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烨轩
来源:界面新闻
海归越来越多了。
一方面,出国学习日益普遍,留学低龄化趋势凸显,出国平均年龄已由2012年的22.8岁降至21.5岁。另一方面,海归回国率也在逐年上升,2016年,中国海外人才归国率已高达79.4%,较2007年增加48个百分点。
这引申出两个大问题:去海外留学靠谱吗?海外回来的留学生靠谱吗?在BOSS直聘2017海归人才就业创业报告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海归整体就业竞争力略高于双一流,具有起薪和中长期回报优势
出国留学还是有不少好处的。至少纯粹数字上看,海归就业竞争力要领先国内不少,群体均值比同等学历、同等工作经验的本土人才高出38.3%,比双一流大学毕业生还高出1.8%。
虽说海归在国内就业的平均薪资预期(8315元)仍在下降,但海外教育背景也带来了一定薪资优势。同为应届生,海归2017年平均薪资就比国内同等学历人才高出17.2%。不过优势在之后三年会逐渐递减,直到工作经验超过8年,海归的薪资优势会开始明显提高,43.2%的人月薪能拿2万元以上,高出本土人才近30个百分点,工作经验达10年时更为明显。
但要注意,随着出国者越来越多,人才质量的两极分化现象也十分突出。一方面有20%的高竞争力留学生在简历关注度、求职回复率等各项数据上,均较国内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均值高出10-20%不等。另外还有15%留学生职场竞争力甚至低于国内二本生,简历回复率仅为国内本土人才均值的一半。
法国留学综合优势大,归国平均月薪超九千
从地区来看,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的海归留学生更受雇主欢迎,英国排名第四。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留学生的雇主认可度稍逊于欧美,竞争力平均值为前者的80-90%。
留学的具体国家也会影响薪资水平。教育部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出国留学人员的目的国高度集中,2016年,逾九成留学人员赴美、英、澳等10国,近八成赴英语国家。而报告显示,法德留学生平均薪酬最高,美国排名第三。这与小语种技能在市场和商务类岗位的早期薪酬回报率更高有关。
教育培训和金融业最缺海归,地产文娱类已过饱和
从雇主角度来看,对海归人才需求最多的前三个行业分别是教育培训、金融和互联网科技,三者对海归人才的需求占到总体的50.6%,其中教育培训业中明确说明要海外留学背景的岗位有3.1%,高出其他行业数倍。
供需指数高于100表明行业人才供应充足,反则说明人才紧缺。
由于教育培训和金融领域对留学生需求旺盛,加上愿意选择该行业的海归比例逐渐被稀释,海归人才供应最为紧缺,供需指数为74和91。而房地产和文化娱乐行业,因海归人才相关职位数量有限,人才充裕度最高,供需指数分别达到126和123。
海归求职理想组合:北/上+泛互联网+大型企业
海归明显更在乎要进大城市的名企。2017年,过半留学生在北京(29%)和上海(25%)就业,远超本土应届生。只有不到5%的海归在一线就业后,期望到二三线城市发展。此外,近七成应届留学生(68%)选择千人以上大型企业就职,高出国内应届生40个百分点。选择100人以下初创企业的不足2%。
相比国内的各行业广撒网,海归求职目标性也更强,大部分都只在三个以内行业中选,人均主动求职次数比国内人才低10%。
泛互联网成为海归的就业首选。2017年,毕业后选择回国进互联网行业的留学生(16.2%)比3年前多了3.1个百分点。而受互联网分流影响,曾经最热的金融业逐渐降温,占比从2014年的18%回落至14.9%。同样面临失宠还有专业服务(咨询\法律\会计审计)行业。
扎堆学商科,毕业多转行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明确的求职偏好并没给海归带来更高的专业匹配度,仅三成海归首份工作与专业直接匹配,甚至比国内应届生还要低4个百分点。明显的例子可以看2017年海归涌入互联网行业时,仅有约42%毕业于计算机和自然科学类相关专业(包括数学、信息、电子等),其余58%都来自不同学科。
这种形势或许会有所缓解。2015年至2017年约一半留学生选择商科相关专业,但随科技行业强势崛起,以及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在英美等主流国家获得工作签证的相对优势,科学技术类专业升温迅速。2017年,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专业的留学生人数占比较2012年分别增长61%和125%,迅速迫近商科类。
就目前而言,能利用语言和跨文化优势,且其他技能要求较为宽泛的市场/商务类职位是实际海归选择最多的岗位。2017年留学生回国从事人数最多的十个职位中,海外市场推广、市场营销和外语教师排名前三。
相关阅读: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