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法国人正在悄悄收集中国人20年的记忆

2018年06月03日 英国大家谈


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假装在纽约

微信ID: mr-jiazhuang

文: #

小海狸唠:你还记得20年的自己在做什么,长什么样吗?也许你还没出生,也许你正值青春年华,也许你正在事业巅峰......今天小海狸要给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法国人,他收集了中国人20年的珍贵记忆。


Instagram上有个账号“北京银矿”,上面发的都是表现八九十年代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老照片。



有意思的是,这些老照片原本都是从北京郊区的废品回收点找到、被北京人当成垃圾丢掉的照相底片。


经过电子扫描,那些原本即将被湮灭的记忆留存了下来,获得了另一种永恒的生命。


那是对中国人旧日时光的影像记录,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似曾相识的场景。



分开来看,大多数照片都普普通通平淡无奇。


但放在一起,一张一张看下来,慢慢地你会感到一种震撼和感动。


一个个静默的瞬间连在一起,汇聚成一条奔涌的河流。


出于好奇,我去了解了一下这个账号背后的故事。


原来,收集这些照片的是一个法国人,名叫 Thomas Sauvin,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苏文。



苏文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他是一名图片编辑,日常工作是帮英国的一家图片机构收集来自中国的影像资料。


几年前的一天,他在网上搜索“旧底片”,结果在很多论坛和网站上都看到同一个人的留言:


“收购旧底片,联系电话……”


苏文还以为有别的人也在和他抢这些旧影像,但等他联系上那个自称小马的人,却发现小马只是一个废品回收商。


于是他跑到小马住的地方,北京北五环外一个专业回收垃圾的村子。



村子里的每个人都回收特定的物品。小马回收的是废弃的胶片,然后用酸性溶液提取出银盐卖钱。


对于小马来说,这些胶片太普通了,家家户户都曾经拍过,它们的价值只存在于其中的硝酸银。


但是对于苏文来说,这些胶片最珍贵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们的普通,正因为普通,所以无比真实。



他如获至宝地从小马手中买下了胶片,每斤1块钱。


就这样,苏文无意中挖掘到了一个蕴藏着中国人旧日时光的银矿。



从那以后,他每个月都会去找小马买底片,每次买上60公斤、80公斤。


每一张底片都做了电子扫描,然后分门别类归档。



绝大多数照片的拍摄时间,集中在1985年到2005年这二十年——


1985年,家用照相机大规模进入中国人的生活;2005年,数码相机开始普及,胶片逐渐消失。


现在,苏文每个月能买到的底片越来越少。他说,“我觉得它们好像已经被丢完了。”


不过好在,他已经收集到了50万张底片,足够构建出一个庞大的影像资料库。


这些照片,记录了中国在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体验。



照片里的标语、海报、建筑、公共汽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今天这种短裤、这种发型,已经不多见了。




这些作品都不是专业摄影,你能够看出拍摄者和拍摄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信任和亲密感。



像这样在裸体油画前捂着脸羞涩的瞬间,是多么动人。



2013年,苏文挑选了一组照片去参加连州摄影节。评委们经过激烈的讨论,把“新摄影年度大奖”颁发给了他。


评委朱大可说:“那些拥抱冰箱和电视机的幸福时刻,演绎着各种发噱的喜剧故事。没有任何职业摄影师的作品,能比这种大规模的影像人类学档案更真切地表达上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人的私人梦想。”


这些照片里常常能看出一些惊人的相似和共性。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人喜欢和冰箱、电视、电话机合影。



曾经,女孩子拍照喜欢摆这种睡美人的造型。



曾经,在婚礼上点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曾经,流行这样的山寨景点。



是不是每一个看到球形雕塑的人都要跑过去推一下?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过把落日托举起来的冲动?



是不是每一个到北京旅游的人,都要在天安门前留念?




是不是每一个看到麦当劳叔叔的人都要在他身边坐下来?



我没有想到全国各地竟然曾经有这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雕塑;




那些在公园和旅游景点真诚摆出的夸张造型;



那些欢笑、亲吻、流泪、哭泣;



那些被丢弃的生活瞬间……




是中国人20年的集体记忆,也是整整一代中国人用力爱过、生活过的证明。


欢迎关注最懂英国的微信号

“英国大家谈”(ukdajiatan)

— The End —

本文授权转载自假装在纽约, 版权归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任意输入关键词

搜索你想要看的各种英国好文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