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美国遭遇欧盟、俄罗斯联手反击!德国外长:或引发战争...

2017年10月23日 KVBFX悉尼



源:外汇交易入门


10月16日,在拒绝认可伊核协议三天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表态,称伊核协议极有可能"全面终止"


10月17日,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透露,她将于11月初前往华盛顿,寻求美国国会对伊核协议的支持。此外,欧盟28个成员国外长同日召开会议,强调将继续全面、有效执行伊核协议


10月21日,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表示,俄方不打算参与修改伊核协议的谈判,因为近两年伊核协议发挥了自身的作用,能够承担被赋予的使命。俄方毫不怀疑伊朗严格执行了该协议的所有要求。




在莫斯科逐步确立中东大优势之际,华盛顿突然将平静多年的“伊核问题”引爆,是特朗普对“巴以问题”爆发的回击,更有阻挠欧俄合作的深沉含义




华盛顿与德黑兰:从盟友到仇人


伊朗和美国的关系,在外界看来,大概就是“不搞死对方誓不为人”的世仇。今时今日,伊美关系的确是这样。然而,在上个世纪,美国和伊朗曾是最亲密的盟友,华盛顿与德黑兰之间的那条线,甚至比伦敦还要紧密!



让我们先把视线转回20世纪初的伊朗。那些年,中东基本是英国一家独大。1921年,在英国情报部门和军方的支持下,时任伊朗恺加王朝的卫军团哥萨克旅旅长礼萨汗·巴列维,发动政变,建立了巴列维王朝


时间到了1951年,伊朗民选政治家穆罕穆德.摩萨台出任首相,他决心推动伊朗改革,把原本属于英国石油公司的石油开采权收归伊朗国有。摩萨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损害到西方国家的利益,还触及到巴列维王朝在伊朗的统治地位。



摩萨台的出现为英美交接伊朗提供了契机。1953年,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和MI6(英国军情6处)联合策划了代号为“阿贾克斯”的政变行动,时任伊朗首相的摩萨台被推翻,MI6控制的扎赫迪接任首相,在整个政变活动中,巴列维当局都保持沉默。而华盛顿依靠这次政变活动,与巴列维当局建立起盟友关系


从1953年CIA策划政变活动之后,“英伊同盟”过渡为“美伊同盟”。冷战时期苏联因其地缘优势对中东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而华盛顿肯定不想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被莫斯科独享。基于在中东对抗苏联的战略考量,华盛顿将“美伊同盟”提升到最高级别,美伊关系一度超越美英关系,成为美国的“头号盟友”。


当时美伊关系是有多铁呢,小编来给大家举个栗。1974年,美国格鲁曼研制的世界第一架三代战机F14“雄猫”在美国海军服役。F14是当时最先进的战机,考虑到技术外泄的分享,美国国防部将其列入禁售武器名单当中,日本和欧洲盟友想买都买不到。而当时的伊朗在1972年就被美国特批购买了80架F14,要知道美国在1972年都还没有装备F14,由此可见两国的关系是有多牢固。



在小编看来,华盛顿当局在对伊关系中犯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他们只重视与伊朗执政当局(巴列维王朝)的关系,忽视了民间的变化。到了巴列维王朝执政后期,伊朗人民越发反感巴列维王朝的独裁统治,在他们眼中,美国对当局的友好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巴列维王朝能够进行独裁统治的最大外因。因此,伊朗人民对美国的好感逐渐磨尽


1979年,伊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在国内发起伊斯兰革命,旨在反对巴列维王朝的独裁统治和世俗化运动。由于霍梅尼的支持者众多,加上巴列维王朝不得人心的统治,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最终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新伊朗建国初期,德黑兰的宗教政权与华盛顿的关系并不算太紧张,直到华盛顿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美国“蓝光行动”:79年11月4日~5日,参与伊斯兰革命的伊朗学生攻占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留美方53名外交官,以此逼迫美方交出“反革命”的巴列维。事件爆发后,美国CIA和军方迅速制定作战计划,打算出动特种部队解救被伊朗扣押的人质。结果因为协调和装备选择不当,美国特种部队在突进德黑兰的途中接连损失多架军机,导致行动失败。而“蓝光行动”的失败也催生了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的诞生。


第二件,“两伊战争”:蓝光行动失败后,华盛顿当局并没有正视新成立的伊斯兰政权,处处采取敌对措施,包括经济制裁和外交封锁。1980年,在华盛顿和利雅得的授意下,当时还是美国小弟的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向伊朗宣战,妄图推翻伊朗伊斯兰政权,两伊战争爆发。


“蓝光行动”虽然失败,但华盛顿在后期采取的措施挤压了德黑兰的外交空间;而两伊战争的让伊朗经济发展退后十年,损失惨重。



这两件事直接导致德黑兰与华盛顿彻底翻脸,从此,这对曾经亲密无间的盟友成了今时今日不死不休的敌人。




沙特与伊朗:千年夙敌的对决


中东有三大矛盾,而宗教矛盾是该地区时间最长,扎根最深的矛盾,即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矛盾。


到了21世纪,中东地区的宗教对立基本上形成了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和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两派互抡板砖。毕竟都想当坐馆,不经历一场腥风血雨,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也门战争”打响了



关于这场战争,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大概是也门撤侨中,中国所展现出来的“大国影响”。事实上,也门战争的本质是沙特和伊朗在争夺中东主导权所引爆的战争


2011年,在广大民众的呼声中,也门总统萨利赫被迫下台,副总统哈迪就任国家最高领导人,执掌军政大权。哈迪此人算是沙特扶持的代理人,他的上台,引起了胡赛武装的强烈不满



2014年9月,胡赛武装“护国大军”攻克皇城萨那,并在多方的协商下建立新政权。而前朝大统领哈迪望尘而逃,跑到利雅得向沙特那群皇子皇孙们告御状。


沙特也不能忍了,要知道,在也门内战才爆发的时候,沙特旗下的ISIS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攻城略地,离胜利仅一步之遥,沙特决定要在也门给某些不听话的穷鬼放点血!


2015年3月,被胜利冲昏了头的皇子皇孙们一声令下,沙特对也门胡赛武装发起军事打击


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联军,清一色的美械装备,按理说十几万美械装备的精锐干一支“不入流”的恐怖组织(胡塞武装被沙特定义为恐怖组织),就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混军功章的。沙特那帮皇子皇孙们也是这么想的,沙特国王外孙阿卜杜拉·阿苏尼当时就抱着这种心态准备刚一波也门。



很尴尬,这场在外界看来十拿九稳的也门战争,被沙特12国联军打成下不来台面的烂仗。


2017年3月25日,沙特的狗腿子、也门前总统哈迪及其他6名高官以“叛国罪”“协助沙特入侵”等多项罪名判处死刑。




伊核问题:华盛顿撕裂中东的新砝码?


德黑兰伊斯兰政权建立后,美国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制裁”政策


1995年,俄罗斯与伊朗就建造布什尔核电站(伊朗首座核电站)签署合同,“伊核问题”浮出水面。


其实,伊朗当时发展的确实是民用核能,但以色列担心伊朗借此开发核武器,便对华盛顿施压。而华盛顿基于以色列的不安情绪和遏制伊斯兰政权两方面考虑,决定利用伊核问题在联合国制裁伊朗



时隔两年,特朗普打算撕毁《伊核协议》,引发世界级震动。华盛顿此举想达到两层目的:


1.引爆“伊核问题”对抗“巴以问题”


中东有三大矛盾:美俄大国矛盾、逊什宗教矛盾、阿以种族矛盾(巴以冲突)。


在中东混战中,美沙阵营与俄伊阵营开片,实质上是大国矛盾裹挟宗教矛盾的大对抗。


什叶派和逊尼派借助美俄势力争夺中东影响力,美俄则借助宗教冲突打压对方战略空间。在沙特叛离华盛顿之前,什叶派是俄罗斯的战略根据地,逊尼派则是美国的战略空间


俄罗斯一方阵营在化解华盛顿攻势后,为了还击美国前几年的战略压迫,肯定要在中东对美国下手。而俄方阵营下手之处就是中东第三个矛盾——巴以冲突,华盛顿的软肋。



在这个大背景下,巴勒斯坦动作不断,先是内部达成和解,然后又对华盛顿的“两国方案”开火,近日更是进驻了巴以敏感地带——加沙地区。说白了,巴勒斯坦是在俄方阵营的授意下,向华盛顿在中东的核心利益发起挑战。


华盛顿也意识到自己新中东战略失败后,俄方阵营会向以色列发起战略冲击,他们为此做了两手准备:一,启动美军首个驻以色列永久性军事基地,安抚以色列不安情绪;二,试图引爆伊核问题。


如果华盛顿能够成功引爆伊核问题,中东的焦点就从巴以冲突向伊核问题转变,支持德黑兰的俄罗斯等国必然全力扑火伊核问题、从而减轻对巴勒斯坦的战略支持。如此,以色列所面临的战略压力就会骤减许多



2.引爆伊核问题,破坏俄欧能源利益共同体


在这场中东混战中,欧盟的态度一直很暧昧,除了在叙利亚战争前期象征性的派兵之外,几乎没有对美国进行战略支援。其原因是欧盟和俄罗斯、伊朗之间存在重大的战略利益——能源。


随着德国与俄罗斯建立合作关系,欧盟也逐渐倒向俄罗斯。在欧俄能源利益共同体中,伊朗也是重要的一员。第一,伊朗是俄方阵营的头号小弟。第二,伊朗石油资源丰富。


在这个能源共同体重,俄罗斯主要向欧盟出口天然气,伊朗则出口石油



欧盟能和伊朗完成大规模的石油交易,完全是《伊核协议》带来的功劳。


现在,华盛顿准备撕毁《伊核协议》。一旦该协议失效,联合国重新制裁伊朗,欧盟将失去一个庞大的石油来源地,伊朗也会面临重大经济损失。而依靠石油+天然气建立起的俄欧能源共同体,也将遭到严重打击


欧盟除了与伊朗有石油交易外,还有上百架空客战机的合同。若伊朗遭到制裁,丢掉石油进口地和百架客机合同的欧盟,其经济必然遭到重创。


正因如此,当特朗普扬言撕毁《伊核协议》之后,10月16日,欧盟28国外长在卢森堡紧急召开会议,多国重申:针对伊核协议的立场,欧盟强调将继续全面、有效执行伊核协议





以上内容不代表KVB昆仑国际观点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