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前的冷思考:比钱更重要的是什么?

2018年05月27日 加拿大朱凡


无疑,我们都是爱孩子的。

但是,国内教育资源的紧缺、升学的压力、社会的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加剧着我们的焦虑,我们和孩子都被夹裹着,关系也越来越糟糕。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想到了留学这条路,希望孩子能够多一个选择,有一个不同的人生。

但是,留学真的适合你的孩子吗?


今年是我回国参加留学讲座的第五个年头,在国内低龄留学潮渐趋火热的今天,讲座现场听众的热情有增无减。

但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讲座虽然仍是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进行,但也逐渐融入了三、四线中小城市的家长,他们由于信息的相对闭塞,以及对留学感性多于理性的分析和认识,使得他们对讲座的渴求更甚于大城市的家长们,很多人为了听讲座早早地从所在城镇请假或放弃手头的工作赶来。我也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着。



一次讲座刚结束,一个来自小城镇的家长就过来邀请我出去吃夜宵。虽然经历一个下午的讲座与互动,我已经有点疲惫,但盛情难却,而且我也明白这位家长还想借此机会更进一步了解留学事宜,于是接受了他的邀请。

五月的国内已有了初夏的感觉,傍晚的街道也随着下班后人群的涌入而变得更加热闹起来,路边的大排档开始了一天最火热的生意,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像极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夜上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刚走向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放开给国民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环境,许多胆大的有识之士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掀起了一股创业致富之路,随之,更多的人开始效仿前行。


今天的低龄留学潮似乎是低龄教育领域的又一次开放,但这种雨后春笋似的发展,相对于上世纪末国家支持的改革开放,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个人的行为,缺乏官方的指导也使得低龄留学之路充满了迷茫和困惑。



1

留学,可以解决孩子成绩差的问题吗?

闲谈间,我们来到了一条非常繁华的街道,两旁全是大排档式的街边小店,越到深夜,生意越好,小店也越发热闹起来。在一家很有特色的小店落座之后,我们边喝啤酒边聊天。旁边一桌人在大声的谈话,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及穿着可以看出都是一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板式人物,而最吸引我注意力的还是他们谈话中不时冒出的一个关键词“出国读书”,看来这也是一群家有学童的家长们。


其中一个家长说到,眼看就要中考了,可是孩子的成绩很不理想。另一个接着说,既然孩子成绩不好,就把他送出国去吧,听说国外的学习很轻松。又一个家长说,是呀,把他们送出去,总比在国内花很多的钱去上高价的补习班,效果也不明显要强的多吧。


邀请我吃饭的家长看到我略带困惑的表情,解释说,生活在小城镇的孩子没有什么前途,只能靠读书来改变命运,如果能考上好的大学,则有可能走出这座父辈世代生活的小城 ,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不然,只能沿袭父辈的生活,在小城里终其一生,即使出去也只能沦为大城市的打工一族,不用说社会地位,基本的生活尊严都难保障。

当然,我非常明白读书与改变孩子命运之间的关系,也能够理解读书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次回国,总共去了十几个城市进行巡回讲座,多数是在机构的安排下进行的,也有一些是在学校、银行等单位展开的。五年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低龄留学由零星的个别现象,逐渐变成了一种热潮与趋势,留学的群体也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由富裕阶层向中产阶层及工薪阶层发展。

由北京之行可以深刻感受到这种对低龄留学的热情和追捧,北京是我巡回演讲的最后一站,因为时间的关系,主办方准备给我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分享讲座及听众互动,结果当天前去听讲座的人挤满了整个大厅。更是有些家长专门从河北、山东、天津等地赶过来的。


从家长互动环节大家所提的问题可以看出有些家长对留学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想得到更为专业的分析和解答,更多的家长仍处于一种盲目而又感性的状态。



2

到底该如何看待低龄留学?

在宵夜边吃边聊的过程中这位家长问我是如何看待低龄留学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第一有点担心,第二国内对低龄留学的追捧更多的体现了一种冲动而非理性。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我的三个孩子接受电视台的访谈。他们知道我虽然是加拿大人,但是三个孩子从国内回流到加拿大读高中,我都花了相当的时间进行学习规划,以确保孩子们成功地升入大学。


我记得当时这个节目的主持人的观点是,他不赞成学习不好的孩子出去留学。

因为,假如在国内都不能够把书念好,无法想象他能够在国外把书读好,我是非常同意他这种观点的。如果孩子在国内没有培养好学习能力的话,如果被送出国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虽然家长眼中的成绩不好,究其原因应该具体分析,但是大部分都是因为学习的能力有一些问题,因此即使家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如果孩子没有学习能力做保障,出国留学肯定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近些年,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经济发展的红利,投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体现,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让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多一次选择,也未为不可。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出国留学并不是让孩子找一个教育的避风港,更不能成为孩子逃避学习压力的借口。


3

孩子是留学主体,家长的责任是规划

作为家长要理性对待留学,因为虽然孩子是留学的主体,但家长却是留学过程的规划和重要参与者,更多地体现为主导作用,家长不能盲目乐观地认为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到了国外,就像变魔术一样突然间成了学霸。

因为我们都明白,在国内接受教育是在我们熟悉的语言环境当中进行的,到了国外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体制不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自然也不一样。尤其是英语作为一种教学语言,如果孩子学习能力有限,那么掌握英语的水平自然也会很有限,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中尚不能理解好学习的内容,如何期望他在另一个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脱颖而出。


相信每一个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有一定的规划,都希望能给孩子最理想的教育。但家长一定要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社会化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家庭的教育和规划一定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记得,五年前在回国做讲座的过程中,有一个家长听完讲座之后,知道我的两个女儿都在加拿大读书,于是就下来跟我聊天,并握着我的手说,朱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毕竟你有这方面的经验;还有一个家长来自农村,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准备在珠海买学区房,由于学区房太贵,就打算把这笔钱拿来让孩子出国读书。

上述这类家长就是属于冲动,没有理性规划型的家长。

在当前这种低龄留学的热潮中,我一直强调作为家长更应该有理性的冷静的分析和规划。我在加拿大的团队在照顾低龄留学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对于这方面问题体会深刻。

一些孩子本身在国内成绩就不好,被父母送出国之后,面对英语的压力,面对新环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会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变得非常的努力,另外一种,就是非常的不自信。

如果在国内本身就不自信,出来之后情况就会变得更糟。当然也有极少数是例外,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做最后的拼搏。

我觉得在出国留学的问题上,家长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如果孩子在国内成绩不好,家长没有试着跟老师去沟通和了解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采取措施去解决的话,带着问题把孩子送出国外就是一种逃避而且非常不现实。

甚至有些家长还会觉得国外的月亮比国内的圆,国外的教育就是比国内的好,而不根据孩子的现状进行留学前的规划,这是一种特别盲目的留学观念,如果孩子本身不具备留学的条件,无论到哪里去,最终都不会成功的。


4

低龄留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远胜于家长的经济支撑

作为家长应该留意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因为,在加拿大这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氛围中,孩子必须要主动的去找书看,去学习、去阅读。

如果在国内时,完全没有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出了国之后就更容易抓瞎。在国内,学生的学习是以老师为主导的,如果孩子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老师教育过程中的这种主动性反而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而在国外这种情况刚好是相反的,需要孩子更加主动的去接受,主动地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每次测试,如果孩子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送出去就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家长在送孩子出国之前,一定要明白孩子自身的一个情况,要有清楚的认识孩子有没有这种学习的能力。

学习从来都是一件比较艰苦的事情,在国内有国内的艰苦,在国外有国外的艰苦。

孩子学习不好,要从孩子自身来寻找原因,而不是从教育的体制和教育的教学方法方面来找原因。如果孩子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无论在任何一种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下,他都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听了我的这些观点,这位一起吃宵夜的家长恳切地询问我能否把这些话题与那些小城镇的家长也分享一下:我觉得,对低龄留学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家长们,目前更应该从周围现有留学生身上汲取经验和教训,如果能把周围正在国外留学的孩子的亲身经历讲述给他们,让他们感受下低龄留学的真实状况应该比听讲座来的更实际些。他们需要在真实案例中来普及低龄留学知识,从而指导他们理性思考低龄留学。



今年的巡回讲座已经结束,但对于低龄留学的探索,以及如何帮助到更多的小留学生及家长们,我们还在持续地思考与摸索中,我们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也会一直努力下去。


整理 by 田丽缊

编辑  by  COCO妈妈

图片  by  Simon




加拿大朱凡

关注低龄留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