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果把“读经教育”放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来思考,它可以说是一种“语文教育”的主张。关于“语文教育”,在现在全世界一般的语文教育系统中,分成四项能力的培养,叫做“听、说、读、写”。依照我的分析,其中的听跟说,对于本国的母语来说,是不需要太注意,也几乎不用教的,因为一个人对母语的听说能力,也就是口音和语法,大概在三岁,就几乎完成了,所以“听和说”的能力,不是语文教育的重点。
有 人认为“听”可以不必多训练,但“说”的训练很重要啊,这当然重要,一个人需要有发表心得,甚至演讲的能力。但是发表心得和演讲,这是一般人不学就会的, 只是他的心得跟演讲,有没有丰富的内容,和表达得巧妙不巧妙罢了,而丰富和巧妙的能力,最最重要的还是他年纪渐长,而有学问,而有经验,而有才华。一个年 纪渐长,而又有学问,又有才华的人,几乎不必经过太多的练习,他“说”的能力自然就好起来了。所以,说的能力不必太过教导,要教导的是他的内涵,就是学 问。学问来自于哪里呢?最好是通过“读和写”。尤其“写”也要通过读,所以这个“读”啊,是语文教育的关键所在。这一百年来,整个世界语文教育所谓的 “读”,是指阅读。而在我们读经界呢,读可分成两类。一类是诵读,另一类才是阅读,而我们是诵读重于阅读。所以读经教育不同于其他的语文教育的地方是,一般的语文教育,在“听说读写”这四科中,固然以读为主,但它的读是以阅读为主,诵读为辅,甚至取消诵读;而读经最大的重点固然也是读,但以诵读为主,阅读为辅。
我们对语文教育的重点,如果认识得不够深切,你是不可能开展“诵读”的。但说到“阅读”的重要是人人都知道的,它已经成为近代世界语文教育的主流,甚至是全部教育的主流。哪个国家的阅读教育做好了,几乎就可以判定他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因 此,我们国家很羡慕阅读教育成功的国家,常派人到芬兰、荷兰等国考察他们的阅读教育,认为只要中国的阅读教成功了,教育就改善了。而天下的家长和老师也都 认为,如果能够教出喜欢阅读的孩子,那该是多么理想的情况啊!全天下几乎只有我们所推广的读经教育,对于阅读并不那么注重——不是我们不注重,是我们有更 要注重的教育要做,就是诵读。我们认为阅读是次要的,甚至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太多的阅读,对教育是有妨碍的。
即 使已经注重诵读了,基于对读经教育理论有不同的理解,有关于这一项“读”的教学,在读经私塾界还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产生一些争辩。就是“诵读”与“阅读” 这两种模式主从本末关系的争辩。照我看来,既然已经是以“读经”为名号了,大体上还是以读经为主的,只是“阅读”要不要开出来?要不要也注重?要用多少的 比率来教学?有不一样的看法。
另 外,在听说读写四科中“写”的问题,本来“写”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书写,也就是写字,书写的教学,古人只有一种方式,就是用毛笔。现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毛笔,一种是硬笔。“写”还有另外的意思,是指写作。有关于这个“写”的教学,首先,要不要写字?尤其要不要开软笔字的课?这也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开不开 毛笔课的争论还比较小,要不要开硬笔字的课和何时开始写硬笔字,其争论就相当大。再来,要不要写作?这个也有所争论,只是在私塾里,写作教学的争论还不 大,因为写作毕竟是综合性的表现,是语文教育比较高端的、可以滞后的学习,所以在基础教育上比较不急着做要求。但是一个孩子,如果读经已经好几年了,甚至 年纪也稍长了,然而居然不会写文章,也有人会担忧。于是,要不要“写字”?要不要“作文”?如果要,什么时候开始?要用多少的比率来教学?有不一样的看 法。总之,读经教育在关涉到阅读跟写字、写作,这三个问题上产生了一些争辩。
再 来呢,私塾教育,尤其是大陆的私塾,大部分学生是寄宿的,老师对孩子的性情成长或许会有很大的影响。有人就注意到老师的“素质”及其教学“能力”和管理的 “态度”,在这里也起了争辩。这个争辩的争议很大,是最近以来争议的核心。目前大概就是以态度为主,其他还有一些小问题,就是所谓的设备问题,包括食宿的 品质问题,这个也有人会质疑的。
再 来就是有关所谓的“接轨”问题,接轨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他将来和体制学历接轨问题,第二个是他将来能不能顺利适应社会生活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有很多人表 示忧虑。甚至有人说,私塾不合体制,就是犯法,犯法就是为恶,为恶就要剔除。——这样的说法,我们觉得很遗憾,他们似乎把法规跟法律混淆了,所谓法律是有 关于道德的底线的规定,这是出于道德的律则。触犯了法律就是触犯道德的底线,那就是犯罪,犯罪必须受处治,受惩罚。但是社会上有些“规范”不是道德的规 范,而是社会活动运作的规范,比如对教育活动运作的一些规范,叫“教育法规”,不叫“教育法律”。这个法规是给出社会可以共同遵循的教育“模式”,它不属于道德的范围,它是可以随机变化的。所以,教育自古以来有许多模式,即使在现代,也常有教育的“改革”。
教 育的本意是要培养下一代,使他的生命达到良好的开展,国家对教育有其一套做法,认为那样做可以培养好下一代。那一套做法,叫做“教育体制”。譬如什么时候 开始上学?各级学制的年限如何?课程如何?考级办法如何?等等,让全国百姓有所遵循,这叫教育的“法规”。但是如果依照教育的本质,教育是要开发人性。那 么开发人性如果不是只有这一种模式,那别的方式应该也可以拿出来做。所以法规不关系到道德问题,它可以有多样性,只是目前的法规并没有这么开放,这“不开 放”并不是最理想的状况。至于法律呢,法律你很难说:法律应该开放一点,可以这样做,不这样做也可以呀。因为对于道德的底线你不能说:我可以守,我不守也 可以。但是教育呢,你可以这样做,这样做可以开发人性;你可以别样做,别样做也可以开发人性,甚至,对于开发人性的功能可能更好,更合乎教育的本质。我们 是以这样的见识来开设私塾的,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私塾可以说是“非体制”的,但“非体制”并不一定是“反体制”,有人就说成反体制,又认为反体制就是 反社会,反国家,这种思考是不合逻辑的。教育体制之订立,本来是为下一代的教育着想,但是私塾呢,也是为下一代的教育着想啊。如果我们认为私塾适合某些人,或者说让他更能够完成教育的本色,那我们来开设私塾,站在道德的立场,反而是可以站得住脚的。因此呀,说开设私塾等同于犯法,这种评判,是混淆了法律与法规的观念。
我 们如何面对这些争论呢?首先,我们应该都把它看成是有意义的。有些是观念的混淆,我们可以说清楚,而大部分的问题,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把它 看成是比例的问题、本末的问题来处理。它不是“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也不是“私塾”跟“非私塾”的标准问题。这是“度”的问题,或是“见识”的问 题。有两种见识:一种是比较纯粹的,认为高度就可以涵盖低度,核心就可以开发外围,所以专做高度的核心的就好,其他的可以忽略。但有些人认为不是这样,认 为既做了高度的,也要做低度的,既做了核心的,也要做外围的。譬如,在要不要“阅读”的问题上,纯粹者认为只要读经,就可以涵盖阅读,所以他做“纯读 经”。但有的人认为只读经是不够的,还需要解经和阅读,他们不认为阅读就是低度的,不认为解经就是外围的。当遇到这样不同认识的时候,我都这样来面对,就 是:任何人只要自己时时回归教育的本质,时时去思考它,思考怎么做才能够更合乎教育的原理。只要他思考过了,他有怎样的认定,他就照着他思考后的认定那样去做,只要他认为对的,那我们就应该给予尊重,给予赞赏。(掌声)
...
刚才要大家谦卑,这是做人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养,当你有自己的见解的时候,你尤其要谦卑,你也要知道,别人有别人的见解,或许他的见解,也有好处。当有一天,你发现别人见解的好处大于你的时候,你一定要不吝惜自己的习性,不吝惜自己的名声、利害,你可以改变!这个改变是可以立即改变的,如果你不敢立即改变,也可以慢慢改变。这 样,每个学堂就都在进展中,都在成熟中,都会趋向于更广大、更高明、更完美的境界。因为他可以关照到生命的其他的特色,乃至于可以照顾所有的特色。所以当 一个学堂在起初,只有一种教学观念,不能照顾所有特色之时,你只能做你自己的,但是一定要开放你的心量去尊重别人。当你能力够的时候,你可以在同一个学堂 中含纳各种不同的特色,对不同需要的学生开出因材施教的多种模式。
不 过,在最初期,你只能有自己单样的特色,如果发现这单样的特色不能适合所有学生的时候,你要慢慢地转变,如果你一时转变不过来,你一定要很谦卑,把一些不 适应的学生介绍到别的地方去。我们只是对孩子负责任,当有些是你负得起责任的,有些是你负不起责任时,你千万不要依照你的见解一刀切。所以“读经私塾联谊 会”的成立,是有许多好处的,因为每个私塾的条件风格不一样,才可以适应各种需求,甚至有些没有参加进联谊会的学堂,你都要把他视为同道,大家以各种不同 的方式共成大业!(热烈掌声)
如 果把问题展开来说,就会发现近年来的一些争论,都是假问题,根本不成问题。譬如,关于认字、写字的问题,是不需要争辩的。因为有些人说:“认字,读经读多 了就认字啊,怎么会不认字呢?”而有些人却说:“读经十年了,还不认字。”又发生很大的争辩。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完全公正。据我观察,90%的孩子,是读 经半年、一年就能认不少字,如果要阅读,就能开始阅读。但是还有10%,至少有5%,也就是一百个里面有六七个,确实是读了一两年,会背两三本书了,对于 经典上的文字,还是很模糊的。所以,不能说读经的孩子个个都认字,但是也不能够抓住两三个认字有困难的,就说所有的孩子都这样。所以所谓“君子之争”的 “君子”们啊,有些时候也太过急切了,为了表达自己的见解,他宁可去污蔑别人的见解。我们当然可以同情地说,这是一种夸张修辞法,以显示一个君子非凡的诚 恳。但是诚恳也要注意真相啊,不可以用诚恳做藉口就可以污蔑别人。其实,我们客观地看,天下本来就有一些孩子对认字是有困难的。
听 说新加坡的前任总理李光耀先生,他就是个阅读障碍者。有些孩子有阅读障碍,也有些孩子有认字障碍。不过,依我所知,纯读经就能认字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大 概在90%以上。对于不认字的孩子呢,我们或许可以等。或许老师跟家长比较急,不能等,对不能等的,只要略施小计,就出效果了。所以学堂里稍带教些认字, 岂不也是很好吗?我建议学堂可以每天抽出10分钟或15分钟,让新入学的学生认认字。能认字的,认更多,不能认字的,慢慢也认字了。甚至也让七八岁以上的 孩子写写字,如果要教写字,要注意一下,现在一般学校教写硬笔字,是没有尽到责任的。因为写字,尤其中国人写字,很注重美感,而这个美感,是因为其中含有 生命力,有生命力才有美,那个美才可以流传。虽然硬笔字不能像毛笔字变化万千,展现生命的光彩,产生很高的艺术价值,永垂不朽,但是硬笔字也可以带有生命 力、带有美感的。美感的注入有两个要领,第一是笔法,笔法要灵活;第二是结构,结构要匀称。对于一个儿童来讲,结构只要求端正就好,而如果笔法是死板的 呢,养成习惯之后,这一辈子的写字就确实不敢恭维了。所以一开始写字,要注重笔法。笔法其实只要教一两个星期也就够了。笔法最重要的是要有起落,也就是每 一笔画都要有起笔、走笔、收笔,每一个笔画都要有三个转折,所谓一波三折,尤其起笔和收笔是要用劲道的。如果老师能够稍微提醒一下,纵使小孩写字的结构还 很稚嫩,但是笔笔生动,就有生命力。有些大学生写字,没有起收的波折,只是直来直往,那字就显得很粗糙、幼稚。
体制小学是六岁开始写字,有些堂主认为六岁太小,不需要,到八岁或十岁再写,都无所谓。但千万不要一刀切完全拒绝写字,也不要一刀切认为非写字不可。要记得,我们所教的对象是生命体,一个生命是涵容广大的,生命的成长是慢慢集结的,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到最后所有的学习也都会回归到整体,我们只要把握了最重要的经典诵读,其它我们都认为是附带。附带的东西,我们可以以一种“轻重、本末”的比率去把握它的度数,不需要在这里争辩。有也好,没有也好,多也好,少也好,早一点教也好,晚一点教也好,都差不到哪里去。所以不必咬牙切齿,认为非教认字写字不可,也不要横眉竖目,对认字写字教学完全否定。
同 理,对私塾要不要开“解经”、“阅读”课程,这个问题也可以不必再讨论,各行其是就好。然后每个学堂随时反省,是不是可以再变化。当然,我们如果做了长期 的观察,或许会得出比较可信的教学法,但那需要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才可以得出结论。但那时,或许会有客观的成果出现,或许没有。为 什么或许会有呢?因为,虽然各自不同都有利弊,但是利弊的比率毕竟是客观的,有的是利多弊少,有的是弊多利少,所以到最后会有客观的成果得出验证。但是为 什么又说到最后可能没有成果呢?因为每一种方式,都有很多的孩子受教,而这些孩子的根器不一,所以你用每一种方式都可以教出人才,每一种方式下都有不成才 的人。到最后,没有人敢说哪一种是最好、哪一种是最不好。现在只有你自己认为它比较好,你就这样做。所以要不要阅读就不要再讨论了,只是度的问题,我们放 归给每个人自己去负责吧。
但 是我在想,如果完全不阅读,或许真的太过单纯了一点。生命是复杂的,复杂也代表了天地的丰富,所以如果一向不开阅读的学堂,我劝他今后至少可以开出一种阅 读课程,如果孩子稍长大了,想读书,可以让他读《六五文集》啊!(众笑,掌声)《古文观止》也是可以读的。甚至我现在计划编出另外一种模式的读经本,叫做 “简注读经本”。什么叫简注呢?就是对词语作简练的训诂,如果从古以来,这个字词,只有一种训诂,那就用这种训诂,如果有多种不同的训诂,那就选一个比较 通行的,或是编者认为比较恰当的说法。比如“学而时习之”的那个“学”字,就在“学”字的旁边或下面用小字注上,如果依照朱熹的注,就是“学者,效也”, 效法的效,就写一个“效”字。但是这个“学”的最基本的意义应该是“学者,觉也”,是觉醒的意思。在我看,“觉”的意思也很深刻,所以可能会注两个字: “效”跟“觉”。“不亦说乎”的“说”,下面就注“心中喜悦”。“乐”呢,就是“喜悦表现在外”。“愠”呢,就注“含怒意”——“愠”不是怒啊,是怒气小 小的,只在心中隐含着,还没发作出来。连这样的“愠”都不能有,才叫做君子啊。像这样,读经本还是大字,注上一些小字,让一些孩子,尤其是十几岁以上的孩 子,他在读经的时候,也只读原文,但他顺便也偶尔有一些训诂的了解。就好像现在“北京推广中心”出版我所编的读经本,是繁简对照——大字是简体字,在书页 下面附有繁体字,老师不一定要教繁体字,但是学生偶尔看一看,他将来简繁对照能力就在默默中养成了。
如 果简注的课本编出来了,也要进行谨慎的考查,经过三五年的实践之后,如果读简注的孩子背书的成效比较差,他虽然有一点训诂的印象,但是书背得比较慢,而只 读白文课本的人,背得比较快。在这两种情况比较之下,随着各个堂主认定要用简注本还是要用白文本。这样,读本开放了,也可以解决一些争论。我希望有一种教育的观念能够“三根普被,十方全收”。 (掌声)甚至对于英文读经的教育——因为今年四月在文礼书院开设的国际学校,有一半的教师都是从海外归国的华侨,他们在海外生活多年,他们原初也都是外文 的佼佼者,才能出去的,所以他们的外文能力是相当强的,有些人还教过大学的英文。对于英文读经的教育,我们现在比较有能力了,有些学堂的孩子已经开始背英 文了,是不是可以给这些学堂做一些指导。比如如何让孩子看到单字,就能够发音。而旦把发音学得比较标准——虽然发音的标准不是我们吸收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一 环,但是如果能够同时照顾,也不见得是坏事。
发 音的问题如果解决了,还有意义的问题,比如常见的词汇,是不是也可以在诵读的时候,稍微有了解。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仿照中文读本的繁简对照,在书页上主要 是英文,在页底附以中文——虽然素来有些英文读本有翻译,但是翻译放在书后,有些孩子会去翻看,有些孩子不会,以后把翻译的文句放在书页下面,增加读者对 照的机会。老师不用再另外花时间,不必要求学生看翻译,只摆在那边,就可以给予机会。第二种办法是我以前想要做,但不敢做,因为有些人不赞同,就是逐字去 注解,等于是训诂。一个英文字下面就有中文的意思。虽然中外文的文法不同,但把单字的解释用小字标出来,可以增进识字效果。以前有人是这样教英文的,也有 人反对,莫衷一是,所以这一方面我还要再考量考量。
那 么有关于发音的问题,如果有些学堂没有正式的英文老师,我想利用“文礼国际学校”的师资举办一些培训,天下每一个私塾派一两个负责英文读经的老师来这里受 训大约一个星期,将来就比较有信心去指导英文读经了。当然,英文读经最主要的教法还是听音频,但老师受过培训,可以从旁做些辅助。如果没有受过英文教学培 训的老师,他只用一般的教学法——就是我们原初所提供的纯听音频的教学法,也是可以的。因为只是听听听,读读读,能够背下几万字,将来要有发音及翻译的开 发,还是比较容易的,所谓“功不唐捐”,功夫是不会白费的。我尽量提供各种教学模式,让所有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观点,依照自己的方便去做,只希望大家和而不同,互相尊重。这是我既往下深入的思考,而又往外普遍的劝导的一种两面兼顾的用心,希望大家能够体谅我。(掌声)
最后有关于管理的问题,就是教学态度宽严的问题——话讲落实了,就是“体罚”的问题。这里也有不同的见解,因为不同的情怀,而有不同的做法。但是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要爱孩子。爱是相同的,爱的表现可以不一样。有时候如果表现得不恰当,固然有妨碍于爱心的传达,但是如果在一个范围之内,应该宽严都有意义,有没有体罚都有意义。没有体罚的人,并不见得爱心就比别人强;有体罚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恨孩子。但是恨孩子的人一定会体罚。从这个观点看,体罚很容易被误会。因此有体罚的地方,更要时刻反省,是为了爱而体罚?还是为了恨而体罚?为了爱而体罚,毕竟也要有个度数。
至 于完全不体罚的学堂,也要反省,是不是过于宽松、放任?而放任对一个孩子的心性和才华的成长并不一定有好处,所以也要小心。大家都希望把学堂办好,都希望 把学生教好,教育共同要秉持的态度是爱。如果是出于爱,我想,管理上也可以容许有各自的风格。如果一个学堂果然把学堂办好了,把学生教好了,已经可以证明 他的方式是有价值的。但即使如此成功,是不是就一定要振臂疾呼,要推广于全天下呢?我认为你不必这样,你成功的模式只可以提供给别人参考,别人也只需要当 做参考。千万不要“好为人师”,以为真理都在你那里,凡是跟自己不一样的,就互相不满、互相排斥。
此外,不属于教学,但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还有一点,就是堂主们要尽量让学堂安定,首先当然堂主的心要安定,心的安定来自于对教育的真诚和对读经教育理论的深度认识。堂主的心安定了,老师、孩子、家长都会受到你的影响,这也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这是理想上说。不过人还有现实的一面,所以在现实上,也要多所关照。要关照家长,关照家长的工作是常跟家长有所沟通,最主要的是鼓励家长共同研习教育的理 论,家校才能同心同德。堂主也要常关照老师的情绪和生活品质,老师是安定学堂最主要的力量,老师安定了,学堂就安定了。而老师的安定,除了对他的心灵的照 顾之外,对现实上、情感上要多照顾,尤其在现实上,他的酬劳也要照顾。学堂在初创的时候,或许老师都是亲朋好友,大家一起筚路蓝缕,共同把学堂从荆棘中建 起来,但是后来如果学堂越来越大,稳定了,就要考虑到如何安定老师的生活,所以我希望将来学堂老师的“待遇”,渐渐能够跟公立的教师相当,这也是安定老师 的关键点。因为人是理想与现实两面的存在,当然理想多一点,现实就可以少一点,但是也要知道,这不能长久,所以现实也不可以不去注意,这也是圣人之道。大 学“治国平天下”一章就讲到如何理财的问题,对于学堂这种小小的地方,也要用治国平天下的态度跟眼光来经营。所谓“经之营之,不日成之”。(掌声)
以上所讲,是我推广读经二十三年来,讲的最不一样的一次。(掌声)
本文节选自:尊贤容众,任重道远|在“七地读经私塾联谊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