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
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关于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的争论,从中国第一位赴美留学生容闳就开始了。
那时候中国只要还能活下去的家庭,是不肯送孩子留洋的,因为天朝文教,强过洋人万倍。后来被打醒了,才知道要去留学,自家的八股科举实在是烂透了。
中国第一批公费赴美留学生
一直到今天,把孩子送出国依然是中国家长们最普遍的选择。甚至这种行为越来越低龄化,中学、小学就把孩子送到万里之外,这种分别的痛苦只有当了父母的才会明白,不知夜里两夫妻面对空荡荡的家,暗自流了多少眼泪。
为什么中国家长要忍受与孩子分别的痛苦,再付出高额的留学费用,也要义无反顾地送子出国呢?他们在纠结什么?在焦虑什么?在追求什么?
绝对不是跟风、镀金这么简单。
下面三个送孩子出国的真实故事,或许可以让我们找出当下中国家长们心中最大的焦虑。
1
为了帮孩子重拾信心,他甘愿为出国买单
------
第一个故事,是一位勇敢的父亲拯救懦弱内向孩子的经历。
父亲叫王陵,多年以后,当他说起那天带着儿子站在教室外,指着讲台上的老师说:“我不否认你的知识量,但是你个别的教育方法是错的……”的时候,他依然记忆犹新,他说:“我用这种方法告诉儿子,老师也是有错的时候,只要你觉得你是对的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就要勇敢地说出来,不要怕。”
儿子13岁那年,正上六年级,由于和同班同学发生了一点纠纷,双方的家长都被叫到学校。
令王陵不满的是,那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并不去查明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双方各大五十大板,把家长们都批评了一遍,而且全程都是板着一张脸。
王陵说:“班主任很严肃,学生和家长都要围着她转。”这次的事件对儿子的伤害很大,于是才有了王陵带着儿子当面纠正老师的一幕,也有了王陵和儿子漫长的美国求学陪读之路。
王陵在国内是个记者,虽然当时生活条件还不错,但远远还没到大富大贵的程度,出国的费用也是他卖掉了房子凑来的,下了飞机,来到美国的那一刻,他必须找到工作赚钱来维持自己和儿子的生活。
为了赚钱,他做过搬运工、看过仓库、去好莱坞做道具工作,都是力气活,但王陵都做得很开心,因为儿子在美国学校一段时间后的变化,让他觉得自己放弃一切出国的决定是对的。
王陵说:在国内,儿子是内向胆小的,很听老师的话,一听到老师的话就像听到命令一样,什么事情都以老师为最大。但是到美国之后,儿子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跟之前在国内胆战心惊、唯命是从完全不同了。
在我看来,这虽然是个例,但也深刻反映了中国家长们想让孩子们选择更适合他们的人生,所以才不辞辛苦送他们远渡重洋。
王陵的儿子
2
她曾饱受白眼,出国后成了天才
------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被所有人嫌弃的女孩,成功逃离并蜕变的经历。
那时,她被称为学校的“神话”——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老师不喜欢她,同学们以异样的眼光看着她,她每天上学都感觉是煎熬,而回到家里,作业不想做,唯一让她觉得有乐趣的事是,打电脑游戏。
按照通常的说法是,她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以及网瘾。
老师多次找家长去谈话,但都找不到办法。她不喜欢数学,可是这是必须学的课程,且学得很难;她不喜欢老师上课从头讲到尾,让大家把手规规矩矩放在桌上,但全班其他同学都听话的这样做;她很喜欢画画,可是学校里没有这样的课,而且,老师告诉她,搞美术的,都是想“曲线高考”。
“自己想做的不能做,自己不想要的却因为高考这座大山不得去接受,她说,那段时间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每一天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做什么“
初一结束时,父母决定送她出国,这是当初万不得已的办法。
而让她父母也没有想到的是,三年之后,她做出的学习规划竟是今后申请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这是一所在美国名列前茅且享誉全球的著名设计大学,而对此,她觉得有超过九成的把握申请成功。在温哥华,她获得了青少年艺术大赛的第一名,艺术的天赋在三年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施展。
“在加拿大,我觉得学习的主动权全部在自己手上,老师只是引导者,而在国内学校,我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是老师要求我们学习,甚至不管你感不感兴趣都得学,而且要达到他们给你制订的标准,才是好学生,这样的学习我觉得很累很累。”
一个10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两种完全不同环境的学习之后,得到的感想,值得国内学校教育反思。
这个女生说,她感谢自己的父母给她换了一个环境,否则她不知道自己今天会是怎样的一幅模样。
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
3
不把孩子送出去,我还是亲妈吗?
------
最后一个故事,是凤凰卫视女记者陈琳的经历。
凤凰卫视有一个办了19年的谈话节目,叫做《锵锵三人行》,熟悉这个节目的朋友都知道,他们经常请一些本台的记者来做嘉宾,有一期请到了陈琳。在这期节目中,陈琳一句话把主持人窦文涛惊得目瞪口呆。
她说:“不移民,不把孩子送出国,我还算是亲妈吗?”
记者陈琳
这句话的起因,是因为陈琳发现身边的一些朋友,都在把孩子送出去。
陈琳说:“我赤裸裸地发现我周围大学同学的群、小区邻居的群、大家都在讨论,今天下午有几个朋友就合伙去大理看房了。这两天我发现之前我们只是讨论雾霾怎么戴什么口罩,什么新风系统,现在大家谈的全都是雾霾移民。
真的就把北京人变成了流民,尤其是北京的小朋友。以前发现小区里的妈妈门的朋友圈:什么几个人合伙在三亚买个房,然后老婆孩子去那儿,然后爸爸两边跑。
为什么?以前说孩子上学之前你可以到处去,上学就不自由,得上小学,现在听说三亚、大理这样的就新建了很多的国际学校,随时插班读书。
为什么?就是为了让这些学龄儿童也能够顺利地去躲霾。除了这个之外,更奇葩的还有什么去国外的,各种什么小国的这种移民全映入眼帘,马耳他、塞浦路斯这种,20万欧元、30万欧元的就挺多的。再高级的什么美国、加拿大就甭说了。
我觉得至少说能让孩子能够健康的生活,我后来一盘算,我跟老公,尤其在咱们这个机构赚钱,咱们这行当赚钱赶不上人家那些行业。我觉得我没钱出去买房,我也没钱让孩子一到了冬天就做候鸟,就跑到什么地方躲霾,我怎么办?”
雾霾中上学的孩子
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家长最大的焦虑,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拿回一个盖着外国大学章的文凭就没出息,也不是盲目觉得外国教育就是好,更不是因为隔壁老王的孩子去了美国所以也要让自己孩子去,而是想给自己的孩子多元化的选择,让他们能够得到最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
《让子弹飞》里的“麻匪”头子张麻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干儿子送到国外去留学。因为他知道在那时的社会条件下,闭塞的环境不适合孩子们的成长,也对国家的未来不利。而在现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也该不局限于狭小的空间,去更广阔的舞台博采众长,不断充实自己。
文末,还是我一直说的那句话,中国教育到底适合谁,出国和留在国内哪个更好,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想让孩子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人生”。
本文整理自——海那边
☟点“阅读原文”,免费申请美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