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微友:
来到澳洲以后,有两个话题总是像半夜关进蚊帐里的蚊子一样在我耳边挥之不去,一个是我上次说的后悔,另一个就是我这次要说的歧视。
说来也奇怪,这两种感觉我一样也没有体验过,在我的世界里比恐龙还要珍稀,尽管一个在民间口口相传,一个在媒体月月头条。
所以当有朋友在后台提出“澳洲好是好,但就是对华人种族歧视”的时候,我也不知如何答复。毕竟我没有碰到过的事情,不一定就不存在,就像我在国内生活那么多年也没有得癌症,也不能因此蠢到下结论说雾霾吸不死人。
为此,我冒着小胸膛被义愤充爆的危险,毅然上网搜出了一百个华人在澳洲受歧视的案例,深入体察被歧视者的心情,然后到蓝山深处闭关7日,向上仰望头顶的星空,向下检视内心的准则,终于恍然大悟……
好了,下面学术探讨时间开始。
(一)
我们先来看一下歧视的定义,维基小百合是这样写的:
歧视,是针对特定族群的成员,仅仅由于其身份或归类,而非个人特质,给予不同且较差的对待。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歧视是“对待”,而不是“看待”,因此歧视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能是一种看法。如果仅仅是一种看法,那就只能叫偏见。
比如说,一个酒吧老板说自己讨厌猥琐男,那就是偏见;但是如果他拒绝一个猥琐男进他的酒吧,那就是歧视。
当然并不是说只付诸语言就不算歧视,当语言成为刻意损害侮辱对方的工具的时候,那也就演变成了一种暴力行为,也算歧视。
比如说,当一个澳洲妈妈抱怨中国代购抢光了药店的奶粉,说这种做法不厚道,那只是一种意见表达;而当她站在药店门口对中国人大骂“中国猪滚回去”的时候,那就是歧视。
另外,歧视必须是一种差别对待,普遍施加的侮辱损害行为不能算歧视。
比如说,一个公交司机见一个乘客拒载一个,不能说明这是歧视,只能说明他想罢工。
澳洲的中文媒体经常会爆一些华人留学生被打的新闻。一出这样的事情,华人社区就会群情汹涌控诉歧视。这就要看这些打人事件是不是专门针对华人,还是不良少年恃强凌弱的普遍行为。
校园暴力是一种全世界的普遍现象。近日国内发生的米脂惨案,凶手杀人的起因就是当年在学校遭到霸凌。就澳洲来说,霸凌也并不少见,前几个月悉尼大学就爆出新生长年累月经历侮辱性入学仪式的丑闻。
(二)
就算能够确定某种做法是差别对待的行为,我们也要分析这种歧视是否已经严重到影响华人社区在澳洲生存的程度。
按照歧视者施害能力的大小,歧视可以分成个人歧视、组织歧视和制度歧视。
《三块广告牌》里的那个男警把男同痛打一顿,这是个人歧视;反同性恋阵营大张旗鼓地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这是组织歧视;而如果澳洲不将同性婚姻合法化,这就是制度歧视。
如果说个人歧视的眼神如针一般扎人的话,那么组织歧视就是群发式金针暗器,制度歧视就是针如暴雨无处躲藏。
个人歧视和小范围的组织歧视的危害都是比较小的,只有当一种歧视发展成大范围的组织歧视或者制度歧视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个社会有严重的歧视现象。
典型的大范围组织歧视就是上世纪的印尼反华暴乱。
而制度歧视是一种影响最恶劣的歧视方式,因为这种行为受到国家暴力机器的保护,普通人几乎无法与歧视者相抗争。
美国当年的黑人种族隔离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制度歧视,而某国的户籍制度也是一种赤裸裸的制度歧视。
(三)
从我看到的各种“令人悲愤的被歧视经历”来看,有一些只是对中国人刻板印象的观点表达。比如“中国人把澳洲房价炒高了”,“中国人随地吐痰”,“中国人爱吃狗肉”,就算这些结论是错的,也不能说是歧视,而只是偏见。
还有一些是无差别的对待。最著名的就是美联航赶乘客下飞机事件,被抽中下飞机的乘客有四名,其他三人的种族不明,也不大可能全是亚裔。而男主角怪医杜立德是因为拒绝下机才被暴力拖曳的,这件事情中不存在针对特定种族的行为。
当然还有很多事件,确实是对华人的歧视,但绝大多数都是个人歧视。比如白人骂中国人fucking chinese,白人家庭不让孩子跟中国小朋友交往。还有的是小范围的组织歧视,比如去年极端组织在墨尔本大学张贴“禁止中国人进入”的海报。
至于对华人的大范围组织歧视和制度歧视,我一件都没有看到过。反而是华人反对建造清真寺闹得声势浩大,还假惺惺地说跟宗教信仰无关。
(四)
那么,为什么这种贼喊说贼的华人反歧视声音总是如此高亢响亮?
因为有些人在出国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歧视本来就是无处不在的。
世界上不仅有种族歧视,还有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性取向歧视、苏南苏北歧视、朋友圈审美歧视、文艺青年逼格歧视、总裁老公霸道程度歧视。
公务员招考堂而皇之地写着不招收超过35岁的油腻中年,有的还直接指定要带把的。
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活,还要分成行政编、事业编、劳务派遣编、清洁工阿姨编。
明明都是本科,还要分三六九等,九八后面跳个五就可以进天猫,否则就是淘宝。
不过,不管是做上等人还是下等人,做久了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对歧视浑然不觉。反而出国以后,眼前突然间就打开了一扇“歧视”的窗口,时刻就会有一根手指伸进来指指点点。
但凡能够出国的人,在国内肯定不会处于歧视链的底端,没事在朋友圈撒针扎扎人还是可以的。但来到了异族的领地以后,他们的存在感一下子掉入真空,于是不由自主地就要给自己戴上三块表,代表国家代表人民代表海外同胞,一碰到问题,就全部归结到自己身上的“华人”标签。
被骂了,我是代表华人受辱;被打了,我是代表华人受伤;被冷落了,我是代表华人饱尝世态炎凉。
被骂了你就骂回去啊,被打了你就找帮手啊,被冷落了你就发愤图强日后让他们高攀不起啊。好好的一颗小心脏,为什么一定要装着一个瓷器梦,扎一下就碎落一地呢?
还有,代表我之前先征求一下我的意见行不?
荞爸