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 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目标和动力?此文更是帮助身为孩子的我们。

2018年04月26日 美国研究生留学


小研

此文既是写给父母,也是写给我们自己。找到为一切事情奋斗的源动力,干什么都有劲!留学、工作等都是我们实现这个源动力的基石。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认为,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但大部分成人谈论的动机,通常是通过考试、考上某个大学等短期动机。


但是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更大的目的purpose)存在,短期目标和动机通常会徒劳无功,而且很快就在毫无方向的活动中消耗殆尽。


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不断强调:“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而目的的厘清,在于能清楚回答“为什么我正在做这件事?”、“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为什么它对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

 

戴蒙看到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的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

 

目的影响人生的快乐和满足。但老师、父母不能直接给予孩子一个人生的目的;而必须用引导、用身教和对话,帮助孩子迈向目的之路。

 

年近七旬的戴蒙,在研究、提醒、引导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寻找人生目的的长期过程中,也发现这就是他个人的人生召唤。



以下是戴蒙接受的访谈内容:

目的、目标和动机有何关联


目的,是一种很特别的目标,和一般短期、立即的目标不同。目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人每天有千百个目标,享受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买一份好礼物,但目的是一种遥远的长期目标,是一个你想去的方向,你的一生想往哪里去?你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目的必须是有意义的、长期的、对这世界或其他人有帮助的目标。


有了目的,你会开始安排各种目标,让自己一步步到达那个目的。


父母、老师们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应只是单单考高分、考不好会让父母失望等,这些真的是很短期的目标。


长期的目标和学习动机应该是:当学生全心投入他们想学的内容,可以完成人生哪些目的。目的会产生一种内在(而非外在)的驱动力,“我学习并非因为妈妈叫我学,而是因为我真的很在乎,想学好。”


例如,医学院学生永续的学习动机应该是:“有一天我当了医生,就可以帮助、医治更多人。”如果一直想到这个目的,就可以持续学习下去的动力,就有能量,不仅为参加考试,而是学得更好,几年长期的努力,这才重要。

 

目的是一连串“为什么”的组合。但在学校里,老师、学生却从来不问为什么,例如科学老师教公式、原理,即使学生学得很棒,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只知道为了考试非学不可。


各科老师都应先跟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学这个科目?人类的需要和这个科目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人要成为科学家?为什么发现新定律很令人兴奋?没有这些为什么,你无法让学生有长期的学习动机。


你可能用恐吓的方式来吓学生:“如果没考好的话,就有哪些严重后果,”让学生有短期学习动机,但学生不会出于兴趣、自己把书拿出来读。学生必须知道为什么,才会全心全力、自动自发的去念书,而非被恐吓鞭策。

 


很多目标是自我导向的,例如我要一辆很炫的车、穿漂亮的衣服让人家称赞我很美,或想要累积自己的财富、光环、荣耀。


这些是目标,并不是人生目的,因为它们不会带给你那种“完成一件对世界有意义的事”的满足感。


当然,这类自我导向目标和最终的人生目的可以同时并行,你可以开发一种计算机产品,为了赚大钱,也因为你相信可以帮助更多人探索世界。


目的可以改变吗?


目的可以有很大的改变,尤其在人生早期。因为一件有目的感的事,会让人学习另一件有目的感的事。


例如年轻人会对成为运动选手很有目的感,但不能一辈子都是运动选手,因为年纪大了就无法参赛。但成为运动员那种自我承诺、自律的习惯,会发展出另一个目的。

 

一个真正的人生目的,至少要持续一段时间,时间长到你必须要表现你的承诺,至少完成一些事情。你从中学到经验和能力,就可以开始另一个目的。

 

目的并不一定要英雄式的,你不一定要有拯救世界、医好癌症、改善环境污染等伟大的目的。大多数人都只有很平凡的目的,可能是当个妈妈好好教养小孩、协助组织小区、加入学校的家长会、或任何艺术、音乐社团等。


这些都是很小很平凡的目的,但你必须要承诺参与、实际行动、履行你的义务,最后你完成一些事,让你更投入这个世界、产生一些超过自己的影响和贡献



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对青少年说人生目的?


很重要的一点,不要跟他们“说”什么,而是要“问问题”。


大人常喜欢对孩子说教,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但其实无效。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并不是父母告诉他们的。


但父母可以做一件很关键的事,就是问对的问题,有三个帮助孩子发展目的感的重要问题:


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做什么最享受?什么会让我发光(trigger the spot in life)?音乐、文学、数学、体育?


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年轻人要够了解自己天生的才能,若是先天聋哑,可能就不适合当音乐家。


这世界需要什么?世界有哪些问题、机会,可以发展成我帮助别人的所在?


这些是孩子一定要问自己的问题,三个缺一不可。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发展出自己的目的感,很花时间,数个月甚至数年,因为你要去尝试不同事物。


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跟孩子展开对话,刺激他们去思考。一旦孩子提出一个小小开始,父母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去帮助他继续发展,要去哪种特别学校?有哪些链接、书籍或网络资源?

 

寻找目的没有一个立即答案,不是用热门或冷门来衡量。



所谓“实际的理想主义”,是你经过长期观察、真心信服一个目的,但也要能够检验现实。例如,现在拍电影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职业,热门到每一所美国高中,都有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计划未来拍电影。


他们可能进电影学校,搬到好莱坞或纽约,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临,但只有极少数(不到1%)的确可以做到。


年轻人当然有去尝试的权利,但他们不能二、三十年都处在那样等待、尝试的状态。从实际生活角度看,他们应该培养或发展第二专长或能力,可以转移热情、换档。


父母要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


很重要的是,父母要教他们负责任,做事要有真正的结果。


要对孩子有高期待,让他们了解,承担任何一种任务时,不要半吊子,要真正完成某件事,即使那件事很微小。

 

要让孩子看到不负责任的结果,养一盆植物不浇水就会枯干、会受苦、会死,这些都是在家中可以教导的。


这是发展出承诺和责任的方式,也是让孩子学习不受其他因素分心或干扰的方式。


【作者:威廉.戴蒙,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原文刊载于台湾《亲子天下》。】




 回复关键字查看更多

回复 排名 看usnews美国大学专业排名

回复 QS 看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回复 GPA 看GPA相关内容

回复 条件 看申请美国研究生需要什么硬条件

点击阅读原文提交申请专业老师为你做估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