


2016年,留学生是志存高远的使命感


这一年,在湖南农村长大的中国小伙儿何江,成为首位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的华人学子。



他演讲的题目是《蜘蛛咬伤轶事》(The Spider’s Bite)。他以自己幼年时在农村被蜘蛛咬伤,解释了自己的科研意义:“作为世界不同地区的沟通者,并找出更多创造性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其他群体。科技知识分部均衡,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我们也能够一起奋斗将此目标变成现实。”

……


留学对比并不是厚古薄今,不同时代的人面对不同的环境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现在,无论留学生回国或在国外,对中国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如今留学在外的学生,不必都像先辈那样肩负振兴中华的重任,不一定都要个个成为大师或栋梁,我们可以去追求个人的幸福和理想。见识到西方的好处,想留在国外,也无可厚非。但作为中国人,至少可以不去过度谄媚外国,时刻心怀祖国,谨记自己是中国人。这或许是我们最应该从那些为国家进步做出贡献的先辈身上学习的。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