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被称为“真人秀类型节目的开山鼻祖”,也被许多人公认为“ 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 ”之一。
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主人公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1964年,BBC采访了14名来自全英国不同阶层背景的7岁小孩,记录下了当时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对未来的期盼。
此后每隔七年,剧组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每次拍摄持续七天,从《7up》、《14up》、《21up》……一直拍摄到《56up》。
从天真无邪的7岁孩童,到年过半百的56岁老人,看完这14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第一个结论是,许多人会感到绝望:寒门难处贵子,阶级壁垒难以逾越。
纵观受访者的大半辈子,穷人家庭的孩子,一辈子为钱所困,婚姻不幸,疾病缠身,生出来的孩子也只能从事低端的职业,一家人为生计忧愁。
富人家庭的孩子,从小阅读《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就读于私校,进入牛津剑桥,从事金融、法律、政治等工作,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一步一步按照幼时家长给他们做的人生规划,成为人生赢家,自己的孩子也重复着他们的成功成长模式。
在所有的受访者中,只有一名普通家庭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天赋,考入牛津,实现人生“逆袭”。此外,还有一名出身较富裕家庭的孩子因精神疾病,而一度沦为流浪汉。
其他人的生活,则可以称为“毫无意外”。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初衷是为了验证上个世纪60年代英国的热门社会议题——
一个人的出身,能否决定他/她的未来?
在最后一集影片《56up》的最后,剧组配了一句话:“看到一个孩子7岁的样子,就能够刻画出他们长大的样子。这仿佛是英国的未来。”
然而,细看他们的人生,这部真实到令人绝望的片子,却不乏温情与希望。
人生实苦,但总会遇到爱你的人
因父母感情破裂,7岁的Paul住在伦敦的儿童之家,小小的脸上满布愁容,愿望是不受大孩子的欺负,不被体罚。
受原生家庭的影响,7岁的Paul稚嫩而坚定地说道:“不,我以后不会有妻子。”
14岁的Paul迟疑却固执地表示,“我更喜欢单身。”
21岁的Paul似乎变得更为坦诚:“其实我想结婚,但我想要幸福的婚姻。”
28岁的Paul遇上了一个阳光、有趣、爱自己、懂自己的女孩,当记者问女孩为什么喜欢他时,却立即露出紧张、不自信的神情。
对爱的人,说句“我爱你”,对年轻的Paul来说也很难做到。
当发生分歧,Paul总会怀疑自己无法拥有、经营一段幸福的感情,进入自我防备。
谁也没有想到,曾经恐惧婚姻,怀疑自己爱的能力的Paul,竟然也有一天学会了秀恩爱虐狗。
7岁的Paul还不知道什么是大学,曾经想当警察,但又因为觉得要成为警察很难,而有所退却。21岁时想当运动员,但因为运动员要有大学学历而放弃,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
现在,56岁的Paul和妻子在同一家养老院工作,是妻子眼中的“全能先生”,一个人包揽养老院换灯泡、清理排水槽、修水龙头、修门框、修房顶、修水管……深受老年人的喜爱。
因为深知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Paul总是会花很多时间陪伴家人,儿子现在是一名汽车修理工,和青梅竹马的女朋友结婚,生了5个孩子,Paul和妻子是孙子孙女的主要照顾人。女儿是个学霸,成为了家里头一个大学生,假期还会带Paul和妻子去旅游。
当被问道如何评价自己的大半生,Paul的答案是:
“对我而言,成功就是现在我们一家人可以在一起,没有发生什么厄运。”
“我本可以好好努力学习,却因为懒惰,付出不够。我希望我们家的孩子们,能好好努力。人身上只有一种东西拿不走,那就是学习过的知识。”
“无论你是做什么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就算是没有工作的人,还是可以教自己,如何去关爱别人。”
如果命运没有给你一个遮风挡雨、温暖的家,那就自己创造一个
Sue生长于东伦敦,家庭并不富裕,前半生走过很多弯路。
21岁在旅行社做一些文书行政工作,24岁因为想要孩子选择结婚,28岁后悔结婚太早,35岁离婚,独自抚养孩子。
尽管谈过几场恋爱,但Sue的感情仍然没有安定,一直做着零工。
42岁Sue和男友感情稳定,并且重新回到全职工作,在伦敦大学皇后玛丽学院法律系协助安排课程,49岁已经是学校研究生课程行政主管。尽管有时压力很大,但却十分充实。
20多岁时,Sue说自己讨厌责任,不能够承担太多的事情,如今却觉得自己“生来就是为了扛起更多重担”,工作时,也充满自信。
现在56岁的Sue在邻居的介绍下,还进了剧团,工作之余重拾曾经的“演艺梦”。
Sue对现在的生活充满感恩,“我从来没上过大学,却在大学上班,实在是太幸运了。”
“我并不富有,退休后也没有钱去环游世界,但我很快就能买下属于自己的房子,这在我们家可是头一回。”
你是否后悔过曾经的选择?
56岁的Sue给出的回答是:人生多曲折,但此生无悔。
犯错没什么,重要的是你开始改变
Suzy出身富裕家庭,从小就读寄宿的贵族私校,生活的日常主要是骑马、打高尔夫、打网球、跳芭蕾舞、喝茶、旅行……和保姆待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
16岁辍学,21岁时Suzy在镜头里烟不离手,几乎人人都觉得这个富家叛逆少女这辈子就快毁了……
28岁时Suzy遇到喜欢的男生,对方包容而温和。
尽管生活免不了磕磕盼盼,但曾经叛逆颓废的Suzy学会了解决问题,两人一路携手相伴。
7岁时Suzy说自己喜欢孩子,14岁时Suzy改口说自己不喜欢孩子,28岁时Suzy生了2个儿子,35岁又添了一个女儿。
自己亲自抚育、照料孩子的生活,性格一度有些急躁的Suzy在辅导孩子们写作业时却充满耐心。
Suzy觉得自己的个人事业并不算成功,但家庭生活却很成功。
回首自己的大半生,Suzy分享了自己的生活感悟:
除了阶级固化,马太效应,这部片子真实而丧地展示着一个事实:成年人的生活从来都不容易。
从乡村小子考入牛津,逆袭成大学教授,一举迈入中上层阶级,改写命运,Nick在56岁时回首往事坦言,虽然很感恩现在的生活,但真的很讨厌其中的过程,环境逼迫他一路成长。
大学期间,仍摆脱不了口音带来的“有色眼镜”。
虽然已经是他人眼里的成功人士,但生活仍有许多要操心和伤心的事。
和第一任妻子离婚时的痛不欲生,由此带来和儿子的摩擦与疏离。
生不由己,移民美国,无法陪伴在父母跟前尽孝的无奈。
在赤裸裸展现人生就是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起循环的同时,这部纪录片似乎又在传递着另一个事实:成就或许与家庭出身有一定关系,但幸福不是。
曾因是私生子,受尽歧视,生长于军事化管理,缺乏关爱的儿童之家。唯一的亲人——妈妈, 35岁时因癌症去世。年轻的时候,想努力,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能在仓库干着自己不喜欢而且机械的活。
56岁的Symom:“人生美好的事情还会继续发生,犯错没什么大不了。人会变老,身材会走样,但生活还在继续,一定要享受生活。”
曾经愤世嫉俗,鄙视社会和政府,厌恶自己工作,一度退出拍摄。
56岁的Peter:“花时间陪孩子,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体验”。
从衣食无忧到流浪街头,16岁起受精神方面的困扰,看不到未来,几度想自杀,认为自己是彻头彻尾的loser。
56岁的Neil:“能为社会和社区有所贡献,非常幸福开心。”
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
相似而又不同的人生就这样平淡而震撼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与拍摄的人,和被拍摄的人,有的已经不在人世。
很感激他们愿意用这种方式分享自己的人生。
生活很丧,好在大家都没有放弃。
欢迎关注最懂英国的微信号
“英国大家谈”(ukdajiatan)
— The End —
文/Liverange, 编辑/Yugi,
文章参考 BBC, Youtube,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任意输入关键词
搜索你想要看的各种英国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