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海德公园的库克船长雕像。图片来源:Flickr
亲爱的微友:
自从在悉尼海德公园瞻仰过库克船长的雕像以后,他一手握着望远镜、一手托着……空气的大气磅礴形象,深驻了我的脑海,眼前时不时就会闪现这样一幅景象:
这个18世纪最伟大的航海家,在太平洋乘风破浪。
1770年4月29日,他的眼前忽然浮现出一块广袤无垠的陆地。他端起望远镜,注视远处的地平线,心下一阵振奋,知道自己终于不辱使命、发现了传说中的南方大陆。
于是他放下望远镜,另外一只手向前伸出指向前方,郑重宣布:“从今天起,这块大陆就叫做澳大利亚,归大不列颠王国所有。”
从此他就成为了第一个发现澳大利亚的英雄。
这时候,我耳边传来了一声冷笑:
“瞎扯淡!”
Tryal Rocks 第一次出现在地图上。图片来源:wikipedia
(一)
发出这声冷笑的是另一个英国人,他的名字叫不如嗑死船长(Captain Brookes)。
1607年,英国已经在北美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但那时候的海上霸主是一个叫做荷兰的国家。
欧洲有一种常见的蔬菜叫做芜菁,长得有点像小号的圆萝卜。芜菁比较耐寒,所以当时冰天雪地、数九严寒季节必备的大餐,就是猪油烧芜菁。
但是这道菜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难吃。
直到后来,印度尼西亚流传过来了几种香料——胡椒、肉豆蔻和丁香,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芜菁为萝卜干,欧洲人才发现,这道菜原来还可以这么美味。
唯一的问题是,所有印尼香料的买卖都控制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手里。
于是我们的贪吃蛇不如嗑死船长,驾驶着他的“尝遍一切”号(Tryall),船上载满了白银,想绕远路去印尼偷偷买香料。绕着绕着,他就绕到了西澳。
第一次,他是远远的看到了澳洲大陆的海岸线;第二次,他的船在印度洋触礁沉没,离西澳只有一百公里。
直到1969年,沉船的遗骸被发现,那块礁石也被命名为“尝遍一切”礁(Tryal)。
说句公道话,当库克船长看到澳洲大陆的时候,他知道这个就是澳大利亚;但当不如嗑死船长看到澳洲大陆的时候,他以为这是印度洋里的一个普通岛屿。
这种“有眼不识泰山”的看见到底算不算发现呢?不如嗑死船长会说:“当然算啦。哥伦布到咽气的时候,还自以为当年自己登上的是亚洲,我们不仍然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吗?”
这时候又有一声冷笑传来:
“就算是这样,第一个发现澳洲的人也轮不到你!”
从太空看托雷斯海峡。图片来源:wikipedia
(二)
发出这声冷笑的是西班牙人。
跟以食为天的英国人不一样,十七世纪的西班牙人是怀着崇高的使命探寻南半球海域的。除了要归化更多的上帝子民成为天主教徒,他们就是要找到传说中的“澳大利亚”。
是的,澳大利亚就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它取自拉丁文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意思是“未知的南方大陆”。
发明这个词的,是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因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而被我们深深鄙视的亚里士多德。他受了毕达哥拉斯的洗脑,坚信地球就是地球,而不是什么地方、地锥、地三鲜之类的古怪东西。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脑洞很大的人。他推断,既然北半球有那么大块的陆地,南半球必须也有差不多大小的陆地与之相平衡,否则地球就会头重脚轻、头昏脑胀。
第一个被派去探访澳大利亚的西班牙人叫做蒙打拿(Mendana)。他没有发现传说中的澳洲大陆,却发现一系列的小岛,也就是如今的所罗门群岛。而且他的子民归化任务也遭到了惨痛失败,因为他实在吃不下当地人盛情款待的“1/4个男孩”大餐。
蒙打拿船长在1567年和1595年先后两次出海,激励了他的舵手多块肉(De Queiros)的探险欲望。
多块肉深信,自己是奉上帝的旨意去寻找澳大利亚的,万万不能让穆斯林和新教的那些魔鬼捷足先登,让这块圣洁的土地陷入万劫不复之境。所以他在老蒙同志退休后,又带领船队开进了太平洋。
多块肉的两艘船,名字都叫做“三杯酒”(San Pedro)。他自己掌管一艘,另一艘交给了拖累死(Torres)兄弟。
多块肉船长确实发现了“澳大利亚”,只不过他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登上了一个小岛,然后把它起名为“澳大利亚”,这样的山寨手法恐怕让华强北都自叹不如。
这个小岛后来又被英法占领,1980年才获得独立,此后改名叫做瓦努阿图。
拖累死船长可不会这种指鹿为马的耍赖绝招,但他的运气却要好得多。两艘“三杯酒”离开瓦努阿图后遭遇了海上风暴,就失散了。多块肉飘回了拉美,拖累死却驶进了澳洲与新几内亚之间的海峡,漫不经心间瞥见了澳洲大陆的最北端——约克角。
这条海峡因此后来被命名为“拖累死海峡”(Torres Strait)。
这是1606年6月份的事情,比不如嗑死船长要早一年。
但是,冷笑声再次传来:
“你那个地方,我早几个月前就来过了!”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塔斯曼船长。图片来源:wikipedia
(三)
发出这声冷笑的是荷兰人。
1606年2月,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长肩耸先生(Janszoon)直接就把他的爱船“堆粪坑”号(Duyfken)停在了约克角的尾巴镇(Weipa)。
但悲剧的是,他自始至终以为,这块地方是新几内亚的延伸。
这位风流才子还大笔一挥,把自己登陆的地方起名为“糯娃几内亚”(Nova Guinea),把新几内亚改名为“藕丝巴布亚”(Os Papua),还把“藕丝巴布亚”的一部分起名为“扭起来”(Nieu Zelandt,别怀疑,“新西兰”这个名字就是荷兰人发明的)。
肩耸船长文采飞扬,他的日记却遗失了,造成了人类耽美体文学的巨大损失。
但是,17世纪的荷兰人跟英国人、西班牙人相比,GPS技术的确更高一筹,别人都在海里“一辈子摇晃”,他们却总能“上得了岸”。
1616年,另一个荷兰人喝多哥(Hartog)把船停在了西澳鲨鱼湾的一个岛上,觉得百无聊赖,就在一根柱子上钉了一个锡盘。
81年以后,又一个荷兰人腐懒萌(Vlamingh)来到这里,又把旧锡盘换成了他的新锡盘。
现在第一个锡盘在阿姆斯特丹,第二个锡盘在西澳航海博物馆,成为讽刺无锡人的最佳利器。
自那以后,荷兰人经常组团到西澳观光旅游。1644年,荷兰航海家遢死慢(Tasman)给澳大利亚起名叫做“新荷兰”(New Holand)。他还发现了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岛,叫做塔斯马尼亚。
但是荷兰人的喧嚣掩盖不住另一声冷笑:
“你们这群欺世盗名之徒!”
而这句话居然是用中文讲的。
传说郑和绘制的世界地图。图片来源:wikipedia
(四)
发出这声冷笑的,真的是中国人。
2003年10月24日,我们的胡主席在澳大利亚国会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创中澳全面合作关系的美好未来”的演讲,开头有一段是这么讲的:
早在15世纪的20年代,中国明朝的远洋船队就曾经到过澳大利亚的海岸,在漫长的岁月中,许多中国人飘洋过海,陆续来到澳大利亚这一片古老的南方大陆,他们把中华文化带到这里,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为澳大利亚经济社会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也不是中国专家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英国学者闷这厮(Menzies)在他的专著《1421年:中国人发现世界》里提出来的。
他认为,1421年,中国航海史上的第一大V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他还开了两个小号,委托手下另外两个深得葵花宝典真传的运营者管理,一个叫洪保,一个叫周满。这两人的船队一个达到了澳洲西南海岸,一个达到了澳洲东南海岸,并制作了地图。
不仅如此,这厮崇中媚华的程度足以让所有华人学者汗颜。按照他的说法,郑和下西洋不仅发现了澳洲,与土著人玩过回旋镖的游戏;还发现了美洲,在玛雅金字塔上刻下“到此一游”;还发现了南极洲,成为第一个尝到企鹅肉滋味的人。
不过说实话,郑和既然毫无争议地到过了印尼,顺便再多开几天船到澳洲问土著人买点海参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问题在于,缺少白纸黑字的记载,每次都是为了挖出来的几块破石头吵半天。
悉尼海德公园的库克船长雕像。图片来源:Flickr
(五)
一声声冷笑过去,只有库克船长默然无语,心下暗想:“你们继续你们的表演,反正我的雕像就在这里,我的位子就在这里,有本事你们就来抢呗!”
荞爸
PS:本文改编自David Hunt的著作Girt: The Unauthorised History of Australia第一章For Those Who’ve Come Across the Seas。感谢我的好朋友Mr. 囧的赠书,他来澳洲比我早好几年,他的公众号里有更多关于澳洲本地的知识见解,不如点击下面几个链接看看吧:
航空 | 澳航从不坠机 Qantas Never Crashes
欲收更多来信,请按下图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