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微友:
这两天麦当劳改名“金拱门”的事件引发了大规模围观和调侃,殊不知真正的金拱门是在澳洲,还跟19世纪在澳洲挖金矿的中国人有关。
在新南威尔士州西部的Tambaroora(他八路拉)地区,有个叫Hill End(山尽头)的小镇。19世纪50年代,新州开始掀起开发金矿的热潮,“山尽头”就是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由于独特的地质特点,金矿层绵延数百公里。还出产过世界上最大的金矿石块,重达235公斤。
19世纪70年代,“山尽头”的淘金热达到顶峰,小镇的人口累积到8000人。这样一个小地方,开了2家报社、5家银行、8座教堂、28个酒吧。
由于金矿的投资者对金矿收益的预期过高,低估了开采金矿所需要的时间成本,1873年的时候淘金的泡沫就破碎了,于是很多金矿就慢慢废弃了。到19世纪末,小镇人口锐减至1000人,再也没有重现当时的喧嚣。据新州人口统计,2006年“山尽头”的人口只有166人,到2017年仅剩80人。
根据官方数据,这片地区出产过70万盎司的黄金。1967年,新州政府宣布“山尽头”为历史遗址,纳入国家公园管理。
在众多遗迹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Gold Gully Arch(金沟沟拱门)。
由于地表的金矿早已被早期的淘金者挖尽,后来者只能沿着干涸的河道往河床地下挖,希望能够找到新的矿层,所以就挖出了这条长达5公里的“金沟沟”。
矿业专家认为,这种圆形的矿道,是中国采矿者的标志性做法。只有中国人,才能把矿挖得如此圆润和谐。
那么,19世纪的中国人是怎么会加入这场淘金热的呢?
19世纪40年代的时候,就有超过3000个中国人作为合同制劳工引进到澳洲,弥补农场劳动力的不足。
50年代金矿的发现,导致了更多中国劳工的涌入。到1961年的时候,新州有1万3千个中国人,其中1万2千人都在矿区。据官方记载,那时的中国人任劳任怨,不辞劳苦,甚至原意去挖别人挖剩的矿点。
小镇上的华人店也因此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贩卖各种中华小吃、用具、还有鸦片(黄金毕竟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早期的商店都是棉帐和棚屋,容易搭,也容易拆。当然也有下面这种高大上的杂货店。
管理这家店铺的据说叫On, Gay(盖勇?),就是下图这个神似黄飞鸿的小伙。
那时候的中国移民跟如今的有一部分移民心怀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移出来是为了移回去。不同的是,现在的中国人是为了拿到身份,那时的中国人是为了赚钱养家。所以,大部分中国来的矿工赚到钱以后,就再次漂洋过海回到大清朝。
从1857年到1874年,有82个中国人死在了这个矿区,很多都是因为溺水而亡,也有人是自杀。在这里最独特的一个遗址就是中国人的墓地,所有的坟墓都是空的,因为他们的亲友回国时,都把骨灰(不会是骷髅吧?)重新挖出来,带给国内的亲人。中国人叶落归根,居然执念如此之深。
澳洲的金拱门是不是比麦当劳那个有意思多了?新州的小伙伴有想去看看的吗?大家约起来!
荞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