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硬汉、荷尔蒙代言人,最佳演员,最佳导演姜文。可他却说:朕是这样的汉子

2017年04月21日 澳洲生活品鉴馆


不委于世、

不负于名。


非常规姜文


他是硬汉,爷们、荷尔蒙代言人,

他被评为最佳演员,最佳导演、

他还被称为中国耗片率最高、最任性的导演,

他更被认为是自恋狂、大男子主义。


人们说有他的地方

“那就是皇帝来了,

在场的男人都成了随从,

女人都变成了妃子。”

无数个人想定义他

可他却说:

那只是你们眼中的我。



刚刚以硬汉形象,

作为好莱坞大片主要角色之一、

风风火火闯荡完银河系的姜文,

最近又被炮轰了。

因为习惯性不按记者的提问套路走、

习惯性按照自己所思所想

谈了谈关于美国电影以及IP的一些看法:

“人家有的东西,不一定中国非得有。”



被断章取义后,

他又一次被人说狂傲,自恋。

他的“航母论”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

一如既往,他不回应,也不解释,

向来不被人左右的他,

个人意志很强大。

对于此次参演,

声称没看过星球大战的他说最大理由是:

因为儿子喜欢!



作为娱乐圈一个“非常规”存在的姜文,

至今没有微博,

也很少参加节目,

可是每次一出现的不按常理出牌,

总会引起舆论骚动。



比如他不先作答,

反而“调侃”记者:

“我看你的样子挺善良的,

但是你的问题却是个糊涂问题。”

比如先对所有记者发问:

“困不困啊你们?”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儿,

媒体面对姜文,

总会自嘲般地使用“再一次怼记者”,

却用“真诚”二字形容姜文。

记者们个个火眼金睛,

他们知道姜文当然不是以“与人作对”为乐,

相反他的真诚,

一方面体现在电影,

另一方面体现在感情。

《阳光灿烂的日子》海报(资料图)


更奇特的是为电影而生的他,

今年54岁却只拍了五部褒贬不一,

破具争议的电影。

可他却怡然自得:

如果你没有表达的东西,

老用电影去表达其实言之无物的东西,

对你、对看电影的人、对胶片都是浪费。

但谁也无法否认,

他是一个我们谁都无法不正视的人物。


《鬼子来了》


1963年出生于唐山的姜文,

童年时代几乎是陷在电影里了的。

6岁前,在唐山姥姥家,

姜文常常跟着大人赶夜路去看电影,

仿佛节日一样。


6岁后,跟随爸爸支左到贵阳,

看放映员对着墙倒片,

在那里,姜文发现了电影的神奇:

电影能像电视这么小,

还能像荧幕那么大!



从此他在自己的蚊帐里用手电筒,

对着亲手剪的纸人,编故事,

演电影,说台词,

还无师自通的跟电影学做沙盘、做地图,

那个时候他所有的游戏,

都和电影有关。

沉迷于此的他,

因此上了中央戏剧学院 ,

从此走上了电影之路。


可是天生不喜欢循规蹈矩的他,

对于每一个角色的塑造有着自己的想法,

在他脑洞大开,深入研究下,

他塑造出了说方言的大太监李莲英,

被下放劳改扫地却依旧能跳出华尔兹的秦癫子……

24岁的他,因此获得了最佳演员奖。


《芙蓉镇》


1991年,

已成功塑造了末代皇帝溥仪、

红高粱里的爷爷等许多经典电影角色的姜文,

有了更多表达自己的欲望。

但他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直到28岁那一年他遇到了王朔的《动物凶猛》,

那一刻像针管扎进了皮肤,

血“嗞”地一下从他身体里冒了出来,

他仿佛闻到了青春的味道,

听到了青春的音乐。

他自觉不自觉开始把小说翻译成电影,

把文字变成画面。


《红高粱》


不知道怎么写剧本的他,

把自己一个人关在西坝河六平米的小屋里,

凭着这种感觉哗哗在那里写,

结果把6万字的小说改成了

9万字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可写好了剧本的姜文,

却不知道如何拍这部让自己热血沸腾的电影。

恰巧1992年3月姜文前往美国考察访问,

他去拜见了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姜文给他讲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故事,

也表达了对初当导演及故事把握的一些担心,

斯科塞斯毫不犹豫地鼓励他:“Just do it”。

更令姜文意外的是,回国后,

他收到了马丁•斯科塞斯寄来的

《出租车司机》的分场大纲及许多片场手记,

成了照进《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第一抹阳光。


《阳光灿烂的日子》


就这样,

没有经验的姜文开始了自己的导演之路。

因为特别注重捕捉现场的即兴灵感。

他的影片素材总共拍了25万英尺,

创下了中国导演耗片比最高的记录。

可他却说:真的没想破这个纪录。

我这样做是因为我觉得电影就应该这样拍。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为了让演员尽快进入到,

那个年代和各自的角色,

姜文对他们进行了封闭式的“腌制”训练,

让所有演员穿上军装,

住进部队营房,

切断了一切的对外联系,

每天读诵毛主席语录、诗词,听红色歌曲。


鼓励没有表演经验的夏雨要“目中无人”

他说:你只有目中无人,

才可以把角色演好。

你太懂事,反而演不好。


《阳光灿烂的日子》


没有经验,

但坚信“艺术创作是

为了让人能够更清晰的感觉到内心世界”

的姜文不迷信任何规则。

除了注重现场的即兴灵感外,

连演员选择都不按常规出路。


在他的第一部电影里,

他大胆用了没有表演经验的夏雨担当主角,

还挖掘了没有表演经验的体育运动员出身的

陶虹、左小青,业余玩票性质的王朔、冯小刚加盟,

只因他们身上有他要的感觉。

他说: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好演员。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陶虹、左小青都是首次触电


结果证明他的感觉是对的,

这些非专业人士塑造了马小军、余北蓓、胡老师等,

至今都算经典的角色。

不仅如此,

连剪辑,配乐都大胆运用了

从未用过的后现代剪辑手法。


《阳光灿烂的日子》


就这样,这部包含了激情、幻想,

讲述一个男孩到男人蜕变过程的非常规电影

成了中国唯一一部青春史诗。

1994年9月9日,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威尼斯首映。

在一片赞扬声中初次触电的主演夏雨擒得影帝。


首次触电的夏雨成了威尼斯最年轻的影帝


一年之后,

这部少有的文革青春电影

又席卷了国内市场:

5000万元的票房纪录,

保持了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位置近十年之久。


媒体盛赞

“这是第一次突破获奖电影

叫好不叫座的魔咒的电影。”

《时代周刊》把它评为

“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之首。


《阳光灿烂的日子》


2013年,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威尼斯首映十九年之后,

这部电影被重新修复,

入选电影节“大师经典”单元。

十九个夏天过去,

纵使当年青葱少年马小军,

如今也为人夫为人父了,

但他的青春故事,

仍旧安抚着一代又一代少年躁动的心。


《阳光灿烂的日子》


可他的电影,

从未试图去迎合任何时代、

任何主流文化与观念。

他常表达电影观是,

“电影是为了表现生活,

不是要去教人们怎样生活的。”

  可是关于《阳光灿烂的日子》,

媒体和影评人更热衷于符号化地去解读它,

一个常被提起的话题是涉嫌修改了集体记忆,

美化了特殊年代。


《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一次上海放映交流结束后有个小女孩,

跑到后台堵在门口,问姜文:

“(文革)那段年代,

那么多人都不幸福,

你的记忆里为什么这么快乐?”


姜文看着她,缓缓地说:

“我看得出,

你现在也很快乐,

可能等你长大了再回头看,

你才知道你现在是多么快乐,

但又生活在一个多么糟糕的年代里。”

 小姑娘心满意足,

又似懂非懂。


《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种不按常规出牌的习惯,

在他后期的每一部电影里都有体现,

从演员到拍摄,

从配乐到角度……


《鬼子来了》


不迷信权威,

不按常规出牌,

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战争残酷的《鬼子来了》;

在文革动荡年代却制造了,

独属于自己精神梦境的《太阳照常升起》;

站着挣钱,躺着骂人的《让子弹飞》;

首次通过一个荒诞故事,

透漏爱情观的《一步之遥》……


《一步之遥》


除此之外,

坚信电影要好看,

有趣的姜文,

不允许平庸和重复。


一出手就要让人看到他的格局,

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有不一样的气质。

《太阳照常升起》里哐当当穿过的蒸汽火车,

《让子弹飞》里的马拉列车,

《一步之遥》里被布置成了金色沙滩的火车,

同样是拍火车,

姜文每次都拍出了不同的想象力。


《阳光灿烂的日子》


20年,5部电影。

很多人质疑姜文的拍片速度是不是太慢了?

可姜文却说:我没觉得自己慢,

也许是别人太快了。


这样的较真不论是拍电影,

还是做演员都是如此。

他曾很早购买了作家叶弥

《小女人》的拍摄版权,

可是因为一直没有想透彻,

宁愿放着不拍。


在拍摄《鬼子来了》的时候,

姜文房间里三四个书架上都是历史书籍,

拍摄溥仪的时候,

弟弟姜武老抱怨他“吃饭睡觉都是说溥仪”,

为了一句好台词,

《一步之遥》他请了包括王朔,廖一梅

在内的9个知名编剧。



《太阳照常升起》


除了用功,认真,

作为有名的“烧钱”导演,

为了达到他理想中的画面标准,

他重新粉刷过整条烟囱、

铺过铁轨、种过鲜花,

为了一场戏耗掉过11万尺的胶片。


可是很多时候,

他所精雕细琢的细节,

并非能让每一位观众都注意到。

有人曾形容,

姜文的电影是“锦衣夜行”。



《太阳照常升起》


但姜文并不觉得不因该。

于他来说:

电影首先要自己满意,

才能让观众满意。


任何东西,

都不是可以让画面不美,

或者品质降低的理由。

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太阳照常升起》等许多电影,

都曾遭遇过资金危机,

甚至于变卖私人资产。


可他都没有因此敷衍了事,

关于电影,

他是出了名的认真。

许多投资人说,

姜文是唯一一个老板要听导演话的导演。


《太阳照常升起》


所以他会直言不讳的批评有些导演抱怨资金,

演员片酬高造成片子质量不高的行为是不厚道。

他说:片子既然成了,

就说明作为导演你是认同了。

既然请了演员,

就不应该再抱怨人家片酬高。

如果觉得演员片酬高,

你可以不请。


《太阳照常升起》

2015年是姜文导演生涯20周年,

姜文席开33桌宴请朋友,席间,

回忆起自己拍电影时曾遇到的各种不堪和挫折——

“拍摄《太阳照常升起》拍到一半,

钱就花没了,不是全花了,

而是只到了1/3钱,还有2/3压根没来。

当时到处都找不到钱……”



而同样的不堪在《阳光灿烂的日子》

等其他片子里也遭遇过。

对于曾经雪中送炭的朋友,

姜文弯下腰,

鞠了一个标准90度的躬。


“人一定要记得别人的好。”  

而他也不只是说说而已,

在好友刘晓庆坐牢期间,

是他一次次出手相助。

对人真诚,做事执着,

某种程度上,

是这种赤诚以对,肝胆相照,

成就了姜文在电影圈的人脉和威望。




他曾对冯小刚说:

电影应该是酒,

哪怕只有一口,

但它得是酒。


因为这股赤诚和潜心酿好酒的劲,

常被人认为“霸气外露,

不好相处”的姜文

在他需要的时候,

总能凝聚一大批他想要的人:

洪晃为他破了不演电影的毒誓,

那英不容置疑进了他的剧组,

向来清高的女编剧廖一梅,

独独为他破了封笔的例……


《一步之遥》洪晃贵气逼人


作家叶弥因为感动于姜文对《小女人》的较真,

在他第二次要购买她的小说版权时,

将《天鹅绒》免费送给了姜文。

文章称,

他参演《一步之遥》,

是因为他对姜文的个人崇拜。

王志文说:

上姜文的戏,

是“捡到一个便宜。



王朔说:

他身上有股劲儿,

让很多认识他的人愿意为他做点事。

昆汀·塔伦蒂诺 说:

他很酷,

而且是一直很酷,

甚至超出我的预期,

姜文是中国最好的导演。



而在与他合作的过程中,

人们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和细心。

舒淇说,他是一个害羞,

但很好合作的演员。

编剧廖一梅称,

要说姜文霸道真谈不上,

姜文跟人说话都有点儿讨好的意思,

生怕别人不舒服。


做过演员,

有过导演经历的姜文,

也评价自己变柔软了:

“我在拍戏的时候,很少发脾气,

你看他们剪的片花里还真是这样,

发完脾气道歉也挺尴尬的,

人家是可以原谅你,

但是人家是受到伤害了吧。”



而被媒体常常报道的怼记者,

回到原始的语境,

你会发觉,很多时候,

他不过是实话实说,

比如有记者问他电影戏剧张力的问题,

他反问记者,

什么是戏剧张力?

比如刚刚发生的,

记者问他和好莱坞团队合作,

有什么收获?

他反问:为什么一定要跟他们学?


这种反问很多时候,

常常会被媒体扩大解读为对抗。



在《太阳照常升起》,第一次展示了赤脚的美


除此之外,

姜文最遭人指责的是大男子主义,

把女性当作性对象。

可姜文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错,

他甚至一脸真诚的问记者:

你们女人不也把男人当作性对象么?


疯妈的理直气壮


刘索拉称,

姜文是国内少有的使劲

在作品里琢磨女性和崇拜女性的男导演。

细细品味他的镜头,

你会发觉有太多带着欣赏目光——

有气势汹汹的母亲,

有穿着泳衣昂首挺胸的米兰,

有青春洋溢四处招惹男孩子的余北蓓。


在《太阳照常升起里》出轨的唐婶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赤脚上树挖沟下河,

活得肆意磅礴的单亲疯妈,

有上了年纪依旧风骚迷人的林医生,

有出了轨却可以获得谅解的唐婶。


在《太阳照常升起里》上了年纪的林医生也可以很美的


有把“谁是县长,我就是谁的夫人”,

说的理所当然的县长夫人


《让子弹飞》县长夫人


有伸开双手,

坦荡荡追求爱情的性工作者完颜英,

有追求事业,

热爱美好爱情的武六……

在姜文的电影里,

女性的形象不再单一,

好像什么女的他都能看到美,

他自称为‘花痴’。


在《一步之遥里》,完颜英的爱情和武六的爱情一样值得敬重的


女性作家水木丁说

在姜文的女性镜头背后除了美,

还能感受到爱。

这在中国导演里是绝无仅有的。


你见过凌乱,但依旧可以很美的疯女人么?


所以针对大男子主义的非议,

与其说姜文怼记者,

不如说他不知道如何回答:

什么是直男?

什么是大男子主义?


他讨厌被标签,

更不愿意去标签别人。

他坦诚自己不懂女人。

对自己的妻子,女儿,母亲,

常常不知道如何配合他们。


可是和他合作过的著名女编剧廖一梅却说,

在姜文眼里,

女人是用来欣赏的,

不是用来了解的。

可是在《一步之遥》里,

他第一次有了探究女人的心。

在那里声称不懂爱情的他第一次意识到

女人从爱到毒的距离,

只有一步之遥。







《太阳照常升起》


和他本人常常被人误解一样,

专心“为观众酿好酒”的姜文,

也遭遇了非常规的待遇。


在《让子弹飞》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冠军后,

他遭遇了《一步之遥》口碑票房的双双滑铁卢。

可一如既往对于作品被误解,他强调:

但一个作品面对观赏者的时候,

其实都是观赏者在表达自己。

就比如黄鹤楼,

即使是杜甫和李白也都读出了不同的东西。


于他来说,

《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给他的礼物,

《让子弹飞》是他送给观众的礼物,

而对于自己的每一部电影,

他自己都是满意的,

这就够了。



他一个好友曾如此解释外界对姜文的误解,

不管是他揶揄记者也好,

拒绝回答也好,

都是真实不敷衍的答案。

至于那个霸气外露的硬汉假象,

也许正是他保护自己的方式。

在他的《一步之遥》里,

他曾如此介绍按照他原型塑造的马走日:

不委于世,不负于名。

也许这才是真实的他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