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关注我们的微信平台,就知道5月份总领事带领我们领事馆的小伙伴们干了一件大事!
是的~总领事顶着32度高温,穿着鸡的服装跑完50公里全程,为了呼吁大家,对上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注,以及对他们教育机会的支持!
或许以上这个视频,以及右边这篇文章=》上周六刷遍你们朋友圈的那只暴走大公鸡,英领馆认领了!能更好地让你了解,我们整个志愿团队20余人,为这次公益活动,所做的努力。
今天,是本次活动,筹款的最后一天了。在此,我们分享本次“一个鸡蛋的暴走”组织者,联劝公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为大家介绍上海流动儿童教育现状,以及他们为什么需要,你和我的关注和支持!
上海有多少流动儿童?
他们分布在哪些区?在哪儿上学?
上海流动儿童入学政策怎么样?
孩子们遇到哪些困难?
为什么我们要关心流动儿童?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
这个节日是1949年为保障儿童权利而设立
联劝U积木计划关注长三角地区流动儿童发展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
我们奉上集合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
让你一篇文章了解上海流动儿童教育现状
特别感谢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玉照及博士研究生王元腾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媛媛
分享研究成果
流动儿童人数
中国3580万流动儿童,上海流动儿童超过三分之二
根据《2016年中国流动儿童发展报告》,中国有3580万流动儿童,每100个城镇儿童中就有25个流动儿童。而在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这一比例更加高得惊人。
截止2016年6月,上海市受教育年龄段流动儿童和青少年(0-18岁)总量约为103万人,占学龄儿童总量的67%,超过了三分之二。
流动儿童分布
近四成在上海出生,浦东最多、嘉定占比最高
在上海,有34%的流动儿童是在上海出生的。在这些孩子心中,他们就是城市的孩子,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如果因为不能读书而要回老家,他们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宿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上海的流动儿童主要聚集于近郊区,中心城区和远郊区流动儿童相对较少。浦东新区非户籍儿童最多,超过了25万人,闵行、松江和宝山都超过了10万。从占比来看,嘉定的非户籍学龄儿童占比最高,接近四分之三,其次是奉贤、松江、青浦,都超过了70%。
流动儿童上学
20%无法在公办学校就读,民办学校生均经费不及公办三分之一
2015年,在上海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动儿童共有50万人,其中超过80%在公办学校就读,其余不到20%在政府委托的民办学校就读。
从2008年开始,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流动儿童符合条件的可以进入公办学校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郊区的孩子部分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另一部分进入民办学校免费就读。这些民办学校由原先的优质农民工子弟学校转制而成,被称为“纳民学校”,由政府补贴生均经费。
2016年,纳民学校的生均经费从2008年的每生每年2000元上升到6000元,流动儿童成绩大大提高,但政府投入仍然不及公办学校生均经费2-3万元的三分之一,不少民办学校有计算机课却没有电脑房,硬件差距很大;老师没有编制,也无法像公办学校一样评职称,报课题,师资也比不上公办。
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会给本地儿童带来负面影响吗?不会!
调查发现,有1/3的本地家长认为,接受流动儿童会降低学校的质量,且家长认为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应该单独编班。表面上看,流动儿童比例越高的学校,平均成绩确实越低。但是进入到不同类型的学校,跟孩子的家庭背景、学校质量等都有关系,控制这些变量后,流动儿童比例与学校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不再显著。这个结果与国外针对移民的研究十分相近。
另一方面,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读书,成绩却可以有明显提高。同一个孩子数学可以提高15分,语文提高10分。而且,越是弱势的学生,在公办学校里就读受益越大。学者对比后发现,在同一学校内的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数学成绩、教师评价和担任班干部比例等方面都没有明显差异。
流动儿童入学政策
入学门槛大大提高,上学成为难题
上海流动儿童教育主要政策:
2001-2008年:两为主(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很多时候需要交纳借读费,农民工子弟学校完全市场化,政府监管不足)
2008-2013年:三年行动计划(吸纳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
2014年之后:教育控人(以“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为基本条件)
2008年-2013年间上海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被称为最理想的状态。但在中央严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要求背景下,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关于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本市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意见的通知》大大提高了流动儿童入学门槛:从原有的“临时居住证”提高到父母一方需要有“居住证”或连续三年的“灵活就业证”。居住证办理条件也从原来的缴纳半年社保,增加了合法居住的要求,也就是外来人口租赁的房子必须是具有房产证才能办理居住证。
这意味着父母在小型企业工作、做小生意或者租赁在农民宅基地房屋的学生都不能在上海入学。根据学者在上海郊区幼儿园做的一个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幼儿园大班学生是不符合这个入学条件的,面临着被迫返回老家或者迁移到其他地区就读的命运。
流动儿童困境
回家变成留守儿童,在城市面临非法入学与失学
根据市教委的统计,2015年就读上海的义务教育年龄段流动儿童数量减少了3.8万人,下降到50.06万人。2016年,下降到34.5万,减少到2007年的水平。
然而,入学人数下降并不意味着流动儿童人数的减少,更不意味着流动人口数量减少。对于流动儿童的家长来说,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的家长,在上海工作挣钱是他们抚养子女的经济保障,他们不会因为子女的入学问题放弃这里的工作机会。
那么,不能在上海上学的流动儿童,都去哪里了呢?学者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和父母一起回老家的。而更多的是以下五种情况:
第一, 孩子一个人回老家成为新“留守儿童”,面临教材衔接、社会融合与适应、与父母分离、心理压力大、容易受到欺凌等问题;
第二, 孩子到上海周边的地方上学,寄宿学校或者每天长途跋涉去上学;
第三, 孩子学籍回去了,人却没有回去,人籍分离;
第四, 孩子继续上幼儿园。现在幼儿园有很多8~9岁的孩子滞留园中,而上海规定超过入学年龄的孩子不能再报名上小学;
第五, 一些孩子进入私人开办的补习班,可能永远失去了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面临辍学、非法打工等问题;
纳民学校困境
生源不足关闭,教育质量下滑
由于入学门槛提高导致的生源不足,一批纳民学校被迫关闭,从2010年最高峰的162所减少到了137所,未来预计将减少到100所左右。
那些没有关闭的学校,不得不减班裁员,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受到严重打击,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而事实上,随着未来上海学生入学需求的提高,优秀的纳民学校可以作为城市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今天这些资源的萎缩,与城市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也会使流动儿童入学面临更大的问题。
流动儿童学龄前和职业教育
超龄大班生增加,义务后“过渡期”成问题
从2011年开始,上海开办了大量民办三级幼儿园和看护点,招收随迁子女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幼儿园的超龄大班生问题严重,2015年,在上海常住人口中,满六周岁的流动儿童数量8万人(大班),能够合法入学的只有3万人,需要另寻他路的有近5万人,不少孩子就选择留在大班。
2008年,上海开始在中职业学校中逐步开放招收随迁子女。2013年开始,由于人口调控政策的实施,入读职业学校的门槛也提高了,很多初三毕业生因为达不到入学条件而不能入学,因此实际录取人数大概占招生计划的一半左右。从2012年开始,上海对随迁子女开放了中职贯通招生计划,对于随迁子女的吸引非常大,2016年招生规模700人,竞争非常激烈。去年,中职贯通学生录取的平均成绩与上海市重点高中的录取水平非常接近。
然而,能上职校的流动儿童是少数,更多流动儿童面临初中毕后到16岁合法打工之间的“过渡期”问题。2016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的流动儿童大约在3.4万人,能够进入职业学校继续读书的最多1万人(有招生名额和招生条件限制,实际招生6000人),剩余约2.8万人。
根据学者的经验,这批孩子主要的出路有三个:
(1)通过各种关系非法进入劳动力市场;
(2)宅在家里上网、玩游戏,不能自拔;
(3)成为无业游民,拉帮结派,成为社会隐患。
后两种情况将导致很多人即使达到了合法就业年龄,再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变得很困难了。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流动儿童?
城市的未来需要所有人
跟踪发现,出生在上海的流动儿童,从长远来看,最终都将回到城市。2010年在上海上4年级的学生,今年他们已经上高一了。目前有72%已经回老家了,另外28%仍然留在上海,读职业中学、工作或者失业的,超过一半已经回到上海。
而上海的城市建设也离不开今天的“流动儿童”。专家认为,上海还没有达到它最优的人口规模,目前的很多城市病主要是因为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引起的,而不能将问题归结在所谓流动人口身上。如果一个城市只有高技能劳动力,会导致服务行业劳动力供给严重短缺,最终阻碍城市的发展潜力,损害在城市中所有人的利益。
联劝的回应
基于流动人口社区与纳民学校,为流动儿童提供多种服务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U积木计划从2015年开始聚焦长三角地区流动儿童社会议题。通过项目资助的方式,帮助0-18岁儿童健康成长,平等发展。
针对上海地区流动儿童的困境,包括民办学校相对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居住地往往在城市郊区所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家长忙于打工无人看管所造成的亲子关系疏离及成长困惑、无法上学或融入学校所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联劝通过多年资助实践得出了自己的回应策略。
由于就读于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社会需求较少,因此联劝将资助的重点放在基于流动人口社区与纳民学校的服务项目。一方面回应纳民学校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基于社区为流动儿童提供家庭亲子教育、课外托管、兴趣培养、技能培训与融入社会的发展服务,通过学校-社区-家庭三方的参与,让流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获得更多支持。
城市的规划不应该用一批儿童的教育作为代价。只有今天的城市做到“有教无类”,才能换来未来城市的健康发展。
本文观点与数据来源于《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杨东平)、《上海市流动儿童教育状况分析》(刘玉照、王元腾)、《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冯帅章、陈媛媛、金嘉捷)、陆铭《大国大城》
你捐助的钱将如何帮助这些流动儿童?
请见铺路石青少年发展中心的介绍视频:
欢迎大家留言谈谈你的感受,
并希望大家能够给我们相关公益活动提更多意见和建议,
愿世界更美好,每个孩子都有更光明的未来。
如果可以,请捐款支持!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捐款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