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研
:
1分钟就有N条信息出现在手机里,筛选信息已相当不易。哪来这么多无用信息?若无法阻挡各种垃圾信息,那我们该有什么主动行为去化解?问问题,找答案,脑子甩动起来。
(别难过,思考本身不易。)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在近年来被频繁讨论的概念,几乎所有人都在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但对于具体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很多人并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
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质疑和求证的能力,进行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人在面对问题时不会轻易接受既有结论,而是会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评估问题的深度、广度以及逻辑性,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批判性思维并不等同于标新立异,为了质疑而质疑,它的真正含义在于独立思考,不满足于轻松给自己一个答案。
批判性思维对于信息的接收和甄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如何避免错误的信息左右我们的大脑。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独立思考与质疑精神——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原则。
缺乏批判性思维容易导致轻信和盲从。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看看朋友圈里被大量转发的谣言以及漏洞百出的成功学和鸡汤故事就知道了。
批判性思维对于英语学习同样意义重大。学习一门语言会不可避免接触到其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只要是思想和文化,就必然存在精华与糟粕。怎样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避免被消极思想文化所影响?一种可行的方案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学习。
经常阅读外刊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即使是知名英语媒体,其傲慢与偏见也并不比其他媒体少(特别是涉及到与中国相关的话题)。举个例子,BBC在报道里约奥运会上秦凯向何姿求婚这一事件时,暗示这次求婚为 male control(男权主导行为),在报道其他国家运动员求婚时,则毫不掩饰赞赏之情。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卫报在评价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表现时,有选择性地挑选部分中国网民的言论加以解读,力图混淆视听,给读者造成中国总体运动水平下降以及网民都有酸葡萄心理的印象。
如果阅读时不加思索,对外来的观点照单全收,只会让自己成为他人思想的附庸,甚至是被利用的工具。
既然批判性思维如此重要,那应该怎样去培养它?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进行阅读训练。为了让阅读训练真正发挥作用,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英语中有一个习语叫“not 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它也反映出很多人普遍出现的一个阅读问题: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整体,即阅读时只停留在解析生词句子的水平,而忽略了篇章结构和思想内涵等更高层次的内容。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以其名字命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method),该方法通过讽刺、催生、归纳以及定义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他们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在阅读中可以借鉴这种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自己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什么?
2.文章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写的?
3.文章所用的材料来源于哪些渠道?这些材料可信吗?
4.作者是否有言外之意?
5.作者的论证逻辑是否存在问题?对于同样的资料和信息,我们可以做出多少种可能的诠释?
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能让我们跳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以更加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举个例子,对于上文提到的卫报对于中国运动员在此次奥运会上的报道,采用上面的方法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
1.使用 "came in search of gold", "boast", "tub-thumping"等表达来制造中国运动员对金牌趋之若鹜结果却空手而归的意象(注意下面加黑的词);
2.文章材料选取存在问题,仅选取微博上一小部分网友的评价来代表整体,对占绝大多数的正面评价却视而不见。
When China’s athletes flew down to Rio ahead of the 2016 Olympics they came in search of gold – and lots of it.
“China expects 30-36 golds,” boasted the front page headline in the Global Times, a tub-thumping Communist party controlled tabloid, as the first Games to be held in South America kicked off on 5 August.
But less than a fortnight later those expectations are being downgraded as Chinese sports fans and their soft-power obsessed leaders come to terms with the fact that the Rio Games are unlikely to bear the fruits they had hoped for.
Chinese internet users expressed a mix of nonchalance and sour grapes at the country’s fortunes in Brazil.
“It doesn’t matter how many gold medals we have, as long as all the athletes can come home safely,” one fan wrote on Weibo, China’s answer to Twitter.
Another disenchanted commentator captured growing frustration among Chinese sports addicts. “Rubbish Rio!” they grumbled. “Rubbish judges!”
在“苏格拉底反诘法”中,要特别注意文章出现的“观点”(opinion)和“事实”(fact)之间的区别。前者是个人对某事件的主观看法,而后者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真理。
比如“谷歌是一家伟大的公司”,这是观点,“谷歌在2016年2月的全球搜索引擎份额为64%”,这是事实。阅读一篇文章时,要明确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既定事实,同样还要注意作者的观点论证过程是否严谨可靠。
我们常说“摆事实,讲道理”,即从事实中推导出观点,但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却可能大相径庭,因为他们的论证逻辑存在差异。对于议论文来说,论据和论点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论据——论证逻辑——论点
在这其中,论证逻辑是否严谨合理,是判断一篇文章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得到客观准确的结论,我们需要加强逻辑训练,逻辑训练的第一步是避免常见的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在生活中并不罕见,比如,下面就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混淆的推论:
if p then q;
q therefore p
这种谬误被称为肯定后件(Affirming the consequent),它的错误之处在于,使用结果直接推导出原因,而忽略了可能有多种原因会造成这一结果。比如有这样一个说法:很多人在出国之后口语会变好,因此一个人口语不错,一定是出过国。这一推论是不成立的,因为提升口语的方法有很多,出国只是其中一种,在国内同样有很多办法可以提升口语。
又比如下面的“否定前件”谬误(Denying the antecedent):
if p then q;
if not p then not q
这种假设本质上也是一种形式谬误,举个例子,如果有火灾,就会有浓烟。如果没有火灾,是否可以推导出一定没有浓烟?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除了火灾外,其他很多原因也会导致浓烟。
关于常见的逻辑错误,维基百科上给出了一个非常完整而详细的列表,将词条通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都会发生改变: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fallacies
认清这些常见的逻辑谬误,掌握基本的逻辑学原理将有助于我们审视文章论证过程是否严谨可靠,是否存在混淆视听的现象。
除了上文所列举的“苏格拉底反诘法”以及逻辑学训练之外,做交叉对比阅读也是一种很好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方式。交叉对比阅读即针对同一主题或事件,选取多篇不同观点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学习作者的论证思路,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
怎样寻找针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章呢?
大部分常见的话题文章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个简单方法是,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主题+文章来源”,可以找到很多同主题文章。例如我们在读完一篇关于 affirmative action(平权运动)的文章之后,还想了解其他作者对这一话题的看法,可以搜索 “affirmative action 文章来源” ,比如搜索 “affirmative action the economist” 可以找到《经济学人》对平权运动的一些报道:
搜索“affirmative action the new yorker” 则可以看到《纽约客》上的相关文章和评论:
可以看到,《经济学人》上的文章大多在反对平权运动,而《纽约客》则对此持支持态度。对比阅读这几篇文章,感受不同观点的碰撞,你会对这一话题有更深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之以恒的尝试和努力,需要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平时在阅读学会分清观点和事实,避免常见的逻辑谬误,多倾听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英文悦读”(ID:read_the_economist),作者魏剑峰。本文已获转载授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英文悦读”。】
回复关键字查看更多
回复 排名 看usnews美国大学专业排名
回复 QS 看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回复 GPA 看GPA相关内容
回复 条件 看申请美国研究生需要什么硬条件
点击阅读原文提交申请,专业老师为你做留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