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邢一夫
本文为平台特约稿件
全文共 7625 字 7 图,阅读需要 18 分钟
题图来自 NPR,作者为 Chris Nickels
———— / BEGIN / ————
从本质来讲,互联网的组成就是内容的组成,而互联网就是为了提升内容效率才诞生的。
互联网上的内容,实际都是信息——无论是八卦、小电影、小说还是商品,甚至是人。
人可能有人不理解了,那剖析来看:
每一个独立的人,实际上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内容个体,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增加这个内容个体的展示面,从而让更多的人来知晓你、认同你、产生共鸣。
想想你日常发的朋友圈,出没的地点,发表的观点,上的学校,工作的企业,实际的本质都是内容。
人本身又是群居类动物,很难有独立的个体独立生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理所应当的,本篇文章的主线索也就出来了:人与内容的关系,社交与内容的关系。
下面就分三个模块来分别阶梯式的阐述其中的思考:
社交
社交的本质是时间,一般是三个原因:
价值的交换
相互的养成
时间的付出
再看另一个方向,社交三要素:
内容
互动
关系链
能发现,两个方向其实基本是一一对应的:
价值交换——内容
相互养成——互动
时间付出——关系链
三个因素也是递进关系存在:有内容才可能有互动,有互动,才可能有关系链的下沉,所以一切内容是社交之本。
无论内容是以何种方式存在,这些内容均是在机器算法人工智能时代,用来判定你特征值的一个重要手段。
生而为人,每天的生活99%的人都是几乎一样的:
(随便概括一下,不必当真)
那么这说明什么?
每个人的生活实际都十分平凡且平淡无味的,而每天都能应对不同事、不同场景、不同人的人,社会阶层一定比你高得多得多。
想想马云爸爸,他每天的生活一定是不一样的;那么这种人,他的社交和我们要讨论的社交是不一样的。
我们只讨论凡人的社交。
所谓凡人,在每天周而复始的生活中,能有一丝丝不一样,可能就会引发社交的产生。
本质来讲,还是在找认同找共鸣,另一个次要原因才叫记录。
什么叫记录美好生活?
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给自己写日记的?不让这些内容放出来让别人点个赞,有几个能自驱动的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坚持下去?
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嗯,我们不一样。
最后来说说什么叫认同与找共鸣,扎心一句话:共度孤独人生——在吸引了一些人产生互动以后,实际是一起共度孤独人生。
为什么?
这也是人性的弱点——找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无非是物质与精神。
物质:我在没有足够金钱的前提下,若是被社会抛弃,我该怎么活?没有人是慈善家,除了你父母慈善的养你到毕业以外,没有人。
精神:我虽孤独,但是我也要找到跟我有相同共鸣的一些人,要是发个东西没有点赞与评论,任何人的内心是无比失落的,认为是被抛弃了?
当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话说是可替代的。
举个例子:
我们每个人在基础社交行为上做的事,就是这两件事的其中之一,而大多数人是失败的——否则你也不会看我在这胡说八道了。
强者路上都是孤独的,因为你所做所想,都是凡人所不能理解的,一旦你走进成功大门,你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你成功了。
好吧,我可能又真相帝了,且看且珍惜。
这并不赖任何人,还是生而为人的原因,和人性的本质有着直接关系。
说完社交更上升层次的原因,下面我再来说说内容。
内容
从生命周期来说,分为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和内容消费,其中分发和消费实际可以整合成一起来说。
先来说说内容生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若没有优质、高效内容的持续生产流动,是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从上游就截流了,下游基本不可能。
生产端最重要的两个大方向,第一是动力,第二就是便捷性;动力可以拆解成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
敲黑板!!!
这个和上面说的就有一致性了——精神动力一般偏UGC,试想朋友圈,不多说;PGC一般偏物质动力,除PGC也有OGC,这里最典型的场景比如就是摄影师。
当然上面说了,两者可以转化,不重复说。
第二是便捷性。
可以想想抖音,拍摄一个短视频,按住拍就好;你若是一个高阶用户,还能有无数的特效、滤镜、剪辑玩法;既满足小白用户单纯记录生活,也满足高阶用户技术流的装个逼玩法。
再想想微信朋友圈和点评发评论,其实也是非常便捷就能解决问题:拍照、选图、配文、发送,大家做的基本都差不多,也没法做更大的差异化,更多的差异化都是在垂直上去做了。
那么这两个实际是基础因素,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模糊的无法定性的,叫调性。
调性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更多还是从内容社区的内容趋同性来说。这个趋同性不能是小颗粒度的,必须是大颗粒度的。
比如:你是走专业化还是走逗逼风格,走年轻还是沉稳风格。
你的调性,决定了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的产品;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的产品,就有多少人能参与进来;有多少人能参与进来,就有多少人能给你持续的产出供给。
明白了吗?
所以,调性别定太高,越低越农家乐,越好。
但是要讲究发展策略:大家都是农家乐,你还来,那肯定没生存的希望,只有寻求差异化,前期垂直且调性较高,才能较好的吸引用户群体注意到,然后通过策略进行下放完成最终农家乐的目标,才是生存之道。
促进内容的生产,可以有以下几个小技巧来构成。
比如让任务难度循序渐进,总感觉有挑战需要努力一点点才能达成,在达成之后的成就感,会持续投入,用心流模型来对人群做目标牵引是非常有效的。
实际上,也需要去定义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金字塔模型。
在互联网的内容生产模式上,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平行的结构,并且内容生产者需要有目标牵引着,不断地向前生产。
所以金字塔体系里的等级和晋级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消费者由于身处社群,也是需要有目标牵引着,这样才能更好的众包式地完成任务。
从内容的作用来看,分为三类:
有一些内容是流量入口,拉新:有着高调性的内容,为社区吸引过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有一些内容负责用户留存:在保持着高调性的基础之上,还要肩负着去将用户分层的作用。把用户当成一个社交金字塔来看,头部用户是高质量内容的生产者,腰部用户是中低质量内容生产者且高互动用户,尾部用户是没有内容生产者且低互动用户,而用户量级也是从上至下递增的,筛选出后,通过用户行为差异可以策略性的引导和跃升保持金字塔平衡,这是留存内容的最大价值
有一些内容负责变现:更多是和内容场景相结合,同时也更加多元化的给予用户参考维度,从而打消顾虑。
你想现在出来的什么360角度、VR、视频之类的,都是从更多元化的参考维度给到你,结合传统的图和文字,以及用户本身自产出的评论,核心目的就是打消你的顾虑——赶紧买吧你,犹豫什么呢犹豫。
可随着内容的爆炸,有效内容越来越少,杂质越来越多;人去找内容也逐渐不现实了——内容分发平台的机器推荐崛起的原因也是这个:让内容来找人,提升人与信息的匹配效率。
内容生态应当打造“热带雨林”模式,成为一个能够自我运行、自我生长、自我修复、自我进化的能量场,一片拥有巨大成长空间、低成本、高收益的土壤。
内容可说的,好像就这么多,下面把内容和社交结合起来,才是本文重点。
内容与社交
为什么内容能和社交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上面两段的分析能看到,内容是社交的第一环节,而为了达成社交这个终极目标,需要动用内容这个手段;内容的好处是:可以扩大用户对这个目标物的认知,目标物可以指的是商品或者是人,认知指的是接触面,接触面越广后续对用户的参考价值也就越大,越好的去辅助用户的决策。
举个例子,现在都说熟人社交电商熟人社交电商的,要我说就是扯淡——熟人社交电商最大的市场就是微商,炒的火火热热不否认,市场也存在不否认。
但你要知道的是:这些熟人电商都是自己玩的可开心,每月赚个几万块就好,你看到过哪个是像三只松鼠、老板电器这样成为龙头的?有吗?
不好意思没有,所以醒醒吧各位;你若是有稳定的客源,客源有着稳定的需求,自己玩玩就好,可千万别说是社交电商;能成为电商生态的,一个模式下不出来几个巨头能说自己是个生态模式的,那也是够了。
1. 新时代下的内容与物
那么熟人社交电商,本质是什么?
本质是:基于熟人社交关系链试图影响决策的翘点。
那么,电商未来真正的路在哪?
其实巨头都告诉你了:内容。
内容的意思是将这个商品内容化、产品化;是我买了这玩意能干嘛,怎么干——这是抖音试水内容电商的核心因素,场景在,调性在,用户群在,不试这个试什么。
淘宝也在试:
微淘模块(主APP下面第二个Tab),地位之重从位置上就能看出来,为啥?这个模块里都是大量的内容,内容教你怎么用,让你看看这东西的价值,然后把已经感受过这个商品价值的人放出来点个赞,评价一下——所有的事情都场景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你的购买了。
就算这次引导不成,他们也在你的心底下埋下一颗种子,日后你会主动搜索;若主动搜索也完成了购买,那这其实也算是成功的一次推荐引导。
我不知道淘宝内部有没有这个数据挖掘实力,若有,这类效果我想应该是非常棒的。
这实际就是内容电商,也就是场景电商的最好的案例。
2. 新时代下的内容与人
那么人呢?
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实际也是两个内容面的交集,合不合适的判断也就是你暴露给我的信息来初判断。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把朋友圈设为三天可见,而自己在不断刷别人的朋友圈?
一部分是隐私保护:随着微信好友除了最初都是熟人以外现在越来越杂,要把关键性信息进行隐藏不能让坏人知道以外;更多的原因是:占取主动,我要去知道你是怎么样一个人,而不希望你知道我是怎么样一个人。
本质剖析来看,这叫不自信,以及人性的窥探欲和反窥探欲在作祟。
谈恋爱越来越难的原因也就是这:虽然我们很孤独,十分想有一个伴侣,但是我们还把自己封闭起来——这可真是一个悲伤的消息。
通过内容将用户进行归类以后的好处,是引发了社群效应。
所以通过内容聚类人,将人和物或人和人进行连接,可以为日后的一系列动作做铺垫,比如运营、变现、测试、访谈、自传播等等。
所以社群在社交这个大话题下,基本是无敌的存在,也是终点。
以上也就是社交和内容的关系剖析,下面我想利用一个思考案例的过程来更好的辅助观点的表达。
案例
招聘行业先建立起一个金字塔:头部是高质量的JD,腰部是中低质量的JD和中端人才,尾部是低端人才,数量也是从上至下递增的。
那么,招聘行业当前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说招聘行业的核心刚需点是什么?
将合适的工作匹配到合适的人。
这个匹配,实际就是效率的提升;而效率问题,依我看市场上的解决方案都不足够好,另一个问题是内部更大的问题,也就是金字塔的平衡性破裂:平衡一旦被打破,整个的生态就会出现问题。
虽然招聘平台一般是To B,也就是企业工作类平台,和常规的To C类社交平台不太一样,就算崩塌了该用还是用,但是对中长期的企业品牌、市场效应和用户认知来讲,是有着不可逆的损失的。
那么就此,我也随便发散了下,有需要的可以拿去用:
先从场景进行思考,招聘方相比于候选人是相对固定的,不会过快流动,只要招聘平台核心功能清晰简单,一般情况是不会有比较大的波动流失的,这就意味着要想清楚目标:是提升活跃,还是提升留存,还是提升什么指标。
几个方法和环节,如下:
内容是环节,提升平台内容沉淀,同时企业端的内容和用户端的内容也要提升
破冰更是重中之重,提升匹配率
社群效应,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组建社区
深度的提升用户粘性,做服务;服务在于招聘质量的保证以及资源的倾斜甚至系统级的服务。
第一是内容环节
对招聘平台本质也是社交平台,在完成最终关系链的转换之前,两个环节(内容互动)是重点,而招聘这种敏感的问题也是难上加难。
社交的本质是时间,实际就是甲方和乙方外加时间所叠加的效应,换句话说就是相互的交流互动养成;可招聘平台是工具类平台,来你这工作的——社交之路基本是断开的。
可无论怎样,先有内容是基础。
经过一些摸索,只有一种内容是受欢迎且效果转化极佳的,是经验的参考。
比如就某个平台而例,这个平台怎么用?使用经验是什么?成功案例是什么?怎么帮我们的客户解决的问题?
所以从企业端来说,可以做些经验的输出沉淀,比如平台的使用技巧,平台成功案例,大牛说等等形式。
但无论何种,先有内容才是首要考虑的。
内容又分几种,比如专业通用化内容,定制化内容,参考性内容,社交内容(问答、社区)等。
下面是内容个体的曝光,分为两端企业端和用户端,都想看到双方更多的信息用于更好评估双方的匹配度。
对求职者来说,实际上除了简历的其它部分,求职者是更愿意分享出来,供所有人去查看和评估的,一方面满足了人性基本因素:虚荣、分享等,另一方面可以为日后的求职积攒下不少的展示面,我相信求职端是愿意做的。
另一面就是企业端,不妨换个方式讨论这个问题,什么信息是对企业有帮助的?
这里分为两种:短期帮助和长期帮助。
短期帮助可定义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比如薪酬、待遇、福利、离职率等等这些元素,是可以短时间内去影响决策的,同时也是比较好进行输出的。
而长期因素往往更大:企业的品牌建设,市场影响力建设,这个方向也是内容的一种。
所以简历实际上分两种:求职者简历和企业简历。
而当前求职者简历同质化严重,企业简历几乎市场是零,有什么办法呢?
开个脑洞,既然同质化那么严重,不如另辟蹊径。
比如开创一个招聘平台的内容分享平台,企业与求职者都可以分享内容,这种内容可以变成一个相互欣赏认可的桥梁,同时在做简历的时候,同样求职者下的内容和互动,认可程度就可以直接插入到简历中——更为丰富的展示面,意味着更加被容易的认可出现。
对企业简历,相比要容易许多,毕竟市场上几乎为零,只要有内容,这种内容是宣传企业展示面,可以辅助企业品牌影响力扩大的,都是可以行进的方向,可以参照知乎的机构号。
求职者简历,可以把用户在平台上对应时间产出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的整合,为企业端了解用户端的多元化做出努力。
第二是提升匹配率
刚刚上文说过的金字塔,类似于之前的陌陌。
陌陌的社交金字塔就崩塌过:少量高颜值的妹子在顶层,中下层屌丝大量涌入,冲散了社交金字塔的稳定结构,导致崩塌。
招聘平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方面要保证质量,一方面要保证有足够的推送,这本就是相互对冲的事。
所以,要有手段去区隔和阻拦:在发现求职者有投递和本身经验不相符的工作时,可以用投递次数进行限制。
这样应该会对保持金字塔的稳定性有些作用。
那么再说另一端匹配效率的提升,毕竟策略拦截归策略拦截,还要有对应的手段提升效率的。
我先开个脑洞:
那么区隔是:将两端不匹配的人尽量划分开界限,比如每天有投递次数限制,跨阶层投递要多扣点数;还有就是尽可能给候选人多的信息;比如通过分析你的资历不匹配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等等,给予更大的参考价值。
第三是聚类
上面说了,保持社交粘性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关系链,是否可以直接到这一步呢?
可以通过社群来尝试,虽然社群是弱社交关系链场景,但是职场,从弱到强是很容易的事——惺惺相惜知音难觅嘛。
将同样企业规模,职位需求,或者从历史招聘行为的甲方聚类在一起,同样将能力,方向经历等相似的乙方聚类在一起,本身社群效应就能运转了,自发性会有内容,各位都在同一个阶层会有共同话题,其次也是竞争者。
这种关系就比较微妙了——无论是把一个甲方丢到一堆乙方里还是反之,我觉得他们都是求之不得的事,这样保证了创新性,新颖的独具一格(聊着聊着就成了),最主要的是这个还可以作为日后增值服务的一个埋伏点,无论是卖会员还是按次数看简历等,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向。
第四做服务
To B平台不仅仅是卖产品,还是做服务,而服务足够深了,流失什么的是极其困难的。
服务有几种,成本大的有专业化的SaaS云招聘平台,云人才管理平台,这都是一种;还有一种,是类似电子档案的平台。
现今市场环境是:人在职,我知道什么情况,但人一离职,就不知道什么情况了,断开的。
能否通过某种手段,把这人的职业生涯统一在一个大平台中?
人是不断流动的,经历是只有一份的;但是相比于甲方,乙方会更恐惧这个系统吧(毕竟适当的简历隐瞒也都成不成文的规定了)。
你的系统提供越多的参考价值,对双方来说都是维系平台粘性的好方法。
比如提供大数据支撑:本月发布了多少个职位,有多少发送邀请,多少面试多少入职等等这些基本数据,从而帮企业去输出和分析企业和人才的健康度,给予专业化的指导建议;
第二是就业趋势和招聘行业报告,会对整个平台在市场影响力有极大帮助;
第三是利用爬虫和平台授权,将全网JD汇聚在一个平台,不管是甲方还是乙方,都能在这一个平台解决所有问题,发职位看简历投职位等——但是考虑到用户重复性很高,如何平衡和去重是要考虑的问题。
服务来说还有个性化服务,比如猎头服务,或者是给乙方的面试辅导服务,简历服务等等,都是可以持续并深挖下去的方向,把客户养的越懒,收割的时候也越舒服,客户日后迁移流失成本也越大,对企业来说是良性循环。
总结
本文分为4段来阐述社交与内容的关系,同时还结合一个本人在日常的思考中的案例更好的辅助说明,并提供了解决方案的脑洞,要是真有招聘平台采用了可别忘记给我奖金啊!笑^_^
参考资料
[1] 吴邢一夫《关于社交,有可能这是最全的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16.08.10
[2] 陈悦天《怎么在内容产业做出生态体系?读懂内容产业的流量漏斗》,创业邦,2016.01.07
———— / END / ————
作者:吴邢一夫(微信号mystic326531548),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5年产品经理工作经验,需求、用户、数据有深入研究。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特约稿件
未经本站许可,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0基础入行产品经理,项目实战12周搞定
200+名企内推,学成即可入行!
戳“阅读原文”,了解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