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华人女留学生毕业前自杀,之前毫无预兆……人前微笑,人后流泪,留学生的痛谁知晓?

2018年05月03日 今日墨尔本


今日墨尔本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在国内的小伙伴们庆祝小长假时
26岁的中国女孩刘安吉(音译,Andrea Liu)
却在自己的宿舍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只要一个月不到,她就可以毕业了……



又一个留学生走了……


据当地警方透露,5月1日,纽约大学(NYU)一名华人女生被发现在宿舍内上吊身亡。


据媒体报道,消息人士称死者为现年26岁的刘安吉(Andrea Liu),26岁,是该校放射学专业的博士生。



据她的朋友和同班同学叶静(Jing Ye,音译)表示,刘本该今年毕业。叶静称,在上个月的一个募捐会上, 两人还曾见面。


当时刘没有表现出任何压力过大的迹象,”叶静称。


然而,5月1日上午11时左右,人们却在宿舍里发现了刘安吉的遗体。


绳索勒紧了她的脖颈,带走了她的呼吸,体温,和心跳……


她的身躯悬空晃荡……


警方表示,他们在宿舍内发现了她留下的便条,并认为这是一起自杀事件。


事发学生宿舍


刘的好友和同学叶静表示,她和刘已经认识了4年,刘是一个可靠友善的朋友。她回忆称由于自己无法在感恩节回加拿大的家,刘热心的带着她回自己的家中过节。得知好友自杀的消息后,叶静十分悲痛。


“四年来,她陪伴我度过了一切……”叶静啜泣着告诉记者。


叶静告诉记者,刘从未显示过自己承受压力或心情低落。据悉,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是上个月,在学校的一场免费诊所募捐活动上,当时好友没有察觉任何异常。


有消息人士称,刘安吉热情善良,品学兼优,此前曾在康奈尔大学就读本科,毕业后在纽约大学继续深造。这一次她的突然离去让所有人深陷震惊和悲痛之中。


虽然叶静表示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出刘安吉压力过大,但据刘安吉的脸书页面显示,她在2015年,也就是就读医学院一年后曾分享帖子,帖中图片指巴赫、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都曾经历过挣扎的阶段,“They strunggled too”。


此外,她还曾引用了另一位学生的话:“就是搬砖搬到不能搬为止,但总要从搬砖做起。”(were all lumpers until we cant lump... but always lump to start with),凸显学生压力之大。


中国留学生自杀案频频曝光


在为逝者悲痛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近年来,留学生自杀案频频曝光……


2018年3月5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大四中国留学生从12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018年1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华裔法律系学生Justin Cheng自杀


2017年12月,美国康奈尔大学21岁中国留学生田妙秀自杀


2017年12月6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牙医学院王姓同学自杀


2017年10月,美国犹他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唐晓琳,在金门大桥自杀

2017年2月14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就读的20岁中国女留学生刘薇薇在宿舍自杀身亡

2016年12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来自中国天津的留学生刘凯风在家中自杀身亡

2016年11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来自中国上海的留学生杨志辉自杀身亡

2016年1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中国留学生小陆(音译)跳冰湖自杀


一个个惨痛的案例背后,是不容乐观的留学生心理问题。 据耶鲁大学研究人员201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45%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状,29%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国学校在内的高校调查也收到了类似的反馈。甚至还有统计显示,在美国各族裔的留学生中,华裔的自杀率最高。


然而,所有这些生命的付出,却并没有换来外界的理解。


芝加哥一所私立大学校董曾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向美国父母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选择: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耶鲁抑郁还是在亚利桑那大学开心?



结果,75%的家长宁愿他们的孩子在耶鲁抑郁。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可以慢慢平复情绪的困扰。


而每每有留学生自杀的消息传到网络上,看客们也往往是嘲讽居多:


留学生就是这样,日子过得太顺风顺水,所以遇到点事心理素质才这么差 


这样做对得起父母吗 


我当年有同样的遭遇,我都挺过来了,说明根本没多大的事,为什么要去死呢 


活该,谁让你们去跪舔洋大人! 


真相并不简单


在哈佛大学进行第八年学业的中国留学博士海伦·高,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分析了给留学生带来焦虑和抑郁的压力来源。



2015年秋天,海伦·高开始了在研究生院最后一年的学习,而这一年是她赴美工作学习的第八年。


正是在这一年,她发现自己的心态开始崩溃了。


早晨醒来时,她能够清楚地听到自己心脏“噗噗”跳动的声音;研讨班讨论时,她支支吾吾地表述一些不连贯的观点,而同学们的声音犹如刺耳的噪音,将她的声音完全淹没殆尽......


在前几年,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并且,她一度很享受在哈佛校园中的时光,但是到了她读博最后一年,事情发生了变化。


哈佛大学


“那段时间,我没有心情关注周围的任何事物。埋着头从一栋教学楼走到另一栋教学楼,眼睛盯着地,心里数着地砖的块数,强迫自己不去胡思乱想。” 海伦·高写到。


焦虑症的发作令她意外。毕竟,这已经是她离开北京,赴美求学工作的第八年。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在学校感觉到孤立,用一门陌生语言阅读的沉重负担,和在北京的亲朋长久分离产生的隔膜,都开始一股脑的压在她身上。


类似的压力也笼罩在许多中国留学生身上。


一位中国妈妈黎铭曾经用180天时间,走访了24所名校,接触了130多位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并将这些孩子的故事集结成《听说》一书。尽管有人努力挣回了学费与尊严,但中国留学生众生相远远更为复杂——


计算成绩的GPA像是留学生头上的“紧箍”,而他们的生存状态,就像起源于斯坦福大学那个著名的说法,“斯坦福鸭子综合征”——表面悠闲,鸭掌却在水下划得飞快。


在全美顶尖文理学院就读的女孩直言不讳地说,不喜欢自己的状态,“感觉就像是加强版的中国高考生,每天就是学习、学习,还是学习;话题就是拿A、拿A,还是拿A。”


“曾经努力和local同学交朋友,但他们总在谈论离自己很远的政治、文体,中国留学生感到学业压力太大,只能重新回到中国学生圈。可那里像极了国内的家长群,天天说排名论成绩,让人喘不过气……”


“有男孩因为高考失利,父母找了留学中介随随便便就为孩子选了所学校,希望孩子出国“镀金”。但男孩抵达学校以后才发现,那所排名低,偏远的大学并不能提供他想要的。可是在一年人民币几十万元的开支面前,男孩只能报喜不报忧……”


中国留学生的压力来自哪里?


尽管这些留学生各自面临的问题并不一样,但从他们的困扰中,我们依然能发现不少共通点。海伦·高博士在自己的文章中,将中国留学生焦虑与抑郁的压力主要来源归结为四个方面:学业压力、对父母的惭愧、害怕导师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得不到合适的心理疏导。


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


其中最严酷的问题,莫过于学业压力。


在之前十多年的学习经历中,中国留学生更适应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而这无疑和美国强调分析过程及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方式相冲突。


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学生们越努力,越有可能会加深他们在国外的挫败感。他们一堆堆精心整理的笔记并不能促成一篇论文提纲;历史考试问的问题往往是关于假设情景的看法,而非他们努力记住的历史事件。这一切无疑令人灰心。


对自己的高期望与面临的困难,便形成了剧烈的冲突。


自认无法获取导师认可


另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在于,中国留学生很难和学术导师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


在此前美国西南部一所大学针对19名中国研究生的调查中,他们都表示他们的压力来自很难取得导师的信任。甚至有人担心,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让导师怀疑他们的智力水平。


而另一些人坦言,晚上经常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地想自己白天和导师聊天时候词不达意的地方,比如不愉快的谈话,或者给导师的邮件中是否措辞不当……


去年12月,中国留学生唐晓琳在美国金门大桥投水自杀。事后,调查小组发现唐晓琳的实验室工作量严重超标,她经常在深夜和周末工作。实验室工作人员之间发生的脾气暴躁和大喊大叫的事件频发,实验室成员在获得物质和资源方面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争论……


而这一切,唐晓琳选择默默承担,最终,那根弦断了……


对父母的惭愧


这种惭愧往往来自经济的压力,也无比现实。很多中国留学生是支付全额学费的,每年的开销高达五六万美元,而这大约是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十倍。


对于工薪阶层的孩子来说,这笔花费可能是父母倾尽毕生积蓄才换来的。无疑,这加大了孩子们的压力,他们恐惧失败。因为他们会焦虑:自己的成绩是否配得上工薪阶层的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大笔学费,这种焦虑甚至远超出高考的焦虑。


而海归并不算瞩目的月薪,似乎更加重了留学生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忧虑。



2012年1月10日,人们眼中品学兼优人缘极好开朗乐观的中国留学生杨某在美国持枪自杀,而事发后几乎所有人都表示,根本看不出他有想自杀的迹象。


据警方调查了解,杨某曾在网络日记中写下“绝笔”,表示“如果可以不管家里再要钱,该有多好。如果还能让父母花上我的钱,该有多幸福。如果做不到后者,就争取做到前者吧”。想不到,他所谓“不管家里再要钱”的方式,竟是了结自己26岁的生命。


根据美国华文媒体报道,杨某曾在餐馆打工,因太辛苦而不干了,加上3年一直未毕业,人们猜测,杨某或因生存压力过大而自杀。


难以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尽管,在此前多次发生的中国留学生自杀或猝死事件后,学校在发布给全校学生的信件中总会在最后提到心理咨询的热线及咨询方式等等,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似乎仍显得杯水车薪——


耶鲁大学此前的调查中发现,尽管中国留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惊人,但是只有27%的人知道学校中有心理健康咨询的服务,而真正咨询过的同学,只有4%。 


而在这些进行过心理咨询的同学们看来,它的存在似乎也是颇为鸡肋:除了等待周期的漫长和咨询时间的有限,更大的窘境是——语言障碍正是很多中国学生压力的根源,他们很难用英语去表述自己的困惑和情绪。


那么,怎么办?


首先,你要明白,面对压力感到难过甚至抑郁是很正常的现象。



请把你的难过告诉信得过的人,分享快乐可以使快乐加倍,分担悲伤可以使悲伤减半,你从来都不是孤身一人,会有人理解你的难处;



如果你觉得这种辛苦已经影响到了身体的健康,那么请一定去医院检查,医生是你可以绝对相信和依赖的人;


如果可以,利用好学校的心理室进行疏导,国外的心理室相比起国内的要专业很多,你的隐私也会受到很好的保护;



有空不妨出去运动,这永远都是放松的最好途径


其实,出国留学原本就是一场筚路蓝缕的征程。


背井离乡,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适应陌生的语言,不熟悉的食物,思维模式完全不同的社会和人群,繁重的课业……


当你想要后退寻找家的温暖,却发现父母亲友远在网络的另一头,宿舍/住所中只有冰冷的床和方便食品……


有那一瞬间,你确实会觉得,好累,好累……


我们不想说什么“你应该要坚强”“生活多美好,你为什么要放弃”


我们只想告诉你,面对生活和课业大魔王的重压,你觉得累,是很正常的事


你不需要装出一副坚强的模样,在朋友圈里树立一副阳光快乐的模样,那样只会让你更加辛苦。


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在乎你,他们不在乎你飞的高不高,只在乎你飞得累不累。


你,并不孤独



下面是另一则新闻:

【墨尔本淘好货来啦!】


打折信息、好货推荐、美食评测


我的任务就是每天给大家淘些好货


嘤~ 嘤~


(实力折扣,一条不漏)


关注我的宝宝永远18岁 ^ . ^



责任编辑:Fred Zhang

推广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