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
相信不少父母
除了给孩子节日的庆祝外,
也会思考:
如何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实际上,
在澳洲生活的华人父母们
一定会有深刻的体会,
中西方的教育的差别,
不是一点点。
无论从教育形式、方法,
甚至教育的本质来说,
中外教育都是极不相同的。
且不说哪一方相对更好,
哪里都可以培养出人才,
但究竟教育会对孩子产生何种影响?
这或许是每位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01
36张图犀利揭示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中外教育的差异,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曾保送北大,后又在美国三所大学分别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和一个教育学博士学位的钱志龙博士,
通过自己亲历的跨文化教育经历,用36张图总结出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或许这里面也有一些不全面的部分,今日哥并不想探究孰是孰非,只是想要通过这些对比,引起家长的关注和反思。
(以下图片中,左图代表中国教育,右图表示西方教育⬇️)
教育本质
钱博士认为,中国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期待,孩子们承受了太多来自父母的期许。
从小到大,中国父母都会告诉孩子,“我希望你可以拿100分”,“我希望你可以学习成绩全班前十”...,
这既是一种动力,又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这既能促使孩子努力,但同时放大了父母的期许,削弱了孩子的想法。
而西方教育的本质则是孩子的梦想,这或许会放任孩子成长,走向另一个极端,但同时尊重了孩子自己的想法。
一个词描述教育
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教育,则是补短式教育,老师会不断发现学生的短处,试图让学生所有科目齐头并进,成为全才。
但这样的教育会让部分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一天到晚叫孩子补短,本来就是他的短,越补越没劲,到后来逐渐发展成“厌学、逃学、弃学”,于是孩子的各种问题都表现来了。
而在国外,则是扬长式教育,孩子一点的小进步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发现学生的长处、潜质,并通过教育使之更长,是西方教育的方式,但这样也会可能导致孩子骄傲自负,不脚踏实地。
教育的根本手段
在中国,教育会通过补短板来让孩子知识的小桶装满。
而在国外,教育则会努力找到孩子心中的火苗,让他熊熊燃起。
教育的动力
在中国,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西方教育则更多的是兴趣爱好驱使着孩子去学习。
教育的终极目标
中国教育是结果导向,想要孩子走向成功;而西方教育则更多地是过程导向,希望孩子成长。
教育的结果
与教育的目标对应,通过一系列应试教育,中国孩子通常会谋生;而西方孩子则更多地会生活。
教育的关注点
中国教育更注重孩子的现在;而国外的教育则会关注的是孩子的未来。
教材的使用
中国的教科书实际上就是孩子们学习的素材,老师基本上会按照教科书的内容讲课。
而在国外,教科书更多只是孩子们学习的辅助资料,老师会按照自己的整理经验,综合授课。
教学内容
我们很多人或许都有体会,曾经很多学习到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并没有太大的用途。
而在国外,老师教授的更多是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知识则大多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获得。
老师的角色
在中国,教师的职业一直延续传统,韩愈的《师说》里也提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而在国外,老师则更多地是一个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学习的促进者。
对待老师
在中国,孩子基本上对老师的要求是服从的,对其指导是听从的。
而在国外,学生经常会对老师的要求提出质疑,对其讲解和指导提出挑战。
教育训练的能力
背课文,背单词,背句型...背诵记忆是我们中国孩子上学时所必备的技能。
而在国外教育中,学生们更多地是被训练“信息处理”的能力,在爆炸的信息中,如何找到、使用有用的信息,是现代生活的必备技能。
作业形式
中国孩子的作业通常除了背诵之外,还有不停地完成试卷,做练习题;而国外的作业形式多样,有很多团队项目需要合作讨论完成。
实际上,作业不在量,在于做了什么。
测评目的
在中国,考试测评是总结性的,优胜劣汰,为补短做准备。
而在国外,测评更多地是为了反馈,为今后的学习做补充。
答案
对于答案,中国的考试题目基本上是唯一的,有着标准答案,按照标准点给分;而在国外,答案通常是多元的,如果你有能提出不同的见解,说不定还会加分。
其实,有时,找到答案的意义不是为了做对题,而是为了提出更多的问题,引发更多的思考。
测评结果
在国内,为了激励学生进步,部分学校会公布成绩排名,有的老师也会在班级里大声读成绩发试卷;
有时,比起长期“蒙辱”的“差生”,那些承受着莫大压力的“尖子生”更让人担心。
而在国外,成绩是个人的隐私,老师会通过发邮件的形式发给学生,并不会当众公布。
学校评估
在中国,对学校的评估是学生用血泪换来的升学率;而在国外,学校要通过课程、师资、课外活动等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音乐课
国内的音乐课很多都是为了活动表演做准备;而在国外,老师会让孩子们去欣赏音乐,提高音乐修养和审美情操。
体育课
在中国,很多时候,体育课都被占用或者学生们“自愿”回教室学习,即使去上课,也是为了最终的体能达标;
而在国外,从小的各种社团就会培养你的运动习惯和特长。
志愿者
在中国,大部分的志愿服务是出于完成任务;而在国外,出于从小的教育,很多学生会主动承担志愿服务工作。
语言艺术课
在中国,对于语言的理解就是语文英语课程;而在国外,语言是一门艺术,并不是通过做题考试来感觉,而是通过理解与阅读。
数学课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算数世界一流,但是算数真的就是数学吗?
在国外,数学更是一门艺术。
当然,你也可以说,连算数都不好,还谈什么数学呢?
德育课
德育课的不同是基于各国历史文化不同的结果。
国内的德育课更多的是教育思想品德,而在国外则是培养同理心。
课外活动
很多中国孩子的课外活动是为了特长加分,因而有孩子在拿到钢琴十级证书的那一天,也就是音乐生涯结束的一天。
而在国外,孩子们的课外活动是出于兴趣的娱乐,不会受到逼迫与强求。
玩
在中国的教育中,“玩”是特权,是奖励,是优待;而在国外,玩并不是学习的对立面。
要知道,误用时间比虚度光阴更可怕。
假期
在中国,假期很多时候都被安排满,孩子们根本没有时间休息。
而在国外,假期就是假期,孩子们可以有多种选择安排。
健康
其实,比起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灵的健康有时更加重要。
青春期爱情
在中国,尤其是初中和高中,“早恋”可以说对于大部分的家长都是禁忌,会耽误影响学习;
而在国外,当发现孩子早恋时,会通过沟通来规划未来生活,正确的引导。
安全
在中国,对待安全,会出现一系列的免责声明,生怕孩子受伤;
而在国外,家长会带孩子们去冒险,从而教会孩子们生存技能。
校服
在中国,让孩子们穿校服主要是为了追求整齐划一;
而对于国外的学校来说,穿校服主要是防止孩子们进行攀比。
竞争
在中国,竞争更多的是个人与个人的竞争;
而在国外,竞争更多的是团队之间的竞争。
“好”学生
在中国,大家眼里的“好”学生就是班干部;
而在国外,大家眼里的“好”学生是肯乐于助人,帮助同学的人。
家长会
中国的家长会大多以老师为主导,表扬成绩好的学生,批评成绩差的学生;
而在国外,家长会反而是学生主导,学生亲自向爸妈展示这一年的收获与成长。
家长学校关系
在中国,家长是一方,学校是一方,孩子是一方;
而在外国,家长和学校是一方,共同合作促进孩子成长。
给孩子什么
在中国,教育者往往愿意给予孩子一个总结,一个经验;
而在国外,家长和老师会给予孩子一个启发,一个想法。
如何获得
在中国,孩子们通常会通过“接受”“索取”而获得;
而在国外,孩子一般会通过关心、援助等付出而获得进步。
02
中西方教育“互不适应”
总体来讲,我们习惯上将中国教育看作为学生在被动地学,而西方是你要什么就学什么的自由主义。
中国教育方法有利于打基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由想象力。
西方的有利于创造性发挥,但往往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基础功差,也容易出问题。
打基础和发展创造力,这个平衡点如何取得,是大家都在头痛的事情。
之前BBC曾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在英国实验“中国教育”。
他们在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不仅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国学校相同,所有课程也都由中国老师来上,并且全程跟拍,录制成纪录片,
50多名相当于13-14岁的英国孩子,要经历4个周的中式教育。
教育过程中,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质疑等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
而英国学生根本无法适应高强度的教学,上课不能说话、每天长时间学习,更夸张的是,他们会经常被中国老师训哭...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无论是数学成绩、中文成绩还是科学课成绩,中国实验班的平均分都要比普通英国班要高至少10分。
为了给女儿减负,正巧有机会,这位中国老爸和女儿商量过后,决定送女儿到美国读书。
尽管这位老爸之前就读过不少关于美国教育的书籍和文章,但到底是什么模样,这位中国老爸也充满了疑问。
女儿到美国第四天,便进入波士顿一所最好的公立中学。
原本以为,语言会是女儿的学习障碍,然而后来才发先,“创造性”才是最让女儿最抓狂的。
在去读书之前,为了让女儿适应,这位中国爸爸提前让女儿读了美国历史、地理等书籍,
然而没想到,看到历史课作业后,别说女儿,这位中国老爸也目瞪口呆:
“公民权利”研究论文:
要求:在3到5页纸之间,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
女儿不仅没有在美国教育中“减负”,而且经常一夜只睡三四个小时,有一次竟只睡了一个小时...
然而,令这位父亲欣慰的是,女儿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被这些“奇怪的”,需要创造性的作业全然带动,再也没有抱怨过“快学吐了”...
可以说,如果只看结果,中国教育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然而,这真的有助于孩子今后的生活发展吗?这值得家长的思考和改变。
或许文中的一些对比会让国人感到不舒服,人们会说,大环境就是这样,孩子不能“输”。但究竟,什么是输,什么又是赢呢?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孩子优秀就是学习好;长大后,孩子优秀是工作挣钱多;但是你有真正关心过孩子的想法和他的快乐吗?
希望此文能够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思路或选择,愿每一个孩子都有个自由、健康的成长空间。
在此,
祝所有孩子儿童节快乐。
编辑:七七
责编:纳西
部分信息来源:新浪教育、《熊掌和鱼:略带偏见的中西方教育比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悉尼花样吃吃吃!更多美食请关注!↓↓↓
刚毕业?想找工?想跳槽?想晋升?扫我扫我!↓↓↓
推 荐 阅 读
订阅今日悉尼微信
■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点击关注
■ 搜索“今日悉尼”或“sydtoday”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